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长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作者: 平常心 点击:974 发表:2024-07-02 08:48:47 闪星:6

  到道县拜谒陈树湘烈士墓,是我一直的心愿,原动力是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一期专题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介绍了画家白展望创作的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画家本人亲自到节目演播现场动情地介绍了他的创作构思:“陈树湘是从自己的伤口里将肠子抓出来、拉断,他得有多大的力量?我想他的嘴肯定是痛苦的、紧闭的,手上的青筋肯定是暴起的,鲜血肯定是流淌的。”由于伤势严重,陈树湘勉强支撑在担架的两边,毅然决然地扯断了自己的肠子,衣服被鲜血染红。画面的右下角,一株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暗示红军虽然在湘江战役中遭遇了重大失利,但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青春、理想、牺牲,交织在一起,让画家找到了画作的灵魂。在他笔下,陈树湘师长英勇诀别的瞬间,信仰的光辉永恒绽放。“陈树湘是个悲剧,但悲剧中弥漫着理想的光辉。这是一幅歌颂红军的画,也是歌颂青春和理想的画。”油画再现了陈树湘师长壮烈牺牲的震撼一幕。画家采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被国民党反动派俘虏后,红军师长陈树湘宁死不屈,断肠取义的瞬间。陈树湘惨烈牺牲的形象从此定格在我头脑中,其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终于,我满怀崇敬之情,肃立在烈士墓前,心中充盈着那荡气回肠的豪情和对英雄血战到底临死不屈精神的无限敬仰。眼前这座圆形墓室中长眠的主人,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墓坐南朝北,正对着烈士的故乡长沙。墓前两边石柱上刻有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将军撰写的对联——“英雄姓名无人知晓,烈士功勋与世长存”。 

  陈树湘壮烈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陈树湘和警卫员的遗体安葬在潇水河畔,成为两座无名红军烈士墓。一大一小两座坟茔遥望潇水静静北去,墓主人从此连人带名在世界上消失了80年。然而,历史的尘埃终难掩英雄的光辉。陈树湘生前战友,红34师幸存者韩伟将军临终前嘱咐儿子韩京京,一定要找到陈树湘的归宿地和他的后人。20多年中,韩京京多次深入烈士战斗牺牲的地方寻访英雄遗迹,寻找烈士遗骸。终于,2014年,据当地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家祥回忆:“我听父亲讲,这里的红军墓,葬的是两具无头遗体,一个是当大官的,一个是警卫员。他们是在四马桥的大山里被国民党的保安团抓住的,头还被割下来示众。”据专家考证,当时在道县境内,头被敌人割下来示众的只有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因此可以断定,这两具无头红军墓里埋葬的,就是陈树湘和他警卫员遗体。一场跨越八十年的追寻,英雄终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韩京京等一些红军将领后代对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2019年4月,陈树湘烈士遗骨由原址迁入道县烈士纪念园眼前这座圆形大墓中。

  陈树湘烈士墓左前方,是一尊他的石雕头像,面部英武刚毅,目光炯炯,眼神温暖亲切。陈树湘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石雕头像的原型是根据韩伟将军生前对陈树湘烈士外形的回忆描述,韩京京请著名军旅雕塑家、军事博物馆的刘林为陈树湘烈士塑了三尊头像,一尊被烈士故乡的长沙博物馆收藏,一尊赠给了烈士1930年带过的红四军特务大队——如今的某部红三连,还有一尊安放在韩京京家中。铜像得到了陈树湘的战友、原红三十四师一OO团政委张力雄老将军的认可。

  在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还有一尊更大的陈树湘烈士雕像。雕像高2.9米,寓意陈树湘烈士29岁时光荣牺牲。在陈树湘烈士墓右边,是一面红三十四师石制军旗。烈士墓的另一侧,是与陈树湘烈士墓一同迁入的红34师湘江战役牺牲烈士墓。红34师6000将士血染湘江,他们中有名有姓者有1040人,其余大多数姓名无从知晓。韩京京遵照父亲的遗愿,在灌阳县烈士陵园里还为红34师牺牲的将士们立有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韩京京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在莫斯科“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也刻着同样意思的字句:“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烈士墓旁边的道县烈士纪念园内,建有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馆。一篇篇文字记载,一幅幅真实图片,一个个感人故事,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走进往昔,感受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体验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陈树湘,原名陈树春,家乡人都叫他“春伢子”,1905年1月30日,出生于长沙县福临镇一个贫困农家。1914年秋,年仅9岁的陈树湘跟随父亲逃荒到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垄,靠种菜、卖菜维持生计。1921年,在帮父亲往清水塘送菜过程中,陈树湘有幸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慧以及何叔衡等湖南早期共产党人,从一个穷苦菜农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建议他“不如把名字改为树湘,像一棵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树立在潇湘大地之上!”1925年,时年二十岁的陈树湘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骁勇善战,屡建战功,短短7年时间,从一个武装起义的战士,逐步成长为红军中的高级指挥员。 

  长征中,中央以红一、三军团为左右先锋,红五军团为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而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则是后卫中的后卫,承担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作为长征中的铁流后卫,他们必须把十多倍于己的追敌堵在后方,在中央红军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争取时间。红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语重心长告诫师长陈树湘:“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这个担子很重啊!你们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残酷的现实被不幸言中,陈树湘率领红34师60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成功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后,被敌截断前进的道路,无法渡江追赶主力,转战广西灌阳和湖南道县一带。12月10日,陈树湘率红34师余部在江华桥头铺牯子江渡口抢渡潇水时,腹部中弹,身受重伤。在道县四马桥,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危急时刻,陈树湘命令师参谋长王光道率余部突围,自己和几名警卫员留下掩护。12月17日,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陈树湘不幸被俘。人将他抬到四马桥集镇上进行诱降,但陈树湘拒医拒食,誓死不向敌人投降。敌人无奈,于12月18日将陈树湘押往长沙向上司邀功领赏,在途经蚣坝石马神村时,陈树湘趁敌不备,毅然用手撕开腹部早已溃烂的伤口,掏出肠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绞肠自尽,壮烈牺牲。他没有忘记“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这一年,陈树湘29岁。他用“断肠明志”的壮举,诠释了“绝对忠诚”的意义。陈树湘英勇就义后,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装在篾笼里,在道县县城示众两天,后又悬挂于他的家乡湖南长沙小吴门外石柱上示众,这里正对着他的家。站在挂着陈树湘师长头颅的城墙上,可以看见他的家门。29岁的红军师长就是以这种令人撕肝裂肺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说到,“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英雄用鲜血铸就了伟大,用苦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辉煌。2009年,陈树湘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情讲述了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在此后的多次大会小会上,习近平又多次反复提到陈树湘。 陈树湘没有留下子女,也没有任何在世亲属。韩京京全家人2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与陈树湘带有血缘关系的“后人”,但没有找到一亲半属。他们第一次来到湖南陈树湘墓前时,一句“大爹爹”的称谓,从韩京京夫人张微微心中脱口而出:“谁说我们的大爹爹陈树湘没有后人?我们全家都是陈树湘的后人。”是啊,谁说英雄没有后人?每年的清明节,甚至于每一天,到英雄墓前拜谒、祭祀、朝敬的“后人”不计其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有享受大树荫庇的“后人”都会满怀感恩之心,不会忘记“清凉”世界因何而来!“前人”的精神血脉不会中断,“前人”的初心遗志,一定会被“后人”代代相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湖湘大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半条被子”“陈树湘断肠明志”……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如璀璨的星斗,闪耀在历史的长空,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湘江战役中,在众多红军指挥员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农民当上了红军师长;他以英勇善战驰骋于战场;率领数千名勇士,向死而生,血战湘江!他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就是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作者满怀崇敬之情,肃立在烈士墓前,瞻仰烈士的事迹,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