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名楼名联辉映300年
一介寒士拟就名楼楹联巅峰之作
云南昆明有个大观楼,大观楼两侧悬挂着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撰写的长联。这副长联,被国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180字的长联让大观楼熠熠生辉,名扬天下 "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昆明大观公园,又称大观楼,在昆明老城区西南,地处滇池北面草海之滨,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故称"近华浦"。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国襄等人见近华浦自然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在这里大兴土木,相继建成了涌月亭、澄碧堂、观稼堂、大观楼等亭台楼阁,修筑沿湖港湾和湖中岛屿,从而使近华浦逐渐成为昆明的湖山旅游胜地。
就诞生的时间而言,昆明大观楼距今不过三百多年历史,这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等历经千载的名楼根本不能比。但大观楼却与这些楼台齐名,入选中华历史文化名楼之列。
大观楼之所以知名,除去其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观楼上悬挂有孙髯翁撰写的"天下第一长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联问世之日,也就是大观楼跻身中华名楼之时。
孙髯翁的长联之于大观楼,就好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崔颢的名诗《黄鹤楼》之于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苏轼的《登州海市》之于蓬莱阁。皆因一文一联而名扬天下,中国的四大名楼的诗赋,成为中国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
昆明大观楼或因之孙髯翁的长联风神添彩,可谓中国四大名楼后之第五位。大观楼的正面是巨匾楷书"大观楼"三个大字,孙髯翁撰写的长联就悬挂在大门的两侧。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疎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三百多年来,大观楼历经磨难,长联也伴随其备受煎熬。长联原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悬挂。咸丰七年(1857年)战乱时,大观楼及陆书联被毁。
同治年间大观楼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总督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长联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如今的大观楼已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翁一生不问科举不为权贵折腰
孙髯翁可是个传奇人物。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作武官,孙髯翁从小随父寓居昆明。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父母为其取名髯。
孙髯翁少年老成,能诗善画,博学多识,出门口袋总是带着书。参加科举考试,看到考场外要搜身,他扭头就走。愤然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问科举,终身布衣。
孙髯翁酷爱梅花,曾自制小印,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翁的居所。 寓居昆明的孙髯翁,非常喜欢大观楼,常到近华浦观赏景色。
当年他第一次登临大观楼,就心绪难平,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不吐不快。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这180个字的天下第一长联。
孙髯翁的长联,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长联的上联叙述了登楼览胜、运眺滇池,东西南北四围风光;下联追溯历史往事,缕陈云南汉唐宋元千年往事。长联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
在文禁森严的雍正乾隆之际,长联一出,四方惊动,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从此孙髯翁被后人尊称为“联圣”。
伟人毛泽东对这一长联的评价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生前自写挽联 穷困潦倒凄惨谢世
孙髯翁一生命运多舛,中年丧妻。晚年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自号"蛟台老人",以寺庙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算卦为求生之道。
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后投靠女儿,终老于今云南红河州弥勒市。
孙髯翁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又修过云南县志,不过全都流失无存。幸而《滇南诗略》收有孙髯翁诗20首,近代又发现《孙髯翁诗残钞本》,还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都是研究孙髯翁的重要资料。
孙髯翁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一书。 《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志》中这样描述孙髯翁:“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一时名士相与酬唱。所撰乐府,虽不逮汉魏,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其题大观楼楹联,凡一百八十字,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际,实为仅见。”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年,爱国义士杨杰任弥勒县长,为孙髯翁修墓,立碑为志。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年,杜希贤继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
1958年“大跃进”时期,孙髯翁的墓碑被毁,后经文革,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重新修复。其生前自撰挽联曰:“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展示其一生旷达自守,不慕名利的清正之风,名仕所为,一时传为佳话。
孙髯翁去世后,无寸土归葬,得苗姓相助,收殓葬于苗姓祖茔。 民国3年(1914年)弥邑公立墓碑,碑刻“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 后墓地改称“孙髯翁森林公园”。
孙髯翁墓位于今天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大街。墓圆形石砌,径6米”。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孙墓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8月,中国楹联界首次推崇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为“中国联圣” 。
昆明大观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髯翁地下有知当笑慰。
【编者按】大观楼因“中国联圣”孙髯翁的长联而名扬天下。文化是历史的记忆,是文明的传承。孙髯翁的长联大约有260年,长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对当时封建统治及腐败给予了有力的抨击。作者引经据典,让人们认识了一位一生坎坷,一生不问科举不为权贵折腰的有风骨的文人孙髯翁。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