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 祥云 点击:251 发表:2024-08-19 11:53:20 闪星:1

摘要:乐”是“忘忧”的前提,“乐而忘忧”又是“不知老之将至”的前提。可见“乐”是最根本的前提。如何才能“乐”,便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原句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概意思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笔者今天仅就“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谈几点感悟。

  按照前面的解释,“乐”是“忘忧”的前提,“乐而忘忧”又是“不知老之将至”的前提。可见“乐”是最根本的前提。如何才能“乐”,便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认为以下几点可为乐。

  第一,通透可为乐。“通透”一词,好像近几年也成了热词之一。说某人比较“通透”,意思就是某人头脑很清楚,通晓事理,是个明白人。“通透”跟《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宁府秦可卿房间看到的那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思很相近。贾宝玉们不喜欢这副对联,是因为他们太小看不懂,可久经风霜的老人们应该懂的。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把“世事洞明”了,就是有学问,就是“通透”,把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的“人情练达”弄“通透”了,就是一篇好文章。比如,巴以冲突的根源在哪,加沙那么多无辜的妇女儿童死亡、受伤,联合国为什么管不了。还有,域外大国和几个小跟班为什么变着花样在南海搞事儿,中国为什么“众志成城,我自岿然不动”。诸如此类的事儿弄“通透”了,就会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定力,就不用杞人忧天,就能快乐地安度幸福晚年了。

  第二,奉献可为乐。那些耄耋之年仍奋斗在科研、教学等第一线,并做出辉煌成就的国之重宝,那些到国家、省、市领奖台上领奖的老年模范人物,他们一个共同点,就是奉献为乐,“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年,本人接触并采访了很多在关心下一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科技助农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不平凡业绩的老年典型,他们也都是以奉献为乐,“不知老之将至”。还有,身边的很多老年朋友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累,并快乐着。当然,也看到有的老年朋友总是抱怨,累,并不快乐。仔细想来,根子还在缺乏奉献意识。

  第三,爱好可为乐。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有句名言:“惟有对外界事物抱有爱好才能保持人们精神上的健康。”人到老年,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如何打发这些时间,罗素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方案,那就是“对外界事物抱有爱好。”且不说远的,就说三年疫情期间,同样宅家,有诗、文、书、画和吹、拉、弹、唱等爱好的老年朋友就“宅”得住,过得相对好一些。而没有任何爱好的老年朋友只能被孤寂、焦虑、烦躁的情绪折磨。我身边有一位老年朋友,爱好根雕,疫情期间整天“宅”在家里鼓捣根雕,高兴了还喝点小酒,哼两句小曲儿,全然忘记了疫情的存在。

  秋高气爽之时,或约几个有共同爱好的老友,到“崇山峻岭”深处,或是“茂林修竹”之地,“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或足不出户,全神贯注于手中的工艺品制作;或凝神静思,沉浸在诗文、书画创作意境之中;或系着围裙,专心致志地在为一家人的准备高级美食……

  相信,凡进入此种境界的老年朋友,一定很快乐,而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也一定“不知老之将至”。其实还有多种快乐之法,因才疏学浅,只待高人接续。


  2024年8月19日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围绕《论语・述而》中 “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展开深刻探讨。从对 “乐” 的前提追寻,到提出通透、奉献、爱好三种获取快乐的方式,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阐述了老年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寻快乐、安享晚年。无论是对世事的洞察,还是在奉献中的自我实现,亦或是培养兴趣爱好,都为老年生活的幸福与满足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