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钱伟长的爱国之心

作者: 傅春阳 点击:922 发表:2024-06-12 07:23:55 闪星:9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1931年以中文、历史双百成绩被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但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他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政府不要抵抗,人家有飞机大炮。我要学飞机大炮,为了内心这个愿望,他极其刻苦,5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抗日救国的愿望,把本该成为文史学家的钱伟长,变成了现代中国的力学之父,为制造飞机大炮做出了贡献。


      一、知识分子推动全民爱国高潮

      抗日期间,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加入抗日队伍的潮流。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西安到延安的几百里公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1943年12月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说:抗战后的知识分子总数有4万余人。这是土地革命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景象。知识分子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的素质,增强了国人的信心,拓宽了发展前景,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不论男、女、老、少,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4亿5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全国人民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出全民抗战。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抗日战争唤起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民族团结和觉醒是前所未有的。当初,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只想击败蒋介石的中央军就能征服中国。他们没有想到中国面前有一个全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没想到这个党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民众,为侵略者垒起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是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支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千百年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锺百炼而愈加强大,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到了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里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多难兴邦"和“知难不难”,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获得的宝贵启示,危难激发了爱国者迎难而上的精神,危难促使人民团结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爱国主义,按照列宁的论述,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有爱国情感的流露,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志诚,爱国奋斗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纽带,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二、新中国青年举起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新中国诞生之后,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背负着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深重苦难,面对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肩负着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全体中华儿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起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共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外知识分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代表新中国政府邀请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国内青年全方位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技术。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五四社论《这是青年们发出更大的光和热的时候》明确指出青年成长的路径就是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和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必须通过严格的思想锻炼、政治锻炼和工作锻炼,必须与各方面的实际困难进行顽强的搏斗”,由此激发了无数青年奔赴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青年学生自愿去艰苦地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  1955年,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部边陲黑龙江省萝北县。这就是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雏形,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完全结束。但“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生动地体现了青年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的积极态度。涌现出雷锋、刑燕子、董加耕等大批青年榜样。


    三、牢牢把握爱国风向座标

       改革开放后,受资本主义享乐思想影响。爱国之心逐步淡化,现在大学生志愿目标也发生较大变化:他们的口号是:到一线城市去;到机关事业单位去;到挣钱多的外资企业去;到国外留学去。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渐渐被忽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否定和怀疑,这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曾几何时,“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的说法早已过时,然其后遗症依然比较严重,在我们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出国留学热”,他们为了能出国,考托福、考雅思。为了拿到签证,他们的父母不惜花血本,拉关系,走后门,甚至砸锅卖铁。诚然,大学生的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们若能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专业知识上,相信他们不用留学照样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或许他们以为外国的条件比中国的好一些。诚然,确实有些发达国家的条件是比中国好,但他们有没有想过祖国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呢?有没有想过中国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呢?回国创业者只是一部分。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青少年爱国的意识呢?我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其一,选择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来融入爱国的元素。比方说,如果我们将关于爱国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视频或者动画里。通过一系列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来做到传播爱国思想,让青少年理解到爱国的意义,爱国的本质。其二,提供正面榜样,给青少年提供正面的爱国榜样,如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像钱伟长这样科学家等。要建立起自己心中的目标,要向榜样学习,再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以及他们的努力和失败,还有坚持不懈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热爱。其三,强化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爱国主义课程和内容,包括国家历史、宪法法律、民族文化、社会服务等。通过系统的教育,使青少年对国家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只要青少年心中燃起一点对国家的热爱激情,那么就可以让他以几何倍数式的放大。最后养成爱国的信念和习惯。其四,组织爱国活动,举办各种爱国主题的活动,如庆祝国庆节、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参观纪念馆等。这些活动可以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爱国情感,加深对国家的认同和尊重。其五,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塑造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讲故事、诵读经典、赏析名画等带着孩子从小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让孩子对所处的国家有自豪感和认同感。前不久在甘肃白银,一位女生向父亲咨询志愿填报的建议。父亲回答说,无论是人民教师、人民警察还是人民解放军,只要以“人民”开头的选项都可以报。这种家庭教育展现了父亲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关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父亲的教育行为受到了网友的广泛赞扬。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更体现了家庭和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的重视。父亲通过这个简单而有力的教育行为,传递给女儿一种关爱人民、热爱国家的价值观。我认为这几种方法应该是最有效的,因为它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爱国这种情感,所以我认为组织行之有效爱国活动非常的有必要。

       高校是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的集散地,是广大青年第一次走出家门真正接触社会的地方,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形势、社会风气、经济发展进程等因素有机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一极,经济、政治、文化也深受全球化思潮的全方位影响,尤其是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不能明辨是非,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的蛊惑,进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永恒的真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钱伟长主张培养全面的人才,爱国奉献,做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和心灵美好的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人;钱伟长强调务实,更强调“教育兴国”,主张科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追求科学真理,讲究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他是这样的主张,一生也是这样做的。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