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去旅行

现代人活得很累,往往想通过旅游改变身心的疲累,这个五一小长假旅游便又大火了一把。可从网上的抱怨看来,不但没有使身心的疲惫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加疲累。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许多人从此便有了诗和远方,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三年的特殊情况,让人们暂时放缓了旅游的脚步。打工一族和工薪阶层很少有时间出去走走,也没有更多经济实力让他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利用五一和十一小长假漫步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无可厚非。但是,回来后发现他们花了更多的钱,却没有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怎么算,怎么有些不划算?生活中不但没有了诗意,连远方都变得更加遥远,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诗不在远方,也不在路上,而是在人的心里。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玩,也是为了见识世界的多样性,更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中。我们人类来自于大自然,更要回归于大自然。许多人只知道让身体去旅游,却不懂得让心灵去旅行。
让心灵去旅行,做到宠辱偕忘。像我老婆那样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处去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的旅游不是我所说的让心灵去旅行。像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打卡式旅游,也很难说是让心灵去旅行。因为看到的除了人以外还是人,感觉到的除了累以外,还是累,很难使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合。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后,又在城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很可能一直生活下去。但我依然是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因为我的心灵一直在乡村旅行。故乡那山、那水、那风;那房、那菜、那树;那阳光、那土地、那空气;那同学、那亲戚、那乡情……有位作家说,人出生在哪里就有一半会埋在哪里。初读这句话时不知其味,体会这句话时已尽白头。想想故乡,时常有一种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感慨!只要故乡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灵便有了一方山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灵都会被润泽和净化。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让心灵去旅行,徜徉在天地之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很有道理的,完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更能够拓展我们心灵的境界。我们真的不要在乎那目的地,到底读了多少本书,更应该珍惜沿途的风景,读书时那快乐的心境。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在我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就央求哥哥为我读小人书。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仅“读”了许多故事,还不知不觉间认识了许多字。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的小人书也越来越多,因为那个年代生长在农村的我们,能够看到的书,除了小人书,实在是没有别的了。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一直到现在始终没有变过,一天不读书就感觉到生活中缺少点什么。读书可以让我们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读书可以让我们随心所欲地游览祖国的名胜山川;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徜徉在宇宙天地之间;读书可以让我们把这一辈子活成几辈子。读书是让我们的心灵去旅行的最好方式。
让心灵去旅行,要有一份恬淡的闲情,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记得小时候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津津有味,甚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当时就非常好奇蚂蚁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呢?长大之后,忙于考学,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迎来送往……在忙盲茫中,竟然到了知天命之年。偶然间在网上读到杜子辰的诗: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不问人间烟火事,任凭岁月染霜华。蓦然警醒,自己鬓已星星也!虽然我们还无法做到不问人间烟火事,确实应该闲庭独坐对闲花。静听一下花开的声音,想一想流水的柔情,也和风儿做做游戏,也和草儿交交朋友,邀一邀明月,弄一弄清影,弹一弹琴,唱一唱歌……远离案牍之劳形。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而我认为人生就要让心灵去旅行,带着那份恬淡的闲情。
让心灵去旅行,要有一点儿信仰。有点儿信仰不是让我们多了一层束缚,而是变得更自由和得到解放,从而坚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不要一提信仰就认为只有宗教,我们完全可以信仰我们的良心,当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即使生活欺骗了我们。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相信信仰的力量。作家丰子恺曾有一段论述:“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当我们吃饱穿暖,生活无忧之后,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快乐生活?当我们精神富有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我们从哪里来,然后到哪里去?我从反对佛教开始,到最后信仰佛教,其行程漫长而又曲折。我的一贯主张是我们可以不信仰佛教,但不能不了解佛教。我个人认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当世所必须;佛教亦宗教,亦哲学,亦是生活所必需。佛教有三个层次,可以让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受益。第一个层次是安乐道,可以让我们转恶为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积德行善做个好人,相信好人有好报,因为每个做好事的人内心善良的人,都会感到身心愉悦和安乐;第二个层次是解脱道,可以让我们转识成智。就是提高我们认识的层次和维度,获得精神的愉悦,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第三个层次是菩提道,可以让我们转凡成圣。就是让我们从研究佛学走上学佛研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佛陀的教诲。因为画饼不能充饥,为证方知;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让心灵去旅行!成为你自己。
【编者按】作者主张“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的旅游不能只知道让身体去旅游,还应该懂得让心灵去旅行。之后详尽的谈论了让心灵去旅行的诸多裨益和注意要求。旅行,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心灵的翱翔,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都会带来们无尽的意义与收获。心灵之旅,寻找世界。只要真正踏上旅途,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心灵去旅行!成为你自己。在心灵之旅中人们会变得更自由和得到解放,从而坚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喜悦感。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