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进入跳出法

作者: 都是寻梦人 点击:715 发表:2024-07-25 17:53:54 闪星:2

  我思维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应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念中专的时候所学的一个科目叫做机械制图。老师给我们讲解说要认知一个物体至少需要从六个角度去进行投影,简称为六视图。如果内部有零件,还需要剖视图等等。后来便形成了我的思维观之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人、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而对于整体人、事、物来说,每一个观点和结论不是不对,而是不全。后来我又接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发现如果我们不入其中,怎么知道?不出其中,如何知道?这便形成了我思维观之二的进入跳出法。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独特个体,与众不同,这比机械制图的六个角度更加复杂,而每变换一点角度又有许多不同。另外,因为人为的“实事求是”包括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学识、不同的家庭,甚至还包括不同的情绪等等。这些不同既是我们对同一人、事、物会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之一,又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本身所存在的自身属性。这便形成了我思维观的第三个方面:一切从个体实际(既包括你所接触的对象,也包括作为接触者的自身)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如果离开了个体的实际情况去探讨问题,将没有任何意义。

  人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间,必须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而每一个关系的处理都离不开你的思维认知。这些关系看起来很简单,如果真正细分起来非常复杂。就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例,人与人交流的时候需要有六种你我。即你眼中的我,正在与你交流的我,真实的我;我眼中的你,正在与我交流的你,真实的你。你眼中的我不是我,我眼中的你也不是你,是我们意识形态下的你我;正在与你交流的我也不是我,正在与我交流的你也不是你,是我们意识表相下的你我;真实的你才是你,真实的我才是我,虽然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精神层面必然有相通的部分,不然无缘不会相见,更别谈交流。就是这么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有六个你我同时存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是情丝凝结呢?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与之类似,举一反三则已。

  我个人认为人对人、事、物的认知往往需要四个方面:入局、迷局、出局、总括全局,并且要经常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实践。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如此,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把它称作跳入进出法。这种思维短的一瞬间就全部完成,长的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都在其中。而我所说的认知人们认为主要来自于耳朵和眼睛, 正如俗话所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我认为不仅仅于此。曾经听说过两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是啊,如果心不进其中怎么知道?不出其中如何知道?即使出入其中也不一定知道,知道不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不同在于有的人心知肚明,有的人难得糊涂,有的人真的糊涂而已。这种跳入进出法不仅仅在于身至,最关键的在于一定要心至。在运用跳入进出法思维的时候,还要考虑时间的跨度,以及空间的高度。毕竟是“日久见人心”,“一览众山小”。都说当局者容易迷,但旁观者未必清。关键在于如何入局和总括全局,更在于不断反思。清与不清还需要一些福德机缘,顺其自然最好,没有必要强求。庄子也说:“身在事中迷,心在物外智。”

  在思维认知领域里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换位思考。这个观念的提出我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之间不可能心心相印。就以许多老人买保健品被骗,甚至被骗也不后悔这件事情来说吧。骗子的介入是外缘,贪小便宜吃大亏是表相,精神空虚寂寞才是内因。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儿女无法做到身体陪伴,更别说精神陪伴了。在探讨思维认知领域的问题上还要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实事求是”。其实换位思考就是在模拟实事求是,只不过很难做到而已。每一个人对同一人、事、物实事求是的认知不同,便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每个人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去认知。就以抗日战争的历史来说吧。蒋介石认为中国的抗战一定打不赢,因为他考虑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的差距太大,尤其是钢产量。军队方面他重点考虑的是自己的嫡系部队,杂牌军在他眼里只是消耗战的炮灰,而以工农联盟为广大主体的革命群众在他眼里简直是不值一提,因为没有枪,没有炮,也没有钱。蒋介石1931年有一段重要的讲话,可以说非常“实事求是”,也是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之一。这段话便是:“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能。”毛主席认为中国的抗战毕定胜利,但不会是速胜,而是持久战。在他的《论持久战》里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的思维认知一定要懂得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的生搬硬套、思想僵化和不切实际,又要反对好高骛远、盲目尊大以及畏难情绪。

  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尤其是对我们内在生命的认知更需要空杯法。因为内在的生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甚至有他的唯一性,所以当你试着透过理论或从某些经验中得到知识来认识生命的时候,知识对你不会有所帮助,反而可能是一种阻碍。科学将生命分成两个范畴:已知及未知。宗教将生命分成三个范畴:已知、未知以及不可知。生命的意义来自于那不可知。已知的,其实是那些昨日是未知,现在是未知,明天可能变成已知的东西。已知和未知之间并无品质上的不同,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人一生中很难突破的三个局限性:时间、空间与认知(思维)。所以,现在我一般不和人争论了,因为每个人只在他的认知水准基础上去思考问题。人的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像电视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一样。

  生命在于沉静。一阴一阳之谓道。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许多人的认知不是不对,而是不全、不深、不透。如瞎子摸象各执己见,如持荧烛象得首失尾,往往会犯以偏盖全的毛病。毕竟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做到者其实他首先是因为已经见到过全豹,才会通过窥一斑而知之。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通过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够了解事物的真相。看一切人、事、物,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我尽可能先关闭自己的知见,以免形成所知障,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尽可能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就像倒净自己的杯子一样,我称作空杯法。关于空杯法不是我的发明和创造。其中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在日本明治时期,有一位大学教授向著名禅师南隐问禅。他刚落座就开始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南隐禅师以礼相待,并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访客的杯子中,杯子已满,但是他还继续往里倒。教授看着不断溢出来的茶水,十分不解,终于问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南隐说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南隐说得多妙呀!有一位老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问题的关键不是一碗水、一桶水的问题,而是先要把自己的“水”倒掉。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扔掉固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秉持一种欣赏、悦纳学生独特想法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庄子有言,“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无他,囿于时空也!老师教学生不应该采取填鸭式,而应该采取启发式。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需要掌握时机,认知事物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思维角度。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经常在网上听到一些词,反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目的都在告诫我们要打破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在打破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前,我们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要想打破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就要对一些固定的人、事、物进行反思。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对吗?一天24小时对吗?太空中时间空间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太阳在地球上才东升西落,只有在地球上一天才约等于24小时。月有阴晴圆缺,那也只是在地球上看月球的影象,如果从太空中看月球不是那样,如果从月球上看月球也不是那样。时间和空间,对于宇宙来说,就是一个假象。在三维的世界里,才有这样的概念。如果跳出三界外呢?如果不在五行中呢?那一切都将不是“正确”的存在。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其实退后一步也是。相反,谬误前进和退后一步也可能是真理。而所谓的真理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正如佛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本来就是“法无定法。”

  我也非常喜欢网络上的许多脑筋急转弯儿,它可以启迪我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就像我初中时做的数学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析一样。我在网上曾读到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真假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故事是这样的:世界性的开锁大赛到了最后一关,眼见得即将获得世界冠军的开锁者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打开那把锁。最后他无奈地选择了放弃。心有不甘的这位开锁者急于想知道是谁创造了这把令他都难以打开的锁。最后组委会给出了答案:最后这把锁本来就是开着的。而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去打开这把锁?便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把锁是锁着的。的确,这位开锁者前面所打开的锁都是锁着的???

  思维决定了命运。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穷爸爸富爸爸》。穷爸爸说:我不能创业,因为我没有钱!富爸爸说:当你没有钱时,一定要去创业!穷人的教育是规矩,是稳定,是生存;富人的教育是规律,是目标,是生活。穷人考虑的是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富人考虑的是如果成功了,怎么样?穷人和富人不仅仅是思维决定了他们,更重要的是穷人比富人少了许多试错成本。而这成本不仅仅包括物质成本,精神成本、思想境界和眼界也非常重要。

  梁漱溟说思维有八个层次:第一层 形成主见。第二层 提出问题。第三层 融会贯通。第四层 知不足。第五层 以简御繁。第六层 学问归于己用。第七层 一览众山小。第八层 通透。我非常赞同!但人往往在第一层形成了主见,或者是成见和偏见以后,便停滞不前了;有的人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又形成了主见、成见和偏见,这便是人们的思维无法达到通透的原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很有必要认真阅读作者的这篇文章。其中他个人的见解不无道理。是通过他自己思考后表达出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对人、对事件、对物体的认识除了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感之外,有必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途径全方位地了解,还得通过表象看全面看本质。总之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必须的。当然说的容易,实践很难。因为任何人、事、物,在客观情况下未必能满足你要达到全面了解的条件。因此有必要换位思考,有必要问自,我遇到人、事、物或困难时,我会用什么思维方式,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向作者学习,用“进入跳出法”认知世界,用“到空杯子”接纳正确的思想,在实践中多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有效的结论,以利于人生的路走的更通畅。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