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从剧本构思角度评析《人民的名义》

作者: 汪洋 点击:400 发表:2024-07-16 08:43:02 闪星:6

  《人民的名义》2017年开播,可以说是十八大后首部全方位大尺度反腐的力作。其凭借大尺度的反腐和政治披露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迅速火爆于荧屏,曾经一时成为街谈巷议最热闹的话题。《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反腐和老戏骨的精彩演出外,剧本的创作构思方面更可以说功不可没。那么从剧本角度看,该剧又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呢?


  一、抛砖引玉、声东击西,引诱观众期待受挫

  一部电视剧是否能够成功,开篇很重要。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对于电视剧来说,开头几集,尤其是前两集是否精彩,基本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命运。在这个讯息汹涌影浪涛天、各类电视剧作充斥荧屏的时代,很少有人耐心去看你后面的故事——如果你开头不够精彩的话。所以一部电视剧的开篇往往决定着其生死,对于编剧来说也必然毕其功于开篇,无开篇不成剧。《人名的名义》之所以成功,开篇的设计实在精彩。

  从剧本角度看,该剧的第一集就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编剧技巧用得成熟老道却又不露痕迹。例如,第一集开始即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缉处处长侯亮平接到举报,称国家部委项目处处长赵德汉涉险巨额受贿,侯亮平在北京展开对赵德汉的调查。而我们从后面的剧情可以得知,整部剧的主要背景设置在京州,而非首都北京,整部剧反腐的地域也是京州官场,而非北京官场。然而这一切并非闲笔,而是编剧有意为之。抛出赵德汉的贪污受贿,只是以此作引子,起到抛砖引玉的功用。赵德汉的贪污受贿只是下面一系列案件的导火线,是为京州腐败大案垫场。另外,把第一集开场背景放在北京而不是京州,是为了声东击西、先声夺人,上来就让观众产生错觉,以为故事会以北京为背景展开。随着剧情进展,笔锋一转,陈海突遇车祸,侯亮平空降京州,观众才恍然明白,整部戏的大幕将在京州拉开。

  这种故作姿态指东打西的技巧是影视作品中的惯用伎俩,目的就是让观众的期待受挫。文艺心理学讲,艺术接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期待顺境,拿一部电视剧来说,就是剧情的发展和观众的心理预期大体一致,是朝着同一方向进行的;另一种情况叫做期待受挫,即剧情的发展与观众心理预期相矛盾相背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当然要懂得读者和观众的心理,期待顺境式的剧情不可多用,试想如果观众对剧情发展走向都能猜到八九不离十了,那么该剧对他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相对而言,期待受式剧情设计往往为编剧所钟爱,也对观众更有吸引力。但期待受挫也不可多用,否则可能让观众如坠五里迷雾,丧失了自我对剧情把握的信心和欣赏的兴趣。


  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一钩到底

  悬念高悬、一钩到底是优秀影视剧的必然特征。悬念如钩,设置要早,要钩着观众的好奇之心、求索之欲,忽上九天揽月,忽下五洋捉鳖。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剧情设计如大江之水般宕荡起伏,忽而清风微澜,忽而波浪淘天。观众那颗七上八下的心随着剧情跳跃着、激动着,在极致紧张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审美快感。数番潮起潮落之后,水落石出、潮退人空,观众头上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终于落下。观众那口气终于松了下来,蓦然回首,真相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人民的名义》中,第一集就为全剧设置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谁是告密者?第一集中,高育良、李达康、祁同伟等人在省委办公室开会,讨论该不该抓丁义珍。与此同时,林华华和周正以领导跟班人的身份,混进了汉东国际酒店,奉陈海之命死盯在那里喝酒的丁义珍。在所有人围过来向丁义珍敬酒之时,丁义珍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以帮刘省长准备资料为名,不动声色逃离了酒店。这时,镜头切换到一个特写:一只手把手机卡扔掉马桶内冲掉。而这个特写,便是这部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谁告的密?是谁在向丁义珍通风报信?此后的剧情便围绕这一悬念展开,直到最后揭开这一“幕后黑手”。这一悬念的设置至关重要,它是全剧的一个总纲,有了它,全剧的走向才得以确定,它也是全剧的一个钩子,钩住了观众的好奇求索之心,一步一步落入编剧设计好的圈套,不到最后紧要关头,绝不掀盖解扣。

  仔细分析剧情,这个开篇悬念的设计十分精彩巧妙。首先,在省委会议室开会过程中,中间曾有多人私自离开。比如陈海多次出去和侯亮平、陆亦可通话;高育良曾出去接听沙瑞金书记的电话;高育良回来发现李达康不见了,让祁同伟出去找找。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得在场的知情人,或多或少身上都有些嫌疑,以此来迷惑观众。另外,高明之处还在于编剧故作姿态、巧设圈套,故意提供假的暗示倾向使观众误入歧途。比如高育良接电话回来发现李达康不见了,神情一紧,展开了下面几句看似简单的对话:

  高育良:达康书记呢?

  祁同伟:刚还在呢。

  高育良:同伟,去叫他一声。

  祁同伟出去寻找,然后镜头切到一只手把卡丢进马桶。这样的设计是故意误导观众的判断,引导其误入歧途,让观众误以为最大的嫌疑人肯定是李达康,再加上对话设计中,李达康是最不赞成拘捕丁义珍的,这一误导倾向就更进一层,让观众更加深信不疑自己的预判。为了使真相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编剧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三、一山放过一山拦,关键时刻线索中断

  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诗曾写道: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文似看山不喜平,影视剧更是如此。好的剧本设计往往百折千回、险象环生、曲折多变。为了使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编剧往往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去“赚得行人空喜欢”,在剧情发展关键时刻突然使重要线索中断,然后再抛出一条线索去引诱观众去追踪,这便是“一山放过一山拦”。在《人民的名义》,线索中断更是惯用技巧。每逢关键时刻,对于推动剧情进展有重大干系的人物必会死亡、出国、记忆丧失(如植物人)、神秘失踪等等,这也正是线索中断的几种常见手法。

  其一,关键人物出逃国外。毋庸置疑,这部剧的一个关键主题词当然是“反腐”。而在该剧的第一集中,牵涉到京州腐败大案的副市人丁义珍,在即将被抓捕之际,忽然被人秘密通风报信,而后出逃美国。案情关键人物成为漏网之鱼,也就为后续剧情发展提出了难题,故事借此也增加了波澜。后来通过侦查得知丁义珍在美国的藏身之地,京州警方和检方共同前往抓捕,而丁义珍又要紧急时刻得到消息,秘密转移到非洲避难,这便是“一山放过一山拦,赚得行人空喜欢”的技巧和笔法。

  其二,关键人物记忆丧失。这一种线索中断的手法,大多数观众都不陌生,因为太多的影视剧运用这一套路。在关键时刻,由于某种偶然原因,线索人物记忆丧失(多数设计成了植物人),即将真相大白的剧情又因此扑朔迷离起来。《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也未能脱俗:陈海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得到了重要情报线索,要约这位陌生人当面谈谈(该人是山水集团的财务处处长刘庆祝而并不是编剧有意误导我们的蔡成功)。然而在他要去和这位陌生人见面的路上,在他刚和侯亮平通完电话说明疑心之际,却突然横遭车祸,关键人物丧失知觉成为植物人,使得刚有眉目的案情再次陷入到更大的迷团之中。

  其三,关键人物突然死亡。死人是开不了口的,为了使线索中断,线索人物往往突然死亡。《人民的名义》中随着案情进展,有明确线索指向山水集团涉案,而集团财务处处长刘庆祝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反贪局长侯亮平和公安局长赵东来调查此人时,发现此人早已在陈海出车祸的前一天就离奇死亡。死亡原因是旅游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其妻子吴彩霞也帮忙掩盖死亡真相,通过刘庆祝的死亡,又为案情埋下了种种疑团,刘庆祝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的?他的妻子为什么要掩盖真相?

  其四,关键人物神秘失踪。为了不至于所有线索中断手法雷同,线索人物往往在剧中上演神秘失踪。这时候的线索人物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也许是死亡了,也许是逃亡海外了,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在此时先伏下一笔,增加了剧情的不确定性魅力。剧中蔡成功被迫诬陷侯亮平受贿四十万,并且收下了他送的现金和烟酒。要查明真相、证明侯亮平的清白,关键是找到蔡成功的的司机小钱和会计尤瑞星两位重要证人。而恰恰这两个人去外地车,一去无影踪,神秘消失了。双方都明白这两个人的关键作用,开始就寻找两人的踪迹动用各种手段,各显神通、斗智斗勇,使得剧情紧张好看。


  四、有根的人物才立得住,有起伏的人物才吸引人

  对于影视作品而言,人物要想立得住,首先必须得有根,也就是有身世、有渊源、有前史。只有有根的人物才有生命底色、才能出戏。否则人物会一直在剧中飘着,对观众而言缺乏真实感和认同感。至于这个人物的根,既可以在一开始便透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认同感,也可以在后面剧情的发展进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带出。相对而言,后一种结构方式更为巧妙些,前面先把人物的底埋伏下,待时机成熟再透露出来,这种本末倒置的手法使剧情演进不至于平铺直叙而显得摇曳多姿。另外一点,人物要想深入人心、扣人魂魄,必须要有起伏、有变化。尤其是在命运与性格方面,要有重大变化,而命运与性格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变化的人物在剧中是死的,注定是失败的,只有随着剧情变化的人物才有气脉、有张力。而前面提到的人物的根正是性格和命运变化的最原始动因,是推动人物的发展巨大潜能所在。所以说,成功的人物塑造必然是有根的,而且命运、性格是有起伏有变化的。

  根据网上评论和观众反应,《人民的名义》一剧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男一号侯亮平,而是祁同伟、高小琴等,这是为什么呢?显然,与我前面提到的两点不无关系。祁同伟和高小琴是有前史、有根底的,他们一个出生于贫苦农村,通过高考取士、考上大学来改变生存境况;一个来自于偏僻的小渔村,通过自己的肉体和智慧来改变人生命运。这两个人的性格、命运在剧中是有起伏、有变化的,祁同伟原来并不是一个权欲熏心、趋炎附势之徒,而是在经历了爱情幻灭、事业受挫之后才“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性情大变、一意孤行起来,定要“胜天半子”;在人物前史中高小琴只是个纯朴可爱的渔家少女,只是在惨遭侮辱受尽欺凌后才会变得麻木不仁,她结交权贵,不惜一切手段出人头地。只有这样有底色、有起伏的人物才有张力、有气血,才能使观众才生认同感。而反观男一号侯亮平,我们只知道他毕业于汉东大学,至于其出身、前史一无所知,这个人物并没有根,所以在剧中就有点飘,立得不够牢。另外,作为男一号这个人物的性格命运并无太大起伏变化,在其平静如水的角色发展中仅有的波澜就是遭到受贿诬陷和鸿门宴赴会。人物设定即是如此,纵然着墨再浓、戏份再足也很难出彩,被抢戏也就再所难免。


  五、只有大地域大纵横,才显大场面大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电视剧的地域背景设计决定了其境界和格局,现实主义题材反腐剧尤其如此。剧情发展需要广袤的地域空间才可以“因寄所托”,人物足迹需要脚下辽远的土地才能够“放浪形骸”。地域背景越是广袤辽远,人物的活动空间也就越大,这样人物才能够跑得开,故事才能够荡得远。如果只是“取诸怀抱,悟言于一室之内”,就与这种大题材的影视作品格调不太相符,显不出大格局大气象来。所以,好的人物设计要“生在江南地界,流落塞北幽州”,“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地域背景设置要有塞外大漠,也要有江南水乡;要有人潮汹涌的大都市,也要有人迹罕至的小山村。

  《人民的名义》在这一点上就显现出大家气象,格局开阔、境界高远,并非囿于一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剧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活动轨迹,便可得知。丁义珍抓捕之前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在汉东京州,在被捕前闻风潜逃,后在美国一家餐馆隐姓埋名。过了一段日子后被发现行藏后再次出逃非洲,最后在非州被灭口、客死他乡。祁同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偏远山村的司法所,后来凭借自身努力在一个深山老林的缉毒队屡立战功,最后被调到汉东省公安厅。高小琴、高小凤出生偏僻小渔村,后来一个在香港隐居,一个在京州立业。再比如高小琴、赵瑞龙几次出逃往返于香港与大陆之间,侯亮平从首都北京反贪总局空降汉东检察院。天南地北的场景设计,无疑提升了该剧的格局和境界,为表现人物营造了无比开阔的空间,也得反腐这一主题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高了不少档次,使这部现实主义反腐题材剧显现出应有的大气象、大格局。 


  六、孪生桥段使用,从老套中见新奇   

  该剧中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那就是对于高小琴和高小凤这一对孪生姐妹的设计。虽然孪生桥段在影视剧中司空见惯,不过在该剧中却从老套中见新奇,编剧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一设计使用上别具一格。我们常见的孪生桥段是告诉我们其孪生关系,“剧中人”并不知情,而观众是了然于胸的,因此造成剧中人物的误解和误会,以此来制造冲突和推动剧情。例如我们熟悉的徐克、林岭东执导,成龙、张曼玉主演的动作喜剧片《双龙会》,讲述的就是一个因偶然原因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兄弟玩命和马友友,在阴差阳错中互换角色,各自进入对方生活的故事。此外还有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侠客行》中的石中玉和石破天,《康熙微服私访记》之铃铛记中的铁珠儿和铁铃儿,都采用了孪生兄弟或姐妹的桥段。而《人民的名义》在运用上却有独到之处。编剧先不告诉观众有这么一个孪生姐妹桥段,虽然剧中相关人物都心知肚明,观众却浑然不知。关于“孪生姐妹”这个底,编剧埋得很深,而且在揭底之前故意误导迷惑观众,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一秘密。剧中人称这对双胞胎姐妹都叫做“小高”。这个“小高”在剧中好像既是祁同伟的情人又是高育良的情妇,而她与祁同伟的感情又不像逢场作戏,似乎又不会上演“一女侍二夫”的老套故事。编剧在此故作障眼法,故作姿态指东打西,引诱观众误入歧途,进入其精心构造的圏套中去,以伏击观众于其后。等到纲举目张、水落石出时,读者方才恍然大悟,在心中默念一句“原来如此”。


  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同属文学创作,剧本创作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编剧不单需要诗人那样敏感的情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且需要理性地运筹帷幄,巧妙地设置悬念,合理地安排结构。需要“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伏笔照应谋篇布局。可以说,《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大获成功并受到观众热捧,剧本的精巧构思和巧妙布局是功不可没的。前半部分的剧情设计尤其精彩,甚至于剧中每个人物的底细都着磨不透,无法进行好与坏的评判。相对而言,后半部分有些剧情就显得有些拖沓,没有了前面的那种紧张明快风格。《人民的名义》的小说作者兼编剧周梅森自己也表示,剧作原本计划拍摄40来集,为了商业收益考虑最后多拍了十几集,影响了整部剧作的品质和观感,相信这也是编剧的无奈之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播出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反腐涉案题材多年的沉寂,且该剧在现实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人民的名义》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其大尺度的反腐内容和精彩的演员表现,剧本的构思和布局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剧本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感人的细节营造,展现了中华文化立场和反腐倡廉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影评从剧本构思角度评析了《人民的名义》,指出了《人民的名义》的惊艳与遗憾。影评观点鲜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评价,帮助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升了观众的欣赏水平。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