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了兴安情
第二故乡不了情
人都有故乡,所谓故乡,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原乡。而对于石家庄那批古稀耄耋老铁道兵,他们晚年更加怀念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那里是他们挥洒青春,为国出征,生死相依,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们心心牵挂的“第二故乡。”
消息传来,为庆祝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依据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部署,近日将隆重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节目《走出大山的兴安人》。
6月18日,记者宫奇和马一鸣冒着高温酷暑来到河北省会石家庄,昨日探望并采访了当年艰苦奋战在大兴安岭的铁道兵老兵,送来了第二故乡人民对石家庄老兵们的亲切慰问。
石家庄铁道兵已故老战友赵彦敏夫人乔宪俊和铁道兵老兵赵富山、吕双增、郝廷文接受了采访,老战友们感到非常振奋和激动。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当年的铁道兵已是耄耋老人。
60年过去了,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英雄的大兴安岭人民更没有忘记,铁道兵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吕双增老战友为这次采访活动题词)
进军大兴安岭的先遣部队
1963年初春,1000多名石家庄籍有志青年响应伟大祖国召唤,积极应征入伍。一列军用闷罐车拉着这批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走走停停,经过4天4夜,行程2000多公里,终于来到大兴安岭腹地。
茫茫林海一望无垠,白雪皑皑皑无人迹,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天气,考验着每一个新兵的思想和毅力。嫩林铁路沿线常年冰冻期达7个月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7度。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我东北森林矿产资源,准备修建进入大兴安岭的铁路,却两次因严寒而退却。
解放后,有关铁路部门准备修建通往森林的铁路,也因严寒和经济困难而停步。1964中央发文吹响了全面开发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号角,由林业部和铁道兵牵头,全面展开一场旷世绝无的开发筑路大会战!
石家庄的这批年轻人是第一支走进原始森林的人民军队,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唤醒了沉寂的荒山野岭,茫茫林海雪原充满了生机。紧张的新兵训练、政治思想动员和专业技能培训,为铁路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开发建设大兴安岭队伍迅速集结,由林业部副部长罗一川和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少将、铁道兵参谋长、老红军何辉燕少将牵头组成“东北铁路大会战指挥部”,对外称“505会战指挥部”,在加格达奇驻扎指挥。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打响了修筑嫩林铁路大会战的战役。
施工现场上,各工段飘扬着铁道兵各师团的战旗,英雄的部队铁打的兵,战士们迎难而上,所向披靡。原始森林没有路,战士们打草、伐树,挖塔头,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平坦的路基。施工中,战士们干劲倍增,热火朝天,他们抬石子、扛枕木,打道钉、铺路基,手提肩扛浑身汗,摸爬滚打满身泥。风餐露宿、趴冰卧雪、顽强拼搏、积极进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轨在脚下一米米延伸,铁道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1965年6月,共产党员张春玉在朝阳1号隧道施工中,为保护战友不幸被落石砸伤,造成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左胯骨脱臼。班上一名王物件战友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士敦风堂被张春玉一把推出险境,幸免于难。张春玉身负重伤后念念不忘战友安危,在治疗期间以坚强的毅力同伤痛作斗争。
由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并发出“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号召。1966年,张春玉被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的光荣称号。张春玉是铁道兵的光荣,也是我们石家庄战友的骄傲。
经过铁道兵官兵与恶劣自然条件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嫩江到塔河直抵漠河,700多公里主线和300公里几条支线的林区铁路路网于1967年修通,终于打开了大兴安岭“绿色宝库”的大门。
回首往事,铁道兵老战友们无不感慨万千。大兴安岭有铁道兵洒下的热血和汗水,有他们青春奋斗的足迹,有多名在施工中牺牲的战友长眠在那片土地。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在共和国的筑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史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在大兴安岭会战期间,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为后来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兴安岭是石家庄铁道兵的第二故乡
这么多年来,老战友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们始终牵挂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近二十年来,退下工作岗位的老战友们曾多次携带家属和子女,重返大兴安岭,踏上当年修建的铁路,参观当年开凿的隧道,瞻仰坐落在北山的铁道兵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艰苦岁月。
2004年初秋,笔者和刘锁群、赵福魁、吴春贵,四位老战友和夫人组团重访大兴安岭西尼气老营房。2014年夏天,石家庄铁道兵13团老一连参访团一行8人重返第二故乡,在大兴安岭首府加格达奇,老战友们携家属受到地委行署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并被当地电视台追踪采访报道,老战友们深受鼓舞和感动。
看到加格达奇美丽整洁的市容,看到大兴安岭地区改革开放带来各项建设的蓬勃发展,我们无不感到欣慰和自豪。想起当年鄂温克族牧民春天来推销小驯鹿崽(罕达犴)让连队养着,长大了吃肉改善连队伙食,炊事班喂养着,竞成了连队的小宠物。
每天收工回来,大家在山坡阴面剜下一块块苔藓喂它,小驯鹿一天天长大了,小战士翻身骑上,两手扶着花犄角,小罕达犴就颠颠的跑了起来,逗的大家一片欢笑。
更难忘施工连明彻夜大会战时,鄂伦春和鄂温克族兄弟赶着罕达犴驾驭的雪爬犁帮助大军运送施工器材、机械原料和后勤给养,日夜兼程,分文不取。
连队卫生员和团部卫生队的医助都成了附近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老百姓的免费便民诊所,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伤的,都来就诊,即使是林区蔓延森林脑炎这类传染病,也能免费救治并很快痊愈。由此建立起军民一家亲,血浓于水的良好关系。
60年来,铁道兵与大兴安岭军民之间,有着彼此的牵挂和眷念,在我们战斗过的根河、甘河、伊图里到满归一线广泛流传着动人的铁道兵精神,已经融入到双方的血液中。相隔数千公里,大兴安岭永远有他们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深沉的爱。
(三位耄耋老战友接受大兴安岭电视台专题采访)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如虎。铁道兵,铁打的兵!金戈铁马任驰骋。在建国以后的70多年里,从白山黑水到五指山下,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金沙江畔到南疆漠野,到处都留下了铁道兵战士的足迹,洒下了铁道兵战士的血汗,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建设任务,铁道兵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难忘啊,铁道兵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撤销,成建制集体转业到铁道部。铁道兵撤销了。几十万兵马像威武雄壮的雁阵,离开了人民解放军的滩头,飞向了新的天地。
我们走了,远去了,留给大兴安岭的不只是晶莹光洁的隧道,巍峨壮丽的桥梁,铿锵作响的千里铁轨,俄罗斯样式的火车站,更是一条条宽广坦荡的胜利之路、幸福之路,军民团结之路。
我们的丰功伟业或许树立在森林,树立在岭上,耸立在大兴安岭广袤的大地上,也许我们所谓崇高的形象,也连同我们的业绩,深深凝聚在岭上大河森林的记忆之中,凝聚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历史是按照发展的需要来裁决的。不能因为你有功就永远保留。人民是按照贡献来衡量的,不因其不复存在而被人淡忘。山有情,水有意。苍山碧水长相依。
你看那飞驰的火车,不正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日日夜夜行走在万水千山之间,去寻觅,去呼唤他们远去的身影,呼唤他们的名字——铁道兵。
人们或许相信,只要铁路存在,火车在跑,无论是绿皮车还是高铁,这种寻觅就不会停止。只要人民还在,祖国还在,这种呼唤就不会消失。铁道兵的一个华丽转身“兵改工”,看着当年那支40多万人的队伍整整齐齐,越行越远,人们心里会激起无限的崇敬之情。
今天,在中华大地上的地铁,高铁和我们中国”一带一路“援外的海外工程,到处都可以看到“中铁建”,也就是老铁道兵的身影。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丰碑上有他们真实的记录,“国家记忆”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们,要记住她们的名称:他们就是人民铁道兵!
在纪念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之际,河北石家庄老铁道兵为第二故乡人民送去最真挚的祝福:祝愿大兴安岭地区更加富饶、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祝福勤劳善良的大兴安岭人民幸福安康,拥有美好生活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者按】铁道兵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了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铁道兵参与了多项重大铁路工程的建设,如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这支部队是最危险最艰苦的,国家重大建设都是这支部队完成的,祖国和人民是不能忘记的。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值得我们敬重。我曾经也是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对铁道兵部队有所了解,也是特别理解和崇敬。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