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在武大观赏早期建筑之美

作者: 宋同文 点击:714 发表:2024-07-26 09:41:21 闪星:6

摘要:每年春天,游客蜂拥而来进入武大校园观赏樱花,同时观赏位于狮子山南坡的老斋舍、图书馆、文学院等早期建筑。这些建筑别具特色,美轮美奂。除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还有屋顶鳞次栉比的孔雀蓝琉璃青瓦,令人赏心悦目。

  到武汉旅游,天已渐热,樱花早已变成泥土的芳香。走进武汉大学,就是想看看那些早期建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景。

  那天,下了公交车,走进街道口大学路,没多远,便是十分显眼的牌坊,上书“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这是个老建筑,一个由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艳丽的孔雀蓝琉璃瓦点缀“屋檐”,十分朴素敦实。据说,这个位置最先建起来的是个木牌坊,落成后第二年被大风吹垮,1934年在原址上建了这个水泥牌坊。

  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主要分布在狮子山和珞珈山上。走进校园不远处,最先看到一尊人物雕塑,很具特色。这幅花岗岩雕塑,表现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骑着毛驴勘测校园校址时的情景。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叶雅各、张难先、石瑛、王星拱、麦焕章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李四光为委员长,叶雅各为秘书。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校园早期建筑,就是在这些先辈的领导下建设完成的。

  每年春天,游客蜂拥而来进入武大校园观赏樱花,同时观赏位于狮子山南坡的老斋舍、图书馆、文学院等早期建筑。这些建筑别具特色,美轮美奂。除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还有屋顶鳞次栉比的孔雀蓝琉璃青瓦,令人赏心悦目。

  站在稍远处,望着被称为“樱花城堡”的老斋舍,似乎有布达拉宫的壮观感觉。老斋舍是最早的学生宿舍,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1931年9月竣工。建筑整体设计巧妙,有四栋宿舍组成,这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券拱门连为一体。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修建有多层阶梯,又叫百步梯。另外,拱门上部是一层单檐歇山式亭楼。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3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1至4层,每栋每层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16个斋舍。整个建筑巧妙地顺应自然地势变化,利用狮子山南坡,依山就势建造,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从远处眺望“老斋舍”,颇有点布达拉宫的气势。

  走进罗马券拱门,沿着百步梯上行,移步换景,至老斋舍顶部,便可以俯视天井,廊道里还有学生晾晒的衣物。老斋舍顶部最显眼的建筑就是老图书馆了。武大老图书馆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与西方建筑的技术,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这座图书馆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同时内部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元素。老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充满了古典元素,如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的顶部塔楼。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的祖师爷——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基本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

  我沿着老图书馆转了一周,感觉有故宫的建筑味道,只是屋顶的琉璃瓦依然是孔雀蓝,而不是彰显高贵的黄色。这时,有两位扎着短辫、身着蓝色民国服装的女子在廊道里拍照,更增添了老图书馆的古典美。往前走便到了文学院,像是三层小楼,墙体是黄白相间的颜色,坡顶依然是吸引观者眼球的绿色琉璃瓦。再往前,又是一个别具风格建筑物,他像个古代城堡,厚重的水泥墙体,一面墙体上的开窗,是排列一致的十来个树立长方形,顶部依然是翘檐和琉璃瓦装饰,也是我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建筑。在整个图书馆左右区域,许多辅助建筑,哪怕是阶梯、栏杆、廊道,都能看出中西合璧的韵味来。

  我走回到樱花大道,在体育场的一角远望,又一个不同风格建筑映入眼底。这是武大早期著名建筑之一的行政楼。大楼做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缓而苍翠的珞珈山。远观像是一座大教堂,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彩。

  在行走中,我在想,今天看到的这些独运匠心的建筑,出自哪位设计大师之手呢?我打开手机“百度”,一个叫“开尔斯”的名字“跳”出来。1928年8月,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以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决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先生,从上海来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

  从1929年3月起,人们就常常看见这个外国人站在珞珈山的山头上,一站就是数小时。他观察周边山势,欣喜地看到山下临湖,山上有泉,水源充沛,而且山头不甚高峻,可以依山修筑校舍,又可利用山石节省营造地基及砖石材料,一幅古朴庄重、轩昂瑰丽的大学总设计图,就在他大脑中逐渐完善起来。1932年3月7日,校长王世杰在新校舍礼堂讲演时,特别强调说,在这里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为感谢和纪念开尔斯,武大授予开尔斯名誉工程师称号。

  在武大,名人故居或旧居较多,我先是找到了党的一大代表李达先生的故居,而后就开始找周恩来故居。这时候,导航也不灵验了,在一位路人的指点下,我便进入了“豪宅”片区,就是位于珞珈山的“十八栋”。

  那边是狮子山,是说那段绵延的山势,像一头卧着的狮子。这边的珞珈山有怎样的说法呢?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叛乱后,见死伤人数不多,国家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对参加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另外,传说吴王孙权巡视江夏,因天降大雨,停车驾于此暂避。还有一个传说:观音菩萨有一次路过此山,落下袈裟一件,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落袈山。也有人说,这座山的山主原是一家姓罗的,所以又叫罗家山。1928年,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被邀参加筹建武汉大学。他认为,不论传说的“落袈山”“落驾山”,或者“罗家山”,都不尽如人意,不如改“罗家山”为珞珈山——“珞珈”之意,是形容山石峥嵘,山色秀美,有如神仙使用过的首饰项珠一般。同时也寓意当时开荒建校,虽然筚路蓝缕,困难重重,但一所大学呼之欲出,毕竟前景美好。于是,“珞珈山”美名沿用至今。

  珞珈山“十八栋”是武汉大学教授别墅群的简称,是一片中西合璧的英式别墅,多为三层砖木结构,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十八栋别墅群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以住28户人家。最先入住的28位教授,是校长、教务长、文法理工农医各院的院长及部分系主任。抗战胜利后,武大又在十八栋西边,新建了四栋洋楼,使十八栋增加到22栋,但大家仍然称着“十八栋”。现在,这一片区都成了文物,每栋楼前都有标识,注明曾住过该栋楼的人物姓名、职务,如第18栋住过王世杰、王星拱和周鲠生三任校长。图7

  在找寻周恩来旧居时,真是废了很大力气。这些就山坡建造的别墅,从下往上,层层叠叠,每一层相隔不远处建造一栋,一个水平线上只有三五栋楼。我是在最高层处找到周总理故居的。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国民政府组织开展武汉保卫战。此时,肩负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重任的周恩来来到武汉,入住“十八栋”27号。27号是标准的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周恩来在寓居“十八栋”期间,组织领导“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等系列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武汉大学做了3次演讲,给军官训练团授课,会见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人士、文化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因此,这里有着“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之誉。1938年10月中旬,史沫特莱随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撤退到长沙,离开武汉之前,曾专程到珞珈山看望周恩来。1938年,从国外回来的郭沫若,就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负责抗战宣传工作,也入住了十八栋。尽管只住了4个月,但成了他一生中居所最为满意的回忆:“有这样的湖景,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我在这片山坡上下奔走,不停拍照。令我感到无比惊奇的是,这里的别墅没有重复样式,造型各异,每栋楼都独居风采。“十八栋”别墅藏在这半山腰上,远离喧嚣,曲径通幽,满眼葱翠,庭前屋后都有参天树木,四周都是秀美山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真可谓山林秘境,作家苏雪林称这里为“世外桃源”,国学大师吴宓称为“仙山楼阁”。

  到武汉大学,也许你可以错过樱花,肯定不会错过观赏这些建筑美景。这些独居风采的早期建筑,会长久地矗立在那里,是永恒的武大之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按照鉴赏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重点描述了自己在武大所观赏的早期建筑之美的“别有一番在心头”的别具特色、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盛宴之美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的风格之美。而且展现记录了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艰辛足迹,反映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历史价值之美。更是彰显了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群以其气势恢宏、布局精巧的特点所体现的校园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的艺术价值。尤其是赞赏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大胆运用了新技术,将装饰性与实用性科学结合起来所体现的“坚固、避免奢华、富有民族美术性”的总体指导思想所展现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科学价值。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