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还是要读点鲁迅
恰同学少年,正是读书的好年华,却不能读书了。
不到18岁,来到部队当兵,赶上了“雷打不动”的“天天读”,每天要读毛主席语录或毛泽东选集。回想起来,那几年的书也没有白读,确实使人明事理,辩是非,正三观。喜闻现代有年轻人在地铁上捧了毛主席的书悦读,真是可喜可贺,甚慰!
所幸在空五军政治部遇见在宣传处工作的贾夫育,他管着库房,时常拿些鲁迅的书,我们灯下同读,他长我三岁,“文革”时老高三的学生,是我的兄长。因为读书,我们不但是战友,还成为一生的书友、文友和挚友。
1971年鲁迅的杂文集陆续出版,我紧盯着新华书店,出一本就买一本,总算是集齐了,每晚阅读到深夜,并写摘记,有的集子读过两三遍。我永远记住了鲁迅先生逝世后有这样的诗句:“丈二的红凌覆盖在灵柩上,斗大的黑字绣着‘民族魂‘,只有这样的躯体才配得上这样的推崇”。后来我才知道我对先生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他认为小医治人,大医治国。真正的志气,是不愿苟活。他的从文可谓是半路出家。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而已。
先生曾两次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他翻译了15个国家,77名作者的225部作品,自己却常着一袭长衫,谈吐中也从不夹带外语,先生最痛恨崇洋媚外。他是中国藏书第一人,藏书14000册。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面对强权不畏惧,面对苦难不低头,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不断发出奋进的呐喊。先生开辟了白话文的先河,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杂文都有非常大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
当下,有人评论鲁迅先生是最有文人风骨的作家,狭隘了。有人说,在丹麦,如果你骂他们的国王,他们会不理你;如果你批评他们的奶酪,他们会骂你无知;但是如果你提到安徒生而脸上没有尊敬的表情,他们会给你一个耳光。这就叫一个民族的荣耀。
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只可惜未曾相见。”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毛泽东还遗憾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1937年10月,毛泽东发表《论鲁迅》演讲,指出“鲁迅精神”有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很欣赏鲁迅主张打“落水狗”的观点,说“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很欣赏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说“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很欣赏鲁迅“对自己的‘怨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的说法,表示“我们要学习鲁迅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毛泽东甚至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圣人。
鲁迅一生写有17部杂文集,宣称自己的杂文是对准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毛泽东在《论鲁迅》中说,这些“匕首”和“投枪”之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战斗武器,是因为鲁迅“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鲁迅说他的写作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匕首投枪一说本于鲁迅《南腔北调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机》),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
转战大西北,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毛主席都把鲁迅的书籍带在身边阅读。
1949年底访问苏联,他带去不少鲁迅作品,阅读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他回答说:“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一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鲁迅作品。
1971年11月20日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强调:“鲁迅的书不大好懂,要读四五次,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读几年懂得了。……我们党内不提倡读鲁迅的书不好。”1975年底又讲:“我建议一二年内读点哲学,读点鲁迅。”
毛泽东逝世时,床头书桌上还放着一本厚厚的《鲁迅选集》。书里夹着一封没有封皮的信,是女儿李敏1975年4月15日写的,上面说:“爸爸:您好,您近来身体怎样?女儿十分惦念。您让我读的这本鲁迅选集,我已经都读完了,什么时候,我想和你谈读这些杂文的看法。这本书里您画了不少符号,写了一些评注,我都仔细看了。但有些地方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想抽空找您问问。”
周扬是曾经批评过鲁迅的。在1977年4月发表的一篇接受采访的文章中,他把鲁迅和毛泽东放在一起评论说:“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确实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毛泽东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毛泽东、鲁迅,对社会、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透彻。因为这种了解,所以对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用。教条主义者,像我们这些人和年轻的人吧,也许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比方说‘创造社’后期的人,都在日本读了很多书,王明这些人也读了些书,但是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毛泽东和鲁迅对社会有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成教条。”
今天,有人问中学生:鲁迅的哪句话印象最深刻?他们异口同声:呸!你也配姓赵?足见先生语言的魅力。
笔者才疏学浅,更无研究能力,年轻时读过些鲁迅的书,所能记住的大多也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然而就是这些只言片语也使我一生受益,我视鲁迅先生为我的精神导师。唯有读先生的书,他的许多话会令我头皮发麻,眼前一亮,热血沸腾,触目惊心,有些且能过目不忘,能记几十年,尽管只是些“只言片语”,但对我是有用的。遇到问题,自己能力所限,说了半天都不及先生的几句话有力量。
纵观历史,太阳底下千百年来似乎没有见过新故事。当然,这里说的不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高科技发展,而是说历史、人性与社会。人的自私、残暴、自负、自卑、虚荣、狂妄、愚昧、软弱;宫廷内斗、苛捐杂税、官逼民反、揭竿而起、战火纷飞、改朝换代。有人说:古代王朝周期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易中天教授说:“中国人是这样的,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梦想爆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这就是中国,矛盾复杂,很难归纳成一个模式”。
鲁迅先生对于人、人性的洞察是极其深刻的,犹如锋利的解剖刀直指病灶,下手之准,之狠,令人痛快淋漓。先生确实是医治国民精神的圣手大家。
鲁迅先生认定:人与人的心是并不相通的。
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且介亭杂文》)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是这样:“赵老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两百亩!”(《集外集》通信)现如今,这标准也没提升多少。先生还说:有一个爱吹嘘的小瘪三对人说,赵老太爷和我说话了。说什么呢?我蹲在他家口,赵老太爷出门,看见我说:滚开去。
寻常人中,也是这样,有常吹嘘自己显赫家族如何了得。连实在无得可吹的啊Q也出来说:我家祖上也曾阔过。更等而下之的是鲁迅讽刺的:明明是杨梅大疮,却指着烂掉的鼻头说:我这是祖传老病。
先生还说:“人性就是一说到钱立马放大瞳孔,一说到男女性事就立刻变得兴奋,然而一说到道德、礼义、良知,个个噤若寒蝉,和我没关系,不关我的事。”
当一个社会过分看重有钱人,人人都想发财,那就要出毛病了。
鲁迅先生对于官场是这样说的:“搞仕途的人就是这样,扯淡的事干得很专业。专业的事干得很扯淡。有利的事,干得很积极。不要脸的事,干得天衣无缝。”
有些官员,身居高位,上一呼而下百诺,很难听到不同意见,很容易把权力当作能力,把附和当作赞同,把吹捧当作民意。毛主席说,这就没有不跌跤子的。多少贪官的下场也说明他们初心丧尽,胆大妄为,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怪现状,比如县太爷打了穷人40大板,穷人还得谢大老爷开恩。再如,“打断你一条腿,再给你一副拐杖,最后告诉你,没有我你就连路都走不了”。
近些年,那些“公知”们的鼓噪,闹得乌烟瘴气,凡是中国的都贬,凡是西方的都舔,还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实在是良知丧尽,没有一点敬畏之心。他们往往自以为博古通今、学究天人,很容易把知识当作智慧,把观念当作现实,把偏见当作真理。
鲁迅先生最痛恨用西方某些观念嘲笑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和智慧。先生称之为“西崽”和“假洋鬼子”并为之画像:西服革履,头戴礼帽,鼻架金丝眼镜,手持文明棍,趾高气昂者是也,一脸高等华人的嘴脸。
对于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后来毛主席曾经说过:“你太高看他们了,他们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最多倒退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是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而积累资产的,他们敢侵略谁呀?他们只能剥削本民族的百姓,或者勾结外国势力,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和帮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今天再读这段话,真是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洞察力和睿智。某些人不正是走的这条路吗?
鲁迅先生断定:人一阔脸就变。他在1927年就说:“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他还说:“要想毁掉一个民族,只需要在这个民族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再让这批利己主义者去祸乱这个民族的道德,一个人人利己的民族,将会不攻自破。”
鲁迅先生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对于改革,鲁迅早就看明白了,他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还没阔气的要改革”。鲁迅对于人性又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有人说鲁迅说话太刻薄。这要看他对谁说,他也说过很暖心的话。
当年,几个文人墨客邀鲁迅先生一起聊平民的教育问题。先生说:既然是平民的教育,为何不听听他们的意见?有人说:他们没钱。先生怒了,掏出三枚银元拍在桌子上,说:我有钱,我能发言吗?
可鲁迅在平民学校的演讲是这样的:“你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穷苦,所以失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没有什么人有这样大的权力,能叫你们永远被奴役,也没有什么命运会这样注定,要你们一辈子做穷人。你们能够下决心,你们能够奋斗,一定会成功,,一定有前途。”
鲁迅先生曾对一位来访的女青年说:“我的生活够安逸了,劳苦的是中国的老百姓,你看他们一声不响,默默地把自己的汗血贡献出来。”
鲁迅先生还很幽默。比如遭到一群文人的围攻,先生说道:夜里本想安静地读书,却被此起彼伏猫的叫“春”的声音,不胜其扰。我倒是并不反对他们配合,只是以为没有必要这样大喊大叫。
有文学青年说他:老头子又发牢骚了!鲁迅先生说:头子而且老,发牢骚还又,足见其可恶。
有关人际关系,鲁迅先生还告诫我们:“任何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实际在利益面前多数都不堪一击。落井下石得是自己人,看你笑话的不是外人,不希望你好的是身边人。”
先生还说:“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先生说:“愿中国革命者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说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想录四十一)
先生不说大话、空话。他说:“凡承认饭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点尚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坟》)
对于造谣者,先生说:“然而谣言家们是极无耻而巧妙的,一到事实证明了他的话是撒谎时,他就躲下,另外又来一批。”……(《南腔北调集》)
当然,“不能因为遇见过几个坏人,便将人们都作坏人看。”
关于文艺,先生说:“现在的文学奖都是读书的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得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曾说过:“以为诗人、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的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以为诗人、文学家,现在为劳动大众革命,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一定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们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说:‘我们的诗人,请用吧!……’”
现在,某些文艺圈甚至更不成样子……
爱占便宜几乎成为我们的通病。50年代,儿时玩耍,对能说会道,连蒙带唬,吹牛撒谎,骗人东西的孩子,叫他“大梨”,被骗的叫“财迷”。连起来就是“大梨赚财迷 ”。没料到,这种“游戏”玩到今天越演越烈,不可低估了人性的邪恶、贪婪和狡诈,为了利益,某些人总会伤天害理,铤而走险,比如: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奶、各种食品添加剂、给孩子吃的毒胶囊和注射问题疫苗、体检造假、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被某些化学制品“特殊处理”过的水果、大批假冒伪劣的产品……这些造假者们没有丝毫的道德耻感,却沾沾自喜是创业的成功者。 刘少奇同志一言以蔽之:“贪小便宜吃大亏。”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孙子、重孙子乃至玄孙子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了那许多的。"但是,先生还是给后人们开了一剂“方子”:“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
有人说:年少时不懂鲁迅,读懂鲁迅后泪流满面。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再读一点鲁迅吧,这样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一点,不至于迷失自我。
写于2024年5月
,
【编者按】作者从年轻时喜欢上读书,这兴趣一直保持至今,因此成为一种习惯。读书让他体验到“还是要读点鲁迅”。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深远。想必有很多人喜欢读鲁迅的著作。虽然多数人不是鲁迅的研究者,但是因为鲁迅不仅有文人的风骨,更有看透社会本质的新思想。毛泽东甚至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圣人。”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圣火。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能了解到作者对鲁迅的文集的兴趣浓厚,收录了鲁迅语录,证明鲁迅先生用锐利目光用犀利笔触表达了看透社会本质,其作者的议论彰显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并提出:还是要读点鲁迅,用读鲁迅所得去生活。这样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一点,不至于迷失自我。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