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泗州城,湮灭了的辉煌

作者: 黛色山岚 点击:522 发表:2024-07-25 09:23:18 闪星:6


说到大运河,许多人只知道是北京直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而不晓得那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隋唐大运河。隋大业元年(605年)初,也就是隋炀帝正式登基隋朝第二代皇帝的第一年春天,三十六岁的隋炀帝杨广登基掌握国家命运后,便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一个影响后世千秋的大事业,他动用数百万民工用六年时间修筑了贯通黄河、淮河、长江的自洛阳到杭州及从洛阳到涿郡(北京)的大运河。这条“人”字形的大运河修成后,漕运畅通、国运昌盛。可是,炀帝好日子没过几年,在陪都扬州惨死奸臣的刀下。华夏天下,杨姓换李姓。唐王朝深谙大运河漕运对国家兴盛的重要,对隋大运河沿线进一步修整完善,“隋唐大运河”从此载入史册。漕运通,经济兴、文化盛。畅行了国家漕运的隋唐大运河,逐渐触发和拉动运河沿线的城市兴建和繁荣。

当年,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一期工程为洛阳到临淮(贯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因借用了开封向东南古汴河的河道,唐朝时大多将其称为“汴河”。唐长安四年 (704年),盱眙城对面的淮北地区,分徐城县置临淮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王朝为了便于淮汴相交处的漕运管理,下决心将泗水之滨的泗州城及其州治,一起整建制地迁至汴河入淮口的临淮县,并划定了泗州府管辖着临淮、涟水、徐城、下邳、宿迁、虹县六个县。

泗州州治及城池迁修至临淮后,泗州直属的疆域:东至清河界洪泽九十里,西至五河县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淮河二里,北至宿迁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泗州城修筑在汴河入淮河的口子上,是黄淮和江淮之间的漕运漕船的重要中转站,南方的粮食、布匹、食盐和贡品都必须经过泗州城才能运往中原和华北。自从唐王朝慧眼选此漕运要道口修筑了新的泗州城池,经过这里的漕运量年平均在四百万石,最高时年运量可达六百万石。

一条大河波浪宽。滚滚不息流淌的隋唐大运河,在唐王朝统治的259年间是充分发挥出来了。江淮和江南地区丰富的粮食、布匹等物资被快捷、顺利地运到了洛阳、长安和广大的北方,同时也为黄淮和江淮之乡村送来水利资源,这一方方黄淮与江淮的“水陆肥沃”之大地,自然也就成为国家漕粮等物资的重要筹集地。

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元年(742年)改泗州为临淮郡,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原为扬州郡的盱眙县归属临淮郡。这期间,河北藩镇割据,唐王朝“赋取所资,漕运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此时的汴河,关系着江淮租赋能否送达中央,亦关系到唐王朝的经济来源是否有保障。唐人李敬芳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对汴河作了这样客观的评价:“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盱眙县志》载,泗州城和都梁城(盱眙城)曾建有“泗州仓”“都梁仓”。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宋史·地理志》载:“泗州,上,临淮郡。建隆二年,废徐城县。乾德元年(963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来属。”宋王朝建立后,隋唐大运河之漕运,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建国之本”。地处通济渠入淮口的泗州城,是中原之襟喉、南北之要冲,是国都东京开封的南大门,是“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力争”之地。《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

北宋王朝167年期间,泗州城依然凭借隋唐大运河之汴河倚城而过的漕运重要节点城市,一直是兴旺发达着。泗州城内店铺林立,酒旗飘扬、商贾如云,那汴河之上每天是帆樯如林、船舶如梭。繁荣昌盛的泗州城是令泗州人非常自豪的。在唐代诗人陆畅眼里的泗州是:“徐城洪尽到淮头,月里山河见泗州。闻道泗滨清庙磬,雅声今在谢家楼。”为了泗州城的昌盛和壮大,北宋王朝又在汴河的东岸建立了一座新城,并在两城之间架设汴河桥相连着。

当年的盱眙县域虽在淮河之南,但县治和县城却设在了泗州城内。究其原因:南朝刘宋时期所建的盱眙郡城(隋时为盱眙县城),因唐末的庞勋起义、黄巢起义等战火摧毁严重而无力整修。宋朝建立后,盱眙县归属泗州后,盱眙县的治所便直接搬至泗州城内。当泗州在汴河东侧增建了一座东城,泗州西城基本上就成了盱眙城了。这时,盱眙县主要管辖着淮河南岸的盱眙镇、龟山镇、平原镇。当时,淮北的泗州城与淮南的盱眙镇有“泗盱浮桥”相连。盱眙镇的南山即米芾提名的第一山及周边街区,则成为州府、县府官员和南来北往客人的休闲度假山庄。


泗州城,有浩浩千里的淮河和汴河在这里相交,还有秦时就有东西南北的国家弛道这里交汇,这里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一个约2.4平方公里,呈椭圆形的繁华的“水陆都会”。宋人常常吟着“官舻客扁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的诗句,来炫耀泗州城与盱眙镇的那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编印的《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中期泗州户口数为53965户;《宋史·地理志》载:北宋崇宁年间泗州总户口数为63632户,157351口,这两个数字均高于同一时期江淮另一个重镇扬州的户口数。专家们按当时的总户口数估算,泗州城当时的城市人口要在四万人以上,这样的人口数,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州城了。北宋期间,经过泗州城进入通济渠(汴河)抵达京都开封的漕运量,年平均六百万石,最高时达到八百万石。宋人有诗云:“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南来北往的皇家、官家、商家的船与货、人与马来到汴河入淮口时,必然是要到泗州城或盱眙镇来休整的。

泗州城面临长淮且河湖交叉,隔淮有盱眙第一山、宝积山、龟山、老子山相望,这可算得上是一座“ 山水朝拱、风气凝萃”的锦绣之城。古代文人雅士们特别列出了“泗州十景”:浮梁练影、回澜晚钟、淮水浮烟、盱山耸翠、禹王台晓月、灵瑞塔朝霞、湿翠堂春霁、挂剑台秋风、九冈山蜿蜒、一字河环带。慕泗州之名纷沓而来的李白、白居易、韦应物、韩愈、苏轼、米芾、范仲淹、王安石、张耒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们,在泗州留下了众多美妙的文赋诗篇和墨迹。这时的泗州城,如同汴京“清明上河园”一样繁华美丽,是与苏州城、扬州城、杭州城一起并称为“北宋四大名城”。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驱逐契丹的统治,在上京会宁府建立金朝,国号“大金”。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东京(今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去,北宋覆亡。公元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再立宋国,国号建炎,史称:南宋。泗州在南宋152年的历史长河里,多为金国所占,盱眙则多为南宋所拥有。绍兴十二年(1142年)五月,泗州属金国,盱眙属南宋并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盱眙军辖天长、招信两县。


宋金时期,因黄河缺少治理时常决口夺淮,大量的泥沙随滚滚黄河之水层层覆盖黄淮大地,千里汴河逐渐被泥沙堵塞,并且缺少疏浚治理,此前漕运兴旺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宋金隔淮对峙,泗州城多为金国所占,繁荣的经济文化逐渐变得萧条。元王朝在北京建立后的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帝国用十年时间在原本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改道并裁弯取直,建成了一条从涿郡直接南下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那从洛阳到泗州的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渐渐废弃。

千里古汴河淤塞成了一条死河,但是泗州城畔的淮河还在,泗州城依然是千里淮河连通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交通线上的明珠之城。时值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和朱棣两代皇帝在泗州城外用二十八年时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祖陵。同时,泗州老城与新城一起被全面改建为一座气势雄伟的砖石城。从此,泗州城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史载,改建后的泗州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垣平面呈椭圆形,近四米宽的墙基均由较大的条石砌筑而成,墙体全部用大方砖砌筑,并用石灰与糯米汁掺拌作为墙体粘接材料,其内城的布局也为椭圆形的石基砖体而筑。巍巍壮观的泗州城共设有五座城门、六座敌台,东门有回龙桥,西门有永宁桥,北门之上建有一座十分壮观华丽的“朝阙楼”,那南门如岳阳楼之壮观。那南门与西门之间特别修筑了一道防洪之用的香花门。

明朝鼎盛时期的泗州城,那城中的钟楼、鼓楼遥遥伫立,城内有街道十五条,巷道三十四条,桥梁十六座,有州衙、都察院等官衙建筑十一处,有邮传、驿馆等建筑十五处,寺、庙、庵、祠等建筑五十三处,还有儒学署和书院八处。城内的官府楼堂、名胜建筑也是十分密集。其中,城区东部的关帝庙、火星庙,中北部的泗州州治、都察院、城隍庙、养济院,中南部的邵公祠、金公祠、太尉庙、南察院,西部的大圣寺、守备营、盐关等最为突出。部省级的巡按御史、盐察御史、邮传总铺等重要官署都曾设在泗州城内,这些官署在泗州城内管辖着黄淮和江淮的大片地区。


泗州城筑在水乡阔野之地,数百年黄河夺淮和洪泽湖大堤不断修高是永远的痛。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洪泽湖大堤初步建成时的三百八十四年间,泗州城被淹事件达四十三次,平均八点九三年发生一次淹城水灾;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一百零二年,泗州城遭水灾淹城事件达二十九次,平均三点五年就发生一次淹城事件。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黄河与淮河流域连续迎来了连续暴雨,导致淮黄并涨,浊浪滔天黄河、淮河、洪泽湖的洪水与泥沙,排山倒海地越过城墙一起扑进泗州城。史料记载:“淮大溢,外水灌注如建瓴,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汹涌的大水,先是冲开了泗州城外东北角的石堤,一下子决口七十余丈。接着,西北角城墙忽然崩塌,城墙开口达数十丈。大水冲入了城中,城内一片汪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那高入云天的唐代四大名塔之一的僧伽塔,在顽强地充当了几天“中流砥柱”之后,最终还是“疲惫”地倒在了茫茫的洪泽大湖之中。

一座承载着千年梦华的泗州古城,在一场比战争更猛烈、更凶险的洪水中被毁灭了,一场特大洪水将泗州古城吞噬之后,当时的泗州知州莫之翰,在洪水退去一些之后搭草棚驻守泗州城外的防洪堤上,现场设点赈济灾民,后又带领民众在泗州城外筑新堤两道,以保护防洪堤上的州署和棚户居民。

泗州城虽曾多次被淹,但后来也都随着洪水的消退,城池又都在重新修整中恢复完好了。当时,莫大人内心也有这般强烈的期盼,他天天盼望着这座城池能再次复出,他一直坚持在城门楼上理政了十一年。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已皆是一份期盼而已。一座因漕运而生的伫立于隋唐大运河之汴河入淮口的千年古城——泗州城,最终沦为了一座悲壮的令世人扼腕叹息了几百年的——中国的庞贝城。

岁月悠悠,桑田沧海。无情的洪水也好,人为的祸害也罢,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成为后世之人几多永远的悲戚。泗州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拨拨的考古者们朝花夕拾,一铲一铲地在寻找着泗州城那湮灭了的辉煌,一次次将中国的庞贝城——泗州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作慎之又慎的修整和完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杨老师的文中,了解一座古城的前世与今生。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代至明代,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管辖着江苏、安徽的大片地区。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灭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一座承载着千年梦华的泗州古城,就这样被毁灭了。1986年以来,盱眙地方的有关部门和学者开始提出古泗州城遗址考古的课题。这座“庞贝古城”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我们期待对它的保护和利用能够日益完善。感谢投稿,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