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乱弹性命

作者: 老龙家园 点击:782 发表:2024-06-25 07:52:38 闪星:6

摘要:地上之山水,妙在丘壑之深邃;胸中之山水,妙在位置之自如。人既已到了暮年,就应接纳自己的性命,养育自己的性命。天赋无法更改,秉性可在自身,身安泰则命基固,心虚澄则性圆明。

  夕阳西下了,离草窝窝不远了,东山再起没有了机会,如日中天更无机遇。在这瞬间即逝的傍晚时刻,一股忧伤涌上心头,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关于生命的思绪布满了中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可见性命是指人的生命,是由“性”和“命”一起组成。性指人的本性、天性,命指人的命运、生命,也就是说性是有质无形的精神系统,命是有质有形的肉体系统。

  从字面来看,性命一词是一个并列词组,性与命二者地位平等,共同表达着一个与生死相关的概念。可细细考量,性命一词还是有一点偏正的味道,性为偏,命为正,性是限定语,命是中心语,可以理解为有命则有性,“无性则无命”。

  《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孔子在《礼记》中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存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存和繁衍是大多数生物的基本本能和主要目标。生物通过获取资源来确保自身的生存,通过繁殖将自身的基因传递下去,以延续物种。这一点无论是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陆上跑的,也无论是几小时一生的浮游、几天一生的工蜂、一年一生的螳螂、五百年一生的格林兰鲨,莫不如是。

  然而,对于“生物”这个范畴,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人是生物的一种高级形态,不仅具有生物的特质,更有超越生物的特性。在人类社会中,除了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外,人们还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如艺术、哲学、道德、情感等。也许除了人类,还有一些具有高度智慧和自我意识的生物,也可能存在着超越单纯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和动机,只是我们的现代科学还没有窥探到这些生物的存在。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十二章中就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不仅仅指男女之事,也指青、黄、赤、白、黑,代指各种缤纷的色彩。像好吃美食、好着美衣、好居美室,皆是好色。明白了这一点,景点里大妈们的大红大绿、骚姿弄首,大爷们的跟班照相;广场上大妈们的婀娜多姿、妩媚婆娑,大爷们的围观欣赏,也就容易理解了。也正因为大妈们的“好色”,也延长了她们的寿命。

  花不可以无蝶,人不可以无癖。人无癖,则无趣。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说:“余观世上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者,皆无癖之人耳。”一个人若是没有什么“爱好”,对世界丧失了好奇心,那么他将活得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他对外物尚且如此无情,更不可能对人有深情。像陶潜之菊、陆羽之茶、米芾之石、陆游之书……都是追随自己的本心,或是养花种草,或是弹琴写字,或是品茶垂钓,或是饮酒对弈,或是游历山水,常常游心于趣味之中,把柴米油盐过得活色生香,把苦日子过成诗,把诗哼成歌,把短暂的人生过得快活热闹、五彩缤纷。从这一点来看,确实是“性强则命长”。

  当然这个“性”也要有一定的度,过了也会带来戕害效应。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就说:“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初史学家袁康在《越绝书》也说:“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即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喜欢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人们都败在了自己的所好上。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爱好要有所节制,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点灯熬夜、爬山涉水、狂饮斗气,要爱之有度,好之有方。否则就是“性亢则命弱”。

  地上之山水,妙在丘壑之深邃;胸中之山水,妙在位置之自如。人既已到了暮年,就应接纳自己的性命,养育自己的性命。天赋无法更改,秉性可在自身,身安泰则命基固,心虚澄则性圆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性命平常我们只当生命讲,其实这个词“性”和“命”各有其意,但又互相作用。“性”和“命”的意义和关联搞清楚了,生命才能活出宽度厚度风采与不同来。从这个角度看,这篇文字并没有“乱谈”,而是让我们对性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