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上任的葛洪
当某地发生疫情、洪水等灾难时,那些身着白色大长褂的医生和身着绿色迷彩服的军人,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们,总是迎难而上,逆行前往,我们称这些人为逆行者。逆行者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理当受人尊敬,他们那种敢于牺牲自我、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正能量满满的精神更应当予以宣扬。
时间穿越到南宋宁宗时期,那是嘉定六年,即公元1213年,尽管当时宋金对抗处于晚期,双方约定以淮河为界,南宋每年还得向金国纳贡金银、布匹等财物。虽如此,但北人仍不满足,时而越过边境南侵,使得处于两国前沿阵地的盱眙成为一个十分不安定的边境城市,不知哪天会有战事发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地方,不仅老百姓生活很艰难,而且官员们也不愿来这种地方就职,因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位于淮河南岸的盱眙毕竟是南宋的疆土,况且盱眙知军已空缺好几个月了,总得派官员去职守吧。派谁去呢?谁又愿意去呢?皇上为了此事也犯愁。话说无巧不成书,恰在都城临安做枢密院编修工作的葛洪,因同事排挤,便“举荐”葛洪补缺到盱眙为知军。葛洪,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十二月出生,浙江东阳人,初名伯虎,后游学于东莱先生,吕祖谦便为之改名曰洪,字容甫。葛洪少年沉稳,“髻龄如成人,未尝侧视倾听”,读书很是用功。淳熙十一年(1184年)考上进士,先后被授为承务郎、昆山县县尉、金溪县县丞、昌国(今舟山)县县令。当皇帝令下后,好友们为之捏了一把汗,但忠贞不二的葛洪却说:“君上的命令,死且不辞,何况未必能死。”临行前,葛洪还给宁宗赵扩皇帝上了一道札子,说:“今之将帅,其才与否,臣不得而尽知。惟忠诚所在,凡为人臣者斯须所不可离,则不可不以是责之耳。今安居无事,非必奋不顾死,冒水火,蹈白刃,而后谓之忠也。第职思其忧谓之忠,公尔忘私谓之忠,纯实不欺谓之忠。”表示遵命愿往,虽死而在所不辞。
葛洪到了盱眙一看,这里确实与金国只有一河之隔,且金兵刚刚离去不久,人心尚不稳定。于是,葛洪把工作重点先放在安抚百姓、开放市场上。一切稍作安排妥当后,葛洪想,盱眙要想不再受金兵侵扰,必须巩固城池,加强军备。于是,葛洪秘密派人按盱眙古城旧迹绘图,计算石料和人工等费用,制定修城方案,“定广轮,治埏植,赋寻丈,程工役”,准备开工修城。早在绍兴年间,驻守盱眙的张浚为了经略淮西,巩固边防,曾在盱眙山头修筑了一道长约二十多里的城垣,但因战事频繁,年久失修,虎头山(今山城市场正大门附近)一带城墙损坏严重,非常有必要加以整修。百姓和商人听说要修城墙,以为又要开战了,便纷纷相继离去。葛洪命僚佐回到各自岗位,并吩咐家人照常上街购物买菜,百姓一看,这才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不再离开盱眙。此事更加坚定了葛洪修筑城墙的决心,朝廷听说要修城,认为不可,因为嘉定和议约定,宋人不得在边境筑城、增加兵力和军事演习。如果修城,不但破坏了和议协定,可能再次引发战争,而且修城需要一大笔财力,动用一大批人力,朝廷主和派不愿意下拨资金,而葛洪坚心不改,誓作修城。
时间很快到了十一月,出使金国的国信使真德秀带着岁贡到达盱眙。葛洪将金国正与蒙元作战、金国内乱、无暇顾及盱眙等情况告之,不仅劝其不必将岁贡送往金国,而且将自己想修筑盱眙城墙的想法告诉真德秀,托他回临安时将盱眙的情况向朝廷汇报,并附上《论盱眙军城筑事上庙堂》奏折一封。葛洪认为“盱眙与虏夹境,虽有淮河衣带之水粗为限隔,然虏实与我共之。浅则褰裳可涉,深则一苇可航,设有冲突,如趋坦途。”“今边方之民,知无城池之可依,犹欲自相团结,立为山寨,以保乡井,安有堂堂百年之军反欲委而置之度外邪?”奏折中详细论述了修筑城墙的必要性,并恳请朝廷允许。于是乎,葛洪自想办法,亲自督工,凿石挖池,疏浚旧井,开工修建。修城时,葛洪把军队派到淮水边沿岸布置,以防不测。金人发觉有异比问,葛洪斩钉截铁地回说:这是我们宋国的事,与你们北人无关。不到两个月,盱眙城轮廓已现。时值十二月,金人遥见,惊呼为“天城”,不敢侵凌。
盱眙历史上是个崇文的地方,而葛洪又是个饱读理学之人,所到之处必办校兴学。正如袁燮在《盱眙军新学记》中所说:“当边烽未息之时而兴崇学校,可谓知务乎。曰:此乃知时务之要者也。”盱眙城墙修好后,葛洪便将郡治徙于山城,学宫亦将从之迁徙,因为位于慈氏山的文庙已破烂不堪,有损形象。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五“学校”中记载:文庙,在县治西第一山下,面淮。前代建置,始于南宋绍兴十三年癸亥,三十一年辛未毁于兵火。乾道二年丙戌复建,开禧中复毁。嘉定二年己巳再建。时郡治移于山城,文庙亦徙置慈氏山麓。当时校官陈德林申请迁建后,葛洪即批玻璃门内五十亩开建。然而,迁建文庙是一项巨大工程,耗资大,时间长,直到葛洪调离盱眙后的嘉定十二年方才建成。自葛洪迁建到清末,虽历经朝代更替、地址变迁、名称改换,文庙一直为盱眙的高等级学府,为盱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
由于政绩显著,葛洪后来被提升为镇江府知府、宁国府知府、江东路提刑、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院事等职。绍定元年,敕令葛洪参知政事、提举编修,封东阳郡公。嘉熙元年(1237年)正月初二,葛洪逝世,终年86岁。同年九月葬于东阳县兴贤乡宝山之原。宋理宗赵昀得知葛洪去世,非常难过,“辍视朝一日”,谕旨赠谥号“端献公”。
葛洪在盱眙(别称都梁)只有短短的三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能够临危受命,勇于逆行,且在任期内有举措,敢担当,建实绩,是个务实而不浮夸的好官员,当应历史铭记。诗曰:
修城抗虏三军振,兴学崇文万户欢。
任职时间虽说短,都梁犹记逆行官。
参考书目:
1、《盱眙县志稿》,王锡元等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光绪二十九年重校本。
2、《葛氏东阳》,葛煊炜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8。
3、《都梁稿汇》,马培荣著,中华书籍出版社,2018.5。
4、《吕祖谦年谱》,杜海军著,中华书局出版,2007.8。
【编者按】葛洪在盱眙的事迹,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他在困境中逆行,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为盱眙的稳定与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其在盱眙的作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修城巩固边防,展现了战略眼光;兴学崇文培养人才,体现了对长远发展的考量。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