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心中飞出小岛的歌
《海岛寻梦》是原内长山要塞大院子女、烟台金融退休干部马素平撰写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著作,全书四辑,依次是“军歌嘹亮”、“父母爱情”、“峥嵘岁月”和“那海那人”。
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海岛,她出生、长大的地方——长岛县大钦岛,通过追忆海岛变迁,讲述大院故事,回味童年趣事,叙述求学经历,梳理生存环境,线索条理清晰,有着浓郁的部队大院生活气息,形成带有鲜明的自传印记。
(一)
我和马素平虽然不在同一部队大院生活,她在海岛,我在陆地,她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更苦,经受的磨难更多,缺水、缺菜,交通不便。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因为我曾于1976年底在大钦岛当兵,生活训练过五年的时间,对海岛的艰辛颇有感触,后考入军校,离开了这座小岛。但“岛恋”一直萦绕在心中。
我们曾是部队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不谦虚的说,部队子女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的才华,尤其在军事上的思维,可以说天生就是当兵的料。为何?他们从小看到、听到的都和军人相关,接受的是父辈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英雄主义思想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严明的组织纪律。还有,那时父辈带兵不顾家,也没有顾家的习惯。随军家属们大多没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放养”,所以,大院子女在儿时整天摸爬滚打,撒了欢地玩耍是常态,到饭点不回家大人也不会找。然而,正是这群大院子女经过大熔炉的锻炼,日后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栋梁。《父母爱情》的著名作家刘静就是海岛大院子女中的杰出代表,称得上文学天才。与刘静同在一个海岛大院的马素平虽然一直在金融行业工作,学的不是中文,但靠自身努力,也获得许多文学方面的荣誉,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她还在齐鲁晚报壹点号开设了“海岛寻梦”专栏,这个平台赢得了包括海岛军人在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今,大院子女成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群体”,但在他(她)们心中,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随父母在军营生活过的历史和经历。正如作者马素平在《海岛寻梦》一书中所写:“父辈们红色的历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的精神,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的文章希望呈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父亲的战友,国防大学孙茂杰教授给我的文章点评:撰写老一代军人的故事是一种功德,是对军队和社会的奉献,是军二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幸同作者马素平相识,是在2022年8月18日,由守备一连的老首长孙茂杰教授牵线,相互之间加了微信,一年多的时间,她在“海岛寻梦”平台为我发表了一些回忆军旅生活的作品,让我的文章获得了更多的阅读量,并介绍我加入了山东省散文学会。后来,我为她撰写了一篇《海岛女儿的军旅文学梦》作品,在银河悦读网站主题征文中从70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金星奖”。2023年11月份,她来济南领奖,邀请我参加他们在济南南郊宾馆的宴请活动,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虽为女子,但心怀仁慈,乐于助人,厚道真诚,低调谦和,做事干练,还有一种男子汉的气度,值得深交。正是她的人品,造就出她的书品。
(二)
作者马素平的大院经历不是一个个案,她是成千上万个大院子女的代表。巴金说“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从这个意义看,文章讲述的既是海岛的故事,与“讲好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要求相吻合。
那个时代,海岛特有的生活景象,深深根植于作者心底,当她用平实的语言记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既还原了父辈终生守岛、扎根海岛的老海岛精神,如《父亲的海天壮歌》《如女兵姐姐们》等;又传出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如《海岛老房东》等作品;还有作者个人的成长史,如《编织岁月》等。因此,读着这些作品,仿佛看到了作者马素平平凡奋斗的前半生经历。
在回忆自己海岛生活的历史、父母故事、成长经历的同时,于字里行间带上了历史印记、时代变迁、社会变化。家庭和邻里关系的搭建,儿时活动的状况,人与人之间密切关系,都被作者叙述得娓娓动听。值得注意的是,平静地讲述,客观地呈现,是亲历者的叙述,旁观者的思考,是如实将过往呈现于文中,为后人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大院生活的历史,与海岛军人几十年的艰难岁月有了密切的联系。
作者马素平深知,散文家要有丰富的阅历,其职责是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抒实情,是散文的传统。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但不同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方言土语表情达意,就会形成不同的文章风格。《父亲的海天壮歌》中作者讲述父亲从陆军到海军的故事,当母亲带着大女儿来炮校探亲时,大女儿竟用家乡话说:“俺有爹,俺没有爸。”作者正是使用了自己熟悉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文字特点。
我个人认为,因为语言的“平实、准确、沉稳、朴素”,使作品表现出海岛军人生活的原生态,让人产生久违的亲切感,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了文章的阅读吸引力,增加了文章的感染魅力。从取材看,是爱国爱岛。从写作手法看,小中见大,粗中见细。
(三)
她身居城市心系海岛,用一支生花妙笔为读者奉献了近28万字的《海岛寻梦》散文集。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从容宁静、自领风骚。最鲜明的是军人情结,这种对部队大院深深眷恋的情感在每篇文章流露出来,并在文章中形成一种对大院的依恋之情。它包含着作者对大院的无限深情,儿时记忆,成年感怀,都化成一篇篇清新隽永、厚重淳朴的文章,向读者展示自己对部队大院的一往情深。
对海岛的痴情,对海岛生活的礼赞,构成其博大的精神内涵,从中传达出浓郁的军人情结,鲜明的文化印迹与恋岛情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学作品。《海岛寻梦》朴素平实的文字里,蕴含着海岛大院的历史和文化,包含着军人后代的情感记忆,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代守岛人的记忆。
多少年来,父辈的红色血液一直流淌在大院子女的血管里,在每一个军二代的血管中,既有革命先烈的鲜红,又有军人情怀的清澈。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时代的概念,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深情地说:“记住紧扣父辈守岛建岛,心系国防的‘老海岛精神’吧!”诗人艾青曾这样表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马素平将她对海岛的热爱,对海岛军人历史的赞美之情,自觉地用纯朴、简洁接地气的事实带入意味深长的汉语中,其散文也就兼具博大情怀的宽广和柔情似水的细腻。
总之,《海岛寻梦》对海岛的眷念在作者马素平的笔下化成如诗如画的美文,使读者徜徉其间,真切的品味着悠久而深远的艺术魅力。我读其文,如入其岛,如明其魂,并且感受到大院子女对昔日生活之地的情深意切。换句话讲,作者马素平写活了她所眷恋的这个海岛。
【编者按】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大院子女是军人的后代,其血脉自然流淌着传统军人的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奉献,与国与家有担当的责任心。本文书评最为突出的是作者与马素平同为大院子女的军二代。作者不仅读懂了马素平的《海岛寻梦》的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他读懂了马素平的人生,因此有了“人生与文学”同一的书评。马素平的散文集之所以能打动作者,是因为《海岛寻梦》集结了父辈守岛建岛,心系国防的‘老海岛精神’,力透纸背的军民鱼水情,以及用一支生花妙笔书写自己的人生。以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抒实情的形式创作了有鲜明的自传印记的《海岛寻梦》。作者书评充分展示了“我思”与“阅读”的密切关系。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