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到陕北去”
在岷山脚下一个叫鹿原里的地方,毛泽东满怀豪情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其中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他和全体红军当时的喜悦心情。毛泽东后来在对这首诗的批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哈达铺就坐落于岷山脚下。岷山不是一座山,更不是夹金雪山。“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从甘肃南部一直往南延伸到四川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故主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之说。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雪峰达拉山,终于穿过茫茫岷山,攻下腊子口后抵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哈达”象征圣洁、吉祥、美丽,是让人高兴的好彩头。不过更让人高兴的是红军历经三个多月的艰难困苦,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吃草根树皮的生活,“三军”上下喜悦之情自然可想而知。红军万里长征来到这里,“红飘带”、“白哈达”交织成锦,编织了一幅军民一家,鱼水亲情的美丽图案!
走进“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可见迎面墙上写着“大家要食得好”六个大字。讲解员说,这句口号是当年红军到达哈达铺后,总政治部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政治”任务,向全军各级发出的动员号召。长征一年来,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九死一生,到达哈达铺时已是人疲马乏到了极限。据《彭德怀自述》记载:“就在红军往哈达铺走的行军途中,就在已经闻到了阵阵麦香的时候,有同志无缘无故倒地死了。”突然而至的兴奋和激动让战士们微弱虚脱的心脏难以承受,就此倒在了黎明前夕。可见要让“大家要食得好”,是当时挽救红军健康甚至生命的“速效救心丹”,自然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哈达铺也具备了让部队“要食得好”的物质条件。哈达铺位于川甘交界交通要道,是邻近几个县的物资集散地,商贸和农业都很发达,盛产名贵中药材,历史上此地就以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富甲一方而闻名。此外,曾驻守在此的国民党军队在听闻红军来袭仓促逃跑,留下了几百担的大米白面。红军可算是在这里美美地享受了几天。部队另给每个人发了一块大洋作为零花钱。可不要小看这一块钱,据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当时这里的东西很便宜,五块大洋就能买到一百多斤重的肥猪,两块大洋一只肥羊,一块大洋五只鸡,一毛钱可买十多个鸡蛋。红军在哈达铺待了六天时间,经过长途跋涉的红军指战员得到充分的休整,杨成武将军将哈达铺称作“长征加油站”。红军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战斗力大大增强,在不久之后的直罗镇战役中大显神威取得大胜。
从纪念馆东门出来,就是“红军一条街”的入口,街口耸立一座漂亮的牌楼,上写着“红军门”三个大字,街道全长一千多米,岁月流逝,老街依旧。街道依然保持着长征时的旧貌,两旁的房屋几乎都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正门都上着陈旧的木板门,临街的一面经过整修,木板全部刷成红色。街道上几处重要红军旧址保存完好,景点全部免费。哈达铺的这条老街,作为“保留遗址原貌最多的红军街道——“宕昌县哈达铺红军街”,得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权威认证。当年红军在哈达铺的“三军尽开颜”故事都发生在这条街上。徜徉在这条让人怀念的老街上,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军民一家,喜气洋洋,熙攘热闹的情境。如今“红军街”营业的商铺不多,居住在此的也多为老年人,看上去有些冷清,遥想80多年前,这里是何等的繁华!
当地旅游部门引用杨成武将军“红军长征的加油站”评价来宣传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地位作用以吸引游客。其实我倒觉得不如用“红军长征胜利的方向标”来定位,更能凸显哈达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意义。“哈达铺红军纪念馆”前广场上有一座醒目的雕塑——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上从大到小三面军旗直刺苍穹,军旗下是毛泽东手书体“到陕北去”几个醒目大字。它清楚地告诉人们,这里是发现和最终确定长征落脚地的地方。
饥饿可以让红军要命,然而比饥饿更要命的,是红军长征到底要往哪里去?长征从于都出发,一路上不断争议、斗争,大大小小几十次会议,都离不开“到那里去”这个议题。最早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后改成了川黔边,遵义会议后又确定为去川西北,就在一周前的9月12日,中央在迭部县俄界召开会议决定:“继续北上,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靠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会议决定了继续北上,但具体落脚点到“底”在哪里?红军没有“底”,毛泽东也没有“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会因一件偶然事件而在瞬间发生。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因其机缘的神秘性和巧合的戏剧性,成为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的打卡地。不管是“天意”也好,还是机缘也罢,总之,就是因为这间“邮政代办所”里的几张过期《大公报》,让毛泽东确定了红军最终的目的地。在这间陈旧灰暗、只有几平方米的“邮政代办所”,毛泽东幸运地获得几份《大公报》,报纸上刊登有红军在陕北活动的消息。毛泽东一口气看完,喜不自禁。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泽东当机立断——“到陕北去”!党中央随即决定到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会师。一间小小的邮政代办所,一张小小的报纸,促成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关系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可谓“一张报纸定乾坤”。
关于这张至关重要的报纸是谁最先发现的?见过好几种不同版本说法:“耿飚说”,张万年、迟浩田文章中说:“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他(指耿飙)在民房的墙上发现登有陕北红军活动消息的报纸,立即买了下来,呈报中央。”“聂荣臻说”,“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报纸,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队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梁兴初说”,梁兴初,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被彭老总誉为“万岁军”的志愿军三十八军军长,当时担任红军先头部队侦察连长。他奉命潜入哈达铺侦察,侦察连全部换上一个月前在毛儿盖歼敌缴获的胡宗南部一批新军装。梁兴初率领部下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哈达铺的大道上,在邮局找到了18张珍贵的报纸。毛泽东看过报纸后,高兴地对林彪、聂荣臻说:“这个梁兴初立大功啦!” 不过哈达铺当地政府采信的还是“陈昌奉说”。当地的宣传资料是这样说的:“毛泽东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在1976年重访哈达铺时说,主席一进哈达铺,没有直接进他的住所,而是到这里(指邮政代办所)来翻阅国民党的报纸,他记得这些报纸是《大公报》、《中央日报》、《民国日报》、《西安报》。主席把有用的报纸拿到住所后,几个中央首长也来了,大家一起轮流翻阅报纸,把有用的消息用红蓝铅笔勾了起来。”
“一张报纸定乾坤”的故事流传至今传为佳话,报纸究竟是谁发现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从这张报纸中发现了红军的前途和希望。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能在迷茫中洞悉未来,在危难中发现机会,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而敏捷地捕捉到重要信息,从而果断地作出正确判断和英明决策!
“邮政代办所”向东约10米的斜对面,是一个叫“义和昌”的药铺,当年毛泽东和张闻天就住在这里。旧址至今保持当时的原貌,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1935年9月20日,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层召开“哈达铺会议”,作出了“到陕北去”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定。
周恩来居住在红军街下街的“同善社”,是一座紧凑的小四合院。“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也设在这里。院中有一棵海棠树,红彤彤的枝头仍然有星星点点的果实。让人想起总理后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那些与他相伴20多年的海棠花。看来海棠与周恩来有缘,也许竟是他的“护身使者”!身患重病的周恩来被担架从草地一直抬到哈达铺,哈达铺的当归、党参、黄芪非常有名,药效奇好,加上当地的一名老中医悉心诊治,使得周恩来病情大为好转。如今来到树下,睹物思人,斯人已去,“海棠依旧”!仿佛听见邓大姐深情的《海棠花祭》:“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周恩来住所旧址往东约200多米处,有一座拱斗式古建筑群——关帝庙,是红军街中最恢宏的古建筑。1935年9月22日,就是在这座关帝庙前的操场上,中共中央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决定向陕北进军、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和整编中央红军为陕甘支队的决定。毛泽东发表讲话说:“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剿围堵,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了。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最后毛泽东兴奋地说:“同志们,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
开国上将萧华有诗赞云:“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到陕北去”!这个英明的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哈达铺也因此而被璀璨耀眼地载入了史册!
【编者按】1935年9月18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雪峰达拉山,终于穿过茫茫岷山,攻下腊子口后抵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这里是红军休养调整的重地,红军在这里得到了粮食、药品等补充,红军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战斗力大大增强,并在不久之后的直罗镇战役中大显神威取得大胜。因此,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而“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则是中央红军在此获得至关重要的信息,这里的几张过期《大公报》,报纸上刊登有红军在陕北活动的消息,并得到了陕甘还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革命根据地依然存在,让毛泽东确定了前进方向:红军最终的目的地——“到陕北去”。这个英明的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哈达铺也因此而被璀璨耀眼地载入了史册!作者的文章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路上重要节点的哈达铺,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