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端午
初夏的早晨,突闻窗外飘来淡淡的粽香,我顿时恍然大悟,随手翻开手机;哦!今日已是农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叹,随着年龄的不断向前挺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谓光阴似箭。
端午节在我的一生中已经过了六十七次,幼儿时期我不懂事也记不清是怎么过的,到了童年时期,在朦朦胧胧中还是有点记忆的,当然那个时候故乡的人们都把端午节叫过“五月节”。记得每当“五月节”到来之际,生产队里就会杀猪,给社员们分一点肉。父母从队里领会猪肉后,会在节前给家人们准备包饺子,到了五月节这天早饭都是饺子。那个年代里的农村生活特别贫困,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吃饺子就更困难了,所以,孩子们都盼着过节和过年。尽管如此,每年五月节来临,父母都想尽一切办法,来给全家人包饺子吃。那个年代虽说农村家里的生活特别艰难,可是无论孩子还是大人们都感觉特别的开心,生活也很快乐,对节日和过年都感觉味道很浓。
端午节从字面上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另外这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古代的屈原投江的祭日,所以,每当端午节来到之际,人们就早早起床,来到江河边洗脸,祭拜屈原投江,采一把艾蒿带回家里挂在门外驱毒辟邪……
端午可谓是年年过,但就我而言,每年过端午节的心境都不同,因此在每年端午到来之时,我时常回忆到青年时期对端午节的往事,我那时对这个节日并不是很感兴趣。参军来到军营后,连队里总会把这个节日当一回事,目的就是安慰新战士在这个节日里,不要去思念家乡和亲人。端午节到来之际,连队里会集体会餐,虽然没有粽子拿给战士们吃,但会餐的伙食还是很好的。退伍回到故乡参加了工作,我在故乡和所有人一样,都会按照故乡的习俗,欢度端午节。退休后,我在端午节时总会喜欢用文字,来绽放我过节之心境,以及浅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有时还会细心的研究一下端午节的历史故事,据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的流淌了两千多年了。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端午节恍如恒古不变的汨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在每个色彩斑斓的农历五月,我总如期至约地守望你的归来——端午节。不管你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源于纪念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于纪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于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祭。在那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屈原在江边一跃,那愤慨而激烈的悲歌。还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与偏激,也深深地体会到曹娥深度忧郁的眼神,然而我更注视着古越民族旧国故园的变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都和节日有关,不管哪个节日都有其独立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端午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度过了青年时期,结婚成家后慢慢的对端午节有些淡化了,原因是上班工作,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着,到了端午节有时就是走一走形式而已。
其实在端午节里,人们都陶醉于淡淡的粽香,痴迷于《九章》《离骚》流淌的情怀;崇尚于人们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端午节看着自己的孩子那幸福的微笑和欢乐时,我仿佛迁越进去中华民族这条风花雪月又或战火纷飞。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历史长河,每一莫时刻都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节,日子也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们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那个年代里在学校读书时,老师也不会特意讲起和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学校的教科书里面也很少有关于端午节的内容,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形势。
说起端午节的习俗,自然还要联系到我国古代的悠久历史,每逢农历五月五,让我追思的一位古人,是那个在中国文学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原姓芈,名平,字原,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的他,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既放那一天,你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邂逅一渔夫,见而问之: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汝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欲劝诫你,与世推移,莫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而你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欲说: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处世不于清高。至于‘深思高举’,何苦落得个被放逐?你脱口一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堵塞了渔翁原本想说的话。”对于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污清白之躯,不蒙受世俗之埃尘的选择,渔父不复与言,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的那一瞬间,你救国的希望化作了绝望、悲愤,纵身汨罗江,把满腹爱国的情怀和一颗赤子之心交给了汨罗江日夜咆哮的波浪。千百年了,汨罗江的水日夜东逝,已经冲淡了那个渔夫在后人心中的名姓,却丝毫没有冲淡,落泪缅怀你遗留在江里的爱国情怀。你走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你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成为了“诗人节”。你走了,“端午节”据此而来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会来到江河边洗脸来祭扫屈原投江,采一把艾草拿回家挂在房门上就是为了驱毒和辟邪。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不断延续和传承,如今国家把这个节日确定为法定节日。
也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地带,故乡附近几十里方圆都是水田区,所以,吃粽子和打糕还是很平常的,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主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至于为什么要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们以大米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综合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们,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很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小时候,早饭吃完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就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主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家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又一端午节来到了,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一起话端午。
【编者按】仲夏开端,盛夏起始。温暖的夏风在雨雾氤氲中浸染,香甜的粽子飘散着蒸煮熟透后的绵绵糯香,艾草菖蒲妆点着门楣和檐下的静谧与安宁。又到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中,端午节既与岁时节气密切相关,又附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历史情感的表达和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的体现,它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内涵为时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时间如水,岁月如歌,生命中,每个人都在自己人生的长河里搏击遨游,都在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吟唱着这首千古不变,永久不息的岁月之歌。千年来的民俗传统,流淌不变的,也是这份永恒的心意。悠悠夏日,石榴花红,艾叶清香,美酒醉人。万千乐事,只为一句:端午安康!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