泥河湾是东方人类的原乡
百里桑干大峡谷,开启考古新纪录。
先祖一步百万年,手持石块敲猛骨。
小长梁望马圈沟,文明摇篮换新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震撼东非奥维谷。
——题记
报载,百年探索,薪火相传。昨天上午,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开幕。
中外专家学者代表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庆祝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致敬一代代科学工作者扎根大地、矢志探索的科学精神。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以泥河湾村的名字命名了泥河湾盆地的湖相地层,使泥河湾具有了第一个科学名词——“泥河湾层”,从而揭开了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序幕。
100年间,在中外数代科研学者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下,泥河湾不断取得重要发现,成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推翻地质和考古界先前认定的东非奥杜维大峡谷为亚洲人类起源说,也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不可替代的一处重要古人类文化遗产。
让我想起2010年去张家口参加首届泥河湾文化节活动的记忆。那次在小长梁石雕前,举行了泥河湾祭祖仪式,随后是泥河湾文化论坛和文化采风活动,那一次印象最深的是张家口女文化学者、作家韩咏华的发言高瞻远瞩,打动人心。
韩咏华说,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居住着约六十多亿的人口,我们中国人就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富饶而辽阔的国土上。
可是,我们祖国历史的起始在哪里? 我们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哪里?说到历史的文明,我们就会想到黄河流域;说到祖先,我们就会想到北京周口店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元谋猿人等,而这些地方的历史仅仅是几十万年和一百多万年;我们说古城的文明就会想到北京和西安等,而这些城市至多也就是一千年、三千年。而我们的泥河湾却是二百多万年的历史。
泥河湾,才是我们的老家。二百万年前,泥河湾是9000多平方公里的一片浩瀚古湖,各种各样的古生物在四面环山,丛林茂密的湖边栖息。由于地质的变化,数万年前,古湖干涸成了宽广开阔的平原。经过桑干河和壶流河的不断侵蚀,平原又演变成了绵延起伏的丘陵或大小各异的台地。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其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享誉海外的浩大文物遗存奠定了国际考古界不可替代的地位。古人类、古哺乳动物化石和众多石器的出土,更使她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东方故乡。
20世纪末,“河北阳原小长梁”作为公认的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被镌刻于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历史年表)的第一级台阶上。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文化,考古是解读它们的最好方式。而科学和考古已经证明,泥河湾是东方文明和东方人类的发源地。二百万年形成的文明,清晰地彰显在岩层内、遗址中、文物上、和石器里。这二百万年形成的文明,具体到了马圈沟的每一个文化层,具体到了古人类的一顿丰盛的蚕食大象的聚餐。
这个文化没有断层,是连续的,是成序列的,是鲜活的。我们为何要到宗教去寻觅精神的家园?我们为何要到太阳和月亮里去抒怀情愫?我们的祖先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河北张家口的阳原县泥河湾,我们尽可以去朝圣,去寻祖,去拜谒!
因为有泥河湾的存在,我们的教科书将被改写,因为有泥河湾的存在,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因为有泥河湾的存在,世界的历史将被改写。
是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河北,在张家口,在阳原县,桑干河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泥河湾,才是祖国和我的籍贯!
本届文化节开帷,泥河湾历史留下佳话。历史的浩淼,醉在撩人的烟波里,泥河古塬,花影婆娑着迟来的春天。自第一届杏花节伊始,掐指算来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四年我都是亲历者。我知道二百万年以来,泥河湾宠幸过无数纷繁的春天,也曾在几年前见证过焚香拜谒泥河湾六姊妹的奇缘。
可我不知,今日的泥河湾(小长梁遗址前)为何如此神采奕奕?你看它,一大早起来就被梳洗打扮。一改了原来苍茫的沉默和郁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喜气。拱形门、大舞台、皇家礼炮、鞭炮、猩红的地毯、飘扬的彩旗、憋足了劲欲放飞的气球……
当然,最抢眼的,是当地中心学校穿着雪白衬衣戴着鲜红领巾的六十名少先队员以及来自四面八方村村堡堡的近千名泥河湾乡亲……
我和首届中国泥河湾文化节的执行主席闫万鹏先生、主办方泥河湾情怀联谊会的会长即首届中国泥河湾文化节的总指挥常连永先生,也同泥河湾一样激动。激动的前夜一夜未睡,早上连早点也没顾上吃,也没心思吃。生怕一旦耽误了时间,就错过了与省城的老师们相拥的美丽。
虽说是万水千山任心游,可是柳笛声醉中的等待,仍然让人觉得那么漫长。原来,这等待就像窖藏的美酒,不信你就等等试试。只要你等的是你渴望相见的人,那愈等愈浓的醇香就会情不自禁弥漫心头。眼眸望穿秋波悠悠徜徉,一种渴仰便随着期盼一泓一泓荡漾蔓延开来。
韩咏华的发言言犹在耳,记忆犹新。而今年8月21日,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一百年来,泥河湾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距今176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9万至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至0.5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
如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北方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宝库,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文化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区域,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泥河湾盆地有诸多不同时代遗址,将各个时段遗址的文化内涵串联起来,明显显示出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和文化与技术的承继性,在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科学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25处100万年以上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而泥河湾遗址,就占了21处。已经出土了远古时代的石器、青铜器等,达到了数万件。泥河湾遗址群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还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泥河湾以它的悠远和神奇,对于人类起源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今天,小长梁上那三柱冲天的祭香还在袅袅的萦绕。因为那柱香不是普通的燃烧,而是真情宁静的对远古的告慰。
在石雕坛前。那三叩九拜的意识还清晰在我们的视线。因为那不是一时冲动的轻率,而是前世的情缘在今天的续写。
泥河湾埋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根系,通过对这个区域研究以及与华北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性综合研究,可以把华夏大地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更清楚、更完整。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河北省持续推进泥河湾遗址群的遗产保护工作,积极谋划改善基础科研设施和条件,努力为科学研究创造优越环境和舒适条件。
如今,泥河湾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遗址群核心区交通设施大幅提升,环境整治卓有成效,绿水青山的风貌正逐步形成,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泥河湾研究中心投入使用,遗址保护工程初见成效,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即将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效逐渐显现,正在造福一方百姓。
今后,河北将继续持续深入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努力取得更多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基地,宣传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编者按】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对泥河湾进行地质考察。2022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认定,这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镶嵌使用细小石器的考古遗存,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