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为落实领袖6.26指示——记天津援桂医疗队往事(一)

作者: 戴逵贤 点击:567 发表:2024-06-27 18:24:18 闪星:8

摘要: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听取卫生部长钱信忠的汇报后,了解到全国医务人员现有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 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这一指示得到了各地的响应。1969年天津市派出2000多名医务人员带着家属孩子奔赴广西支援那里的医疗卫生事业。2002年,由我的战友原天津市政府驻广西办主任张鹤年发起组织天津报纸、广电媒体赴桂采访。作者参加了这次活动,除完成一系列广播报道,还发表三篇文字报道。 一、水一样的品格 水一样的年华 二、一 个 永 远 站 立 的 人 三、爸,我接您回家

  当年,为落实毛主席卫生工作“6·26”指示,2000多名天津医生赴广西援桂。至今影响深远。

  他们相恋于战火之中;他们是自愿申请参加援桂医疗队的;他们带着两个幼儿,在苗寨工作生活了十年;他们创建的“马驮医院”,被拍摄成新闻记录片而闻名全国;他们面临多次回津的机会,却选择了留在广西;当我们走近顾忠会、杨兴蓉夫妇时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那——


  水一样的品格  水一样的年华

  当我们联合采访小组来到南宁他们家时,才知道今年70岁的顾忠会和今年65岁的老伴杨兴蓉都是癌症患者,顾忠会1991年患肺癌,实施了手术至今恢复得不错;而杨兴蓉1998年患结肠癌切除后,现在健康得很,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面感叹,若是真有一个上帝的话,他做了一件好事,保佑了这一对好人;我们又感到有些为难,为了电视画面效果,原打算请二老重走一趟当年的“马驮医院”之路,从南宁到百色地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乡。我们知道这要求有点过分,可是二老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是23年啦,我们早就想着回去看望亲人啊!这也是了了我们多年的一个愿望。当我们返回南宁时,才知道顾老当时是临时出院随我们成行的。这一路上,他们讲述了以下的故事——

  战火中凝结的爱情

  老年的顾忠会夫人杨兴蓉

  顾忠会是1948年从天津的一个中学,经“地下党”介绍,跑到河北省安次县解放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他有文化,就分配他学习医学知识。战争年代,是艰苦的、动荡的,他的医学基础知识几乎都是在行军途中学的,他把人体解剖图挂在前面那人的背包上,一路走,一路记。他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打到了湖南、四川,解放了重庆,经历了湘西剿匪。1951年入朝作战,一直在47军医疗队工作。他除了当医生,还是党支部文体委员,军人俱乐部主任,他们那个医疗队是军里的文体活动先进单位。所以,每次有新兵分配,总是让顾忠会去挑人,杨兴蓉就是顾忠会挑来的。

  1951年,正在湖南辰溪县读书的14岁的杨兴蓉参加了志愿军的医训队,经过系统的学习,很快掌握了医疗护理及四大抢救技术,1952年的春天随军入朝。顾忠会发现这个热情似火的湘妹子,还真不简单,一个人能唱全本的《白毛女》,从喜儿、大春、杨白劳到黄世仁、穆仁智全由她一人演,就力争把她要到了自己这个医疗队。可是,杨兴蓉并不知道这段内情,还是个孩子的她,到了医疗队经常听一些大姐姐们议论顾忠会,说他人长得精神,干练,心地善良,脾气好,有能力,有气质。杨兴蓉竟然跑到顾忠会面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把个顾忠会上下左右看了一通,又跑回去对姐姐们说,我怎么就没看出来顾忠会有什么好啊!一般般嘛。逗得姐姐们笑弯了腰,说她真是个傻妹子。可是,后来杨兴蓉看出这个顾忠会真是不得了,他是O型血,有时几个重伤员急需而又找不到合适的血型,他就接二连三地献出100毫升又100毫升鲜血,他的身体较差,加上输血后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他患了夜盲症。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常常昏倒在伤员身边和工作台前。每当有危险,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冲在第一个,在火线上他抢救了许多伤员。她亲眼见他为了替朝鲜老乡救火,勇敢地爬上了屋顶,他多次立功受奖,得到金日成和彭德怀的接见。医疗队里,大多是女同志,顾忠会非常关照她们,而对杨兴蓉更像个兄长和老师般地关心和帮助,行军时帮她背背包,遇激流险滩背她过河,帮她把肥大的军装改小,同台为伤病员演出时为她化妆。同志们有了议论,领导找顾忠会谈话说:你找谁不行啊?偏偏找了这么一个小家伙。你可以找谁谁谁嘛!顾忠会说:那可不是乱配的,她小是会长大的呀,我等她!领导说:不行,我就把她调走。顾忠会坚定地说:把她调到天涯海角,我也去追!领导又找杨兴蓉谈,17岁的杨兴蓉来个一推六二五: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懂,只要他不找我就行。虽说并没有把他俩调开,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他们都把爱情深埋心底。

  1953年在朝鲜老秃山战役后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前排左为杨兴蓉

  1954年,他们回国了,顾忠会分配在上海部队医院工作,杨兴蓉分配去了福建,但这并不能阻隔他们的爱情。第二年,部队组织他们去上海展览馆看展览,他和她相遇了。看过展览可以自由活动了,他和她离开了队伍。那是一个春雨菲菲的日子,他们支起了一把伞共同往前走,可是两人不敢靠近,都走在伞的外面,淋了个精湿。不光是路人,他们自己也禁不住大笑。顾忠会决定请杨兴蓉到国际饭店去吃一顿,就怕遇到熟人,真是怕啥来啥,还就让战友们发现了,他们也就索性公开了。吃过饭,他们到照相馆去合影,是在摄影师一再说,近点,再近点的叨叨声中完成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直到1957年,他们才结为终身伴侣。顾忠会沉稳、豁达、坚定果敢;杨兴蓉活泼、乐天、快人快语,至今她哈哈大笑时还是那么有感染力,他俩还真是优势互补。

  后来,他们转业到天津,顾忠会安排在河北区卫生局当干部,杨兴蓉去了王串场卫生院当医生。他们这对恩爱夫妻,从来都是互相鼓励的,“文革”中,顾忠会挨批斗后回家,杨兴蓉问:“你挨斗啦?”顾忠会说:“是的。”杨兴蓉就大声对儿子说:“孩子们,赶快煮鸡蛋去,好好慰劳你爸爸。”

  ……


  治病救命的恩人

  5月27日,顾忠会和杨兴蓉一到百色市,就受到地委宣传部的同志和卫生局局长等人的热烈欢迎,很快就有他们的同事,朋友赶过来看望他们,看得出他们在那里的名气大得很。

  第二天,我们从百色到隆林,200多公里的山路,弯弯曲曲,路面不是很好,颠簸得很,但景色非常美,美得令任何文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几天来,我们接触了10多位援桂医生和他们的后代,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能够留下来,一是这里的人纯朴可爱;二是这里的山水秀丽迷人。我们的车行驶了5个多小时,快到隆林县时,杨兴蓉因为晕车,实在坚持不住,还是吐了。可是一进县城,她马上精神起来,一个劲儿地说:“变啦!变化太大了。原来这里就是一条街,一个电影院,现在有这么多楼房,好几条街了,不认识喽。”我们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民族饭店。

  县委的领导来了,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学生,他们救治过的病人,他们接生的孩子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了,热烈地拥抱,激动的泪水,说也说不完的话语,讲述着往日那感人的一幕幕——

  1969年,当杨兴蓉得知为了落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天津要组织援桂医疗队。她三番五次要求去,她说她是一个战士,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当时像她这样主动要去的还真不多见。得到批准后,她就带上12岁的大儿子顾威和6岁的小儿子顾宇,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当时顾忠会正在“五七”干校参加整党,不能去。

  对于艰苦,杨兴蓉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她在朝鲜战场上,经受过枪林弹雨、冰天雪地。她无数次为了救护伤员,在敌机的轰炸下,趴在伤员身上。她一个人曾经护理过三个防空洞里的三十个伤员。可是眼下的情况不同了,德峨乡地处云贵高原,是个天无三日晴,地无半里平的高寒多雨山区,交通不便,吃水困难,她又是一个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可是当她看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壮、汉、仡佬族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她的心痛了,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自身的价值,下决心留下来。她很快学会了苗族的语言,串村走寨为群众治病防病。这里的苗族大多姓杨,他们见到这么一位“涌姑扎”(苗语:好医生)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致认定杨兴蓉原先就是他们苗族人,跑出去学了本事,毛主席又把她派回来啦。

  杨兴蓉学的不是妇产科,可是当地的妇女都是土法接生,婴儿的成活率极低。有一个苗族妇女一辈子生过24胎,一个也没活,老了只好抱养了一个孩子。这一天,有人来送信,60里地以外的一个苗族妇女要生产,杨兴蓉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叫上一个也是从天津来的药剂师小马就走。崎岖泥泞的山路很难走,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手脚并用在爬。赶到时,只见那个产妇正痛苦地坐在火炭灰上面,以前她们就是把孩子生在炭灰上,用破碗碴或是镰刀把脐带割断,很容易造成婴儿脐带感染。这时孩子已经露头了,杨兴蓉急忙把产妇弄起来,抓一把干草垫在她身下,接生出一个男孩,当杨兴蓉忙着用破布包裹这孩子时,小马喊:“杨医生,还有一个。” 杨兴蓉说:“啊?还有一个?”又接生出一个男孩。苗寨的人都说杨大夫接生的孩子命大,要她给这两个孩子取名字,杨兴蓉想了想说:那就一个叫德宏,一个叫峨伟吧。这时,杨兴蓉和小马才感到又渴又饿,人家端给他们一碗在泥坑里积攒下的雨水,黄黄的,上面漂着树叶,他们还是喝下去了。天色渐暗,他们又连夜赶回乡里。那些年,他们不知道跌过多少跤,摔坏过多少手电筒。

  杨兴蓉这么忙,真是苦了两个孩子,每天都是大的照顾小的。一次,6岁的小儿子很气愤地说:“以后选妈妈,我就选哥哥,不再选你啦!”逗得杨兴蓉哈哈大笑,可是她的眼里却涌满了泪水。

  远在天津的顾忠会又要被调去搞专案,这时接到12岁的大儿子顾威的来信,他写道:“妈妈经常下乡,最近又去巡诊了,就我和弟弟一起过日子。现在,弟弟病了,他肚子疼,我也不知道给他吃什么药,他疼起来,我就给他揉。爸爸,你快点来吧!”这封信让顾忠会泪流满面,他找到当时“支左”的一位从抗美援越战场归来的政委,坚决要求去广西。这位政委说,要不,我想想办法把他们母子调回来?顾忠会说,他们才去了还不到一年,这样影响可不好啊,还是我去吧。到了县里,县里的领导对顾忠会说,你的职务高,不好安排。顾忠会说,我是个医生,只要能为群众看病就成。这样,他被安排到德峨卫生院当负责人。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一次,顾忠会到一个叫那伟的村寨去巡诊,发现一个病孩因腹泻严重脱水合并酸中毒引起昏迷,需要马上输液。可是,当时他们每人只带一个小药箱,器械和液体都没有,只好紧急跋涉40里地把病孩护送回卫生院。孩子虽是得救了,可顾忠会在想:怎么才能在村寨里抢救病人呢?经过反复琢磨,他们用木板制作了一个马驮,装上药品、器械、手术帐篷,不仅能门诊,还能开设家庭病房,实施普外、五官、妇产等科中、小手术。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马驮医院”就这样诞生了。

  几年来,“马驮医院”在巡回、驻点为群众看病的同时,还培训和复训了19名赤脚医生,352名不脱产卫生员,31名接生员。1978年“马驮医院”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传播文明的使者

  5月29日,我们一行20多人分乘4辆车从县城出发,去当年拍摄“马驮医院”记录片的地方德峨乡的张家寨,37公里的崎岖山道,我们走了3个多小时,我们爬到了海拔1700米。顾忠会随着摄像记者乘第一辆车,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太熟悉了。杨兴蓉同7、8个当年的好友乘一辆中巴,她兴奋得不停地说啊说,那么颠簸摇晃的土路,她居然“忘记”了晕车。

  张家寨的苗族姑娘们早就等在村口了,她们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当年“马驮医院”的天津医生重返故里。顾忠会和杨兴蓉喝了“拦路酒”,走进寨里。如今的张家寨已经开发成民族生态旅游景点,家家有了电,户户兴建了沼气池,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两位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苗族的小伙儿和姑娘,吹起了芦笙,跳起舞。他们虽然很年轻,但都知道“马驮医院”和天津医生的故事,这20多年里,人们在口头传诵着他们的故事——

  德峨乡党委副书记敖德金对记者说,他母亲得了肠梗阻,是“马驮医院”动手术救活的;他的爸爸胸部脓肿也是“马驮医院”开的刀;他小时候调皮,从竹楼上摔下来,昏死过去,也是“马驮医院”救下的。当年,这样的事数不清。他还拉着杨兴蓉的手说:“我记得您,我小时候喝生水,经常拉肚子,您就对我父亲说:‘你大儿子就是这么死的,你还想让你二儿子死啊?以后不许喝生水’。”

  当年的苗乡真的很落后,刚见到汽车时,他们以为那也是牛和马一类的东西,他们把大卡车叫成“车爸爸”;把大客车说成“车妈妈”,它的肚子里能装下那么多的人;把小车喊作“车仔”。他们对外部世界了解得太少了,但是,他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他们听说北方人爱吃面食,为了表示感谢,他们请顾忠会他们去家里吃面条。可是,他们做的面条让顾忠会他们目瞪口呆,那面条竟然是在大腿上搓成的。为了帮助这些少数民族提高生活质量,学会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顾忠会他们还办过许多学习班,甚至是包饺子学习班,做面条学习班。


  行走在山间的“马驮医院”

  当地的村民不光是看病找“马驮医院”,生活中遇到了问题都找他们,有一个妇女哭着找到杨兴蓉,说她已经生了三个女孩,这次怀孕要是还生女孩,她丈夫就不要她了,把她赶到猪圈去,她很害怕。杨兴蓉为她做了检查,听到胎音很响,就安慰她说这次是个男孩,你放心吧。后来,那个妇女真的生了个男孩,人们都传说“天津医生”是神医。

  有人丢了东西,丢了钱也来找他们,他们就帮着分析和寻找。下乡知识青年和当地村民发生纠纷,舞枪弄棒要武斗,也是他们出面制止,因为双方都佩服信任他们,听他们的话。这样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们发现顾忠会和杨兴蓉二老,有一个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出门必带医药箱,他们说:“我们是大夫,随时准备为病人服务,乘火车时,只要一广播有病人,我们马上就去。”没想到当黄昏时,在我们返回县城的路上,这小药箱又派上了用处,一个中年妇女从山上摔下来,挺重的,人们七手八脚地忙着杀了一只公鸡,把鸡血往那妇女头上身上淋,大概是驱邪的意思。顾忠会和杨兴蓉急忙下车,马上为那妇女诊治,消毒、止血、包扎,用树枝固定骨折的地方,然后用苗语嘱咐他们马上去医院。

  回到县城以后,他们还一直为那个受伤的妇女担心。


  无怨无悔的一家人

  在南宁,我们见到了顾忠会和杨兴蓉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顾威现在是南宁市很有名气的厨师了,他的中厨,西厨、面点都可以,有徒弟有七、八百。6月底,在马来西亚有一个国际美食节,中国烹调协会来南宁收集广西菜,他正忙着这件事。他还是个美术爱好者,五岁那年,他的画就在天津得过奖,老师对杨兴蓉说:你儿子有这方面的才能,你要鼓励他。虽然,至今他也没有放下画笔,前不久,他的一幅长卷《百狗图》还参加了画展。父母谈起这事就有些内疚,77年高考时,顾威报考美术院校的成绩是百色地区第一名,但因为地处偏远的德峨乡,名额被别人顶了,第二年再考,同样的结果使他没能走出大山,他一生的梦想破灭了。顾威却说:“现在看来和父母来到这里也挺好的,那年代咱就从中国的较发达地方区跑到那么一个落后的地方,起码长见识了。现在,人们旅游,不是还专门找这样的地方吗?今天我们不是挺好吗?我一点都不遗憾。只有一件事困惑我,天津队来这里踢足球,看球的周围都是广西的哥们给广西队加油,我怎么办?不知道该为广西队加油,还是为天津队加油。今天跟你们说,我心里明白,咱天津队千万别输。”

  小儿子顾宇如今是南宁市新城区民政局的局长,他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生活时说:“刚到那里吃不下饭,就是一锅水,弄点酸菜,跟鼻涕一样,锅头上就架个板,有碗盐水,酸菜沾盐水,就那么吃,也没有油,第一顿饭怎么吃也吃不下,第二天,第三天,到第四天就挺不住了,什么都好吃了。一进寨子,就看那小孩,一个比一个高一点,脏呵呵的看着你,进到房子里面都是牛粪猪屎,你都要踮着脚走路,他们是人畜住在一起的。当然人是住在上面的,那房子四面通风,有时,就睡在大棺材旁边。到了晚上,玉米啪啦啪啦掉,那是老鼠就在上面偷吃呢。那段日子使我们今后做什么都不怕苦,觉得再怎么难也比那时的环境好。”

  顾威和顾宇都说自己与德峨人有很深的感情,不会忘记他们。顾威说:“我对我儿子讲我们以前的事情,他也说要看一看少数民族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我真想带他重新去体验一下,让他去看一下那里的生活,知道中国这么幅员辽阔,各种民族多姿多彩,各种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可能不会理解,他可能不像我们一样,现在小孩的想法和我们那时不大一样。”刚好顾宇11岁的女儿前不久同父亲去过一次德峨,我们问她有什么感受,她说:“我觉得哪个地方很苦,可以体会一点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当年的辛苦,现在让我去住在那里,我可不去。”

  顾忠会已经故去,杨兴蓉老人依然健在

  是啊,时代在变,人在变,所谓物是人非。援桂医生是30多年前的故事,又是发生在社会生活最不正常的那个年代,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这段历史呢?我们怎么理解顾忠会和杨兴蓉们的行为呢?我又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说他们有着水一样的品格和水一样的年华呢?因为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两段话,不妨抄录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大意是说:凡符合“道”体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水从不与万物争短长。正因为它不争短长,所以也不容易犯过失。它总是居住在众人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才最接近于“道”。这种人,随遇而安,像水一样安于卑下的环境;心若止水,像深渊那样深沉;乐于助人,像水那样令人可亲;信守诺言,像水那样真诚;为政公平,像水那样顺其自然有条不紊;办事机智果断,像水那样无所不能;一旦行动,见机而行,像水那样无往不胜。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谁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

  您以为如何?


  曾刊于2002年6月11日《今晚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的纪实文章书写了令人动容的一对白衣天使夫妻顾忠会与杨兴蓉,他们为落实毛主席卫生工作“6·26”指示,自愿赴广西援桂。他们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在朝鲜战场上在战火中凝结的爱情;在“文革”期间顾忠会挨批斗,杨兴蓉和孩子是他的坚强后盾;他们带着两个幼儿,在苗寨工作生活了十年;他们创建的“马驮医院”,他们为当地村民付出了真心与服务,更是为他们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他们被人们誉为“天津医生”是神医。他们夫妻二人与两个儿子一家人都无怨无悔赴广西援桂。在艰苦环境里工作与奉献是他们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他们有着水一样的品格、水一样的年华。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人。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