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追寻两万五千里
征途慢慢两万五,生死搏杀曲折路。
英勇红军天兵汉,冲关斩将永向前。
围追堵截何所惧,南征北战出奇兵。
千山万水脚下踩,使命大任铁肩担。
一
红军的长征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的。
1934年10月,一份绝密情报“铁桶计划”,迫使中央红军紧急行动,10月16日在江西于都集结,实施了战略撤退大转移,两万五千里远征至此开始。
在国民党百万大军增援合围之前,只有突围才能摆脱全军覆灭的命运,突破几道封锁线后的“湘江战役”惨烈悲壮,使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至三万多人。这支工农武装的队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中央红军上下一片痛惜迷茫。进攻中的冒险,防御中的保守,退却中的逃跑,错误的军事路线葬送了中央苏区。权力核心圈的李德、博古(秦邦宪)束手无策,在此时刻,军事指挥决策者周恩来想到了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从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四次围剿,由于与王明等领导人攻打大城市的硬拼攻坚战不同,“毛委员”“毛主席(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受到了排挤。
长征前后的周恩来,心志大逆转,经过残酷战争的磨砺,重新把自己定位,把胸怀韬略的毛泽东推举到统帅之位,“只有辅助毛泽东,革命才会获成功。”超凡眼界和智力的周恩来与雄才大略的毛泽东的完美组合,使这支濒临覆灭的队伍重获新生。
成就了携手终身奋斗、治国安邦,主席、总理相辅相成的领袖战友。
1935年1月15至17日,遵义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对李德、博古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进行了清算终结,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周恩来、王稼祥、朱德、洛甫(张闻天)等一致拥护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苟坝会议后加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至此,毛泽东逐步掌握了红军的实际指挥权以至成为党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随后,毛泽东一生最经典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在丛山峻岭、弯河峭壁间,纵横驰骋、穿梭展开。三万对四十万,这一以少胜多的战例,现已录入世界许多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历史上没有在兵力和装备悬殊到这个地步还能突出重围的,堪称奇迹。正义之师、仁义之士、力量之师所向无敌。
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在贵州、云南、四川交界地带,赤水河流域,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杀,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运动战战役。此战是红军在濒临绝境中的绝地求生之战,是毛泽东临危受命的扭转乾坤之战,战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佯攻实动,这些蕴含着中国军事智慧的作战思想,在四渡赤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渡赤水期间的第二次娄山关之战,毛泽东挥笔写下豪情壮怀的《忆秦娥·娄山关》,表现出了面对困境从容不迫的气度和“从头越”的豪迈胸怀。
在四渡赤水之战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调动自己部队的同时,也调动着敌人的队伍,预测、计算、筹划、布局、出击,用兵如神。
在吸取了因情报有误而失利的土城之战教训后,红军强化了情报部门的工作,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国家政治保卫局(前身为中央特科)隐蔽战线全力以赴,中革军委二局优化增强了各项职能,无线电侦察、破译敌人密码本,电讯、电台、电磁波密码破译、情报截获,准确判断、分析的重要精准的军事情报,使得红军决策指挥者在战略战术、用兵布局、运筹帷幄、出奇致胜上精准无误,得心应手,毛泽东称之为“黑夜中的灯笼”。
万水千山也有情,天助神兵渡难关。中国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民心。
在攻占茅台镇时首先发布“保护民族工商业,公平买卖”的通告,在缺医少药的非常时期,茅台酒成了治疗伤口,活血化瘀、温经通络、驱寒暖身的良药。这一与红军血脉相连、有着红色基因,情怀深厚的有功之良酒,随着人民军队的胜利,共和国的建立,而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在红军最困难的时刻,在长征所经过的路途,劳苦大众为红军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食盐、衣物、药品等,大量的人民子弟加入到红军队伍,使红军力量得到补充。
在红军边打边撤的行军中,似有天助,雨雪交加的天气,朦朦胧胧的雾气,使得执行侦察、扫射、轰炸任务的敌机难寻目标,浓密树林掩护了红军的身影,丰富的山地游击战经验助力前行。在危机迷茫的关键时刻总会出现转机,在乌江之战时,19岁的红军战士石长阶砍雄竹做竹筏、浮桥的主意,使红军横跨乌江,摆脱了敌军的追杀。
红军在深山密林急需军用地图,找寻突围方向时,意外截获天赐良机的“龙云献图”,这正是“古有刘备入川张松献图,今有红军入川龙云献图”。
四渡赤水后的5月,中央红军来到了大渡河上的渡口安顺场,这是杀机四伏、兵家必争的险地。72年前,1863年5月,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在此地全军覆灭。
在向大渡河行军中,毛泽东思考着对策和石达开失败的因素和教训:(一)没有处理好与彝族人的关系,遭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的清兵与彝族人的双重打击。(二)贻误战机,错过渡河的最佳时机:因生儿子放假三天,洪水暴涨陷入绝境。
兵贵神速,毛泽东根据战场态势迅速做出部署:(一)由刘伯承负责说服彝族首领小叶丹,通过彝人区。(二)找到少年时曾目睹石达开兵败安顺场,九十岁的前清秀才宋大顺,倾心听取老人的建议,沿河急行军,夺取泸定桥。
“彝海结盟”使红军畅通无阻,老秀才献策使红军绝处逢生。形势紧迫,各路敌军正向此地赶来,敌机在空中撒下传单“红军将成为石达开第二”“朱毛红军插翅难逃”。
1935年5月29日清晨,在大渡河谷崎岖山路,一昼夜行进120公里的红四团,抢占了泸定桥西头,此时从安顺场渡过河的红一团、干部团,按“两路夹击”的夺桥战术,已经攻入泸定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勇冲杀的红军将士抢占泸定桥。
1935年5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走上了泸定桥,站在高处向北远眺,已经望到了远处皑皑雪山。
三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来到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居住区小金县(懋功)南部的夹金山脚下,夹金山海拔4千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烟罕至,没有道路,山上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有“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之称。交通要道已被国民党军重兵扼守,最佳途径就是翻越雪山,面对“神仙山”,毛泽东说“神仙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越过山去。”领袖面对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激励将士们勇敢向前。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在翻越雪山中,许多红军战士因严寒、缺氧、饥饿、疾病、重伤等,永远长眠在雪山上。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先遣部队在懋功会师。
此时,中央红军长征行程已达18000里。
两军会师完成了预定计划,短暂喜悦之后矛盾初现,危机浮起。拥有8万人马的红四方面军统领张国焘,了解到中央红军还有2万人左右,膨胀的心有了要统帅全军的想法。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战略,公然向党中央要权。
沙窝会议上,张国焘提出:红一方面军损兵折将,是犯了路线主义错误。企图否定中央,实现红军总部“大换血”,以形成红四方面军“一统天下”的局面。
紧张局势在升温,张国焘“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密电,被“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悄悄送到毛泽东手上,引起高度警觉,红四军总指挥徐向前“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阻止了“同室操戈”,后来毛泽东回忆这一段为“一生中最至暗的时刻”。
1935年8月下旬,红军开始进入松潘草原,这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600余里,海拔3500米以上,大多是烂草淤泥的沼泽地,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在红军过草地的这段时间,有上万名红军将士牺牲在这“死亡之地”。
1935年9月16至17日,红第一方面军在腊子口(四川通向甘肃一条要道上的隘口)与国民党军的三个团展开了争夺战,正面进攻很难突破,关键时刻,擅长攀崖17岁的苗族战士云贵川挺身而出,攀崖放下绳索。顺绳而上崖的突击队,形成了上下夹击敌人的态势,手榴弹投向没有盖顶的敌军碉堡,英勇的红军战士携带炸弹,跳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
腊子口之战的胜利为红军走出岷山进入甘南打通了道路。
1935年9月20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从一张旧报纸上,毛泽东发现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获悉了陕北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已到达陕北。9月22日的哈达铺会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来到宁夏六盘山脚下,10月7日红军在青石嘴袭击了敌军的骑兵部队,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红军第一支骑兵侦查连,连长梁兴初,即后来抗美援朝时的万岁军38军军长。 10月15日傍晚,红军驻扎在了环县耿湾镇,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夜的停留300多名战士再也没能醒来,这成了一桩悬案,直到54年后,1989年,兰州军区驻宁夏的给水团前往六盘山进行水质调查,发现在当年红军喝水的泉水边弥漫着淡淡的杏仁味,这是氰物质与钾离子反应后生成的氰化钾气味,至此,红军战士牺牲的真相大白,这些历经艰辛,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胜利的前夜。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从心底深处发出心之力的反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伟大的长征孕育出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谱写出壮丽的诗篇。1935年10月,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概括出红军长征气吞山河的伟大气魄。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延安的吴起镇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跨越11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10月21日,红军对尾随而来的国民党骑兵部队进行了狙击围歼,这是一场步兵追骑兵的“切尾巴”之战,是长征中的最后一战。至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在陕北找到了坚实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追寻红军两万五千里的足迹,惊叹那跌宕起伏,历经磨难,浴火重生的经历,从出发地到会师地,从八万六到七千,浴血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顽敌破重围……慢慢长征路,生命鲜血来铸就。从被围追堵截、衣衫褴褛的疲惫之师,成长壮大为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的钢铁劲旅。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克服一切艰难困苦,肩负使命,奋勇向前。
2024.8.1
【编者按】文章以详实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那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从被迫战略转移的艰难开端,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再到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以及后续种种艰难险阻中的坚毅前行,每一个段落都饱含着血与泪、勇气与智慧。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勇往直前。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