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老屋的风骨

作者: 李金松 点击:416 发表:2024-04-30 17:04:41 闪星:8

摘要:【题记】浙江省嵊州市西面的崇仁是一座幽静的江南千年古镇,宋代遗风,明清特色,庞大的古建筑群。庙宇、祠堂、古戏台、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古典特色的台门建筑就有一百多座,各台门间各自独立,又以跨街楼廊相连接,体现了先辈“分户合族”的传统观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仁古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之西,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追溯崇仁的历史,我们至少可以回望到1700多年前。位于古镇西北的“方井”是嵊州境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古井,井旁有一石碑刻有“赤乌二年(239年)”字样,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先民居住。历史记载,在裘姓迁此之前,崇仁已经相当繁荣,张、黄、李、段、白五大姓聚居,曾有五庙、大悲楼、煮茗窝等建筑。宋庆历年间,裘氏迁居崇仁长善溪东八角井旁,为崇仁裘氏第一世祖。随后,裘氏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崇仁,“崇尚仁义”,世间自有此地。崇仁古镇算得上嵊州一宝。从东汉末年起,到南朝,唐宋,明清,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它像一位安详的老人,以沧桑的建筑群面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向人们诉说着悠悠往事。走进古镇,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史书,须用全部的智慧去解读。

古镇源于老屋,这是一种带着浓重文化的门庭,并不陌生,也不遥远,透视出一股久远的神韵,焕发出一个家族的气场。岁月留痕,时光的尘埃,铭刻着昔日的故事,勾连成无数光影片段。崇仁,庞大的古建筑群,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走进古镇,一眼看去是气势雄伟的斑驳高墙、别致的屋檐和由砖雕装饰的马头墙,令人惊叹的是一个个镶嵌在墙上的石雕窗户,图案镂空而复杂,中间是两个对望的抱着财宝的貔貅,或是三个对望说笑的人物,形象活泼,栩栩如生。整个古镇有宋朝遗风,基本保持明清风貌,砖雕、木雕、石雕等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赏心悦目。古街小巷弯曲多变,身处其中如入迷宫。古井悠悠,传说典故更是引人入胜。

这是一座幽静的古镇,庞大的古建筑群,虽是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留给后人的就是这老屋的风骨,这是一种沉淀于千百年来人类生命里的家族文化,似同中华民族直挺挺的脊梁,明晃晃地裸露出一种精神,这是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完美结合。

古建筑完整的民居、宗祠等建筑154处,茶亭、路亭等14处,赌场、邮局等近代建筑50余处。其众多的建筑类型,特别是大型的老台门、宗庙建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建筑工艺精美、规模宏大、用材考究,精工细作,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题刻、书法、彩绘技艺熟练、工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崇仁的明清建筑多为封闭式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其屋脊、出檐、马头墙有砖雕装饰,气势雄伟,典雅庄重。其中敬承书屋照壁的砖雕堆塑,数量之多、工艺之精、构思之巧妙,堪称一绝。

崇仁古建筑的石材多取于村北五里许的石宕,一座台门建筑需上百吨石材,门框、门槛、台阶、沿阶石、柱础等用的都是石材。值得一提的是翰平台门的石雕,石门楣刻“佳气絪灵”四个阳文大字,俊秀清晰,两旁浮雕凤凰,凤凰舒展着美丽的长尾羽,门框的上框底面正中镂刻半球形龙头,玲珑剔透,凸显石匠雕刻的功夫不凡。

古镇城镇建设结构体系堪称江浙传统村落建设的典范。古镇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处原来各有一“栅门”,分别有“古杏花村”“吾道南行”“义门理路”和“北道管钥”四块匾额,实际上相当于进镇的四个城门,栅门关闭后外人无法进入镇内。在镇内又有若干个小栅门,将全镇划分为若干个街坊,夜晚关闭互不干扰。古镇内还有古井51口,另有几处布局均衡的池塘,形成了完备合理的防火设施,这既是古人的智慧,又是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古镇裘氏家族聚族而居,融合了裘氏义门“分户合族、聚只一家”和“耕读传家”的传统家族文化。《裘氏宗谱》记载:“先祖裘睿(西晋大司马),于建兴四年(316年)随晋元帝南渡,隐居婺州(今金华)。子裘尚(晋黄门侍郎)于义熙中徙会稽(今绍兴)云门,世耕桑,守以仁义,几十九代,历十三朝,六百余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皇帝敕旌表其号义门,以励风俗。” 

“岁月会让垫在屋柱下的一块石头成为一种文化”,凡是传承下来的,那怕是一根烧火棍,都将以文化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崇仁因为古老,走进这里,映入视线的都是带着岁月风霜的骨骼。打开尘封千年的岁月,一道亮光射入老屋,窜过木质门缝,透过脚下被磨得光滑的鹅卵石,都会让人去回望历史,去探究古镇曾经的辉煌和先辈的智慧。

绍兴一带,凡像样的民居院落都称为台门。“绍兴城内五万人,台门足有三千零。”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嵊州人,从小生活的老屋就叫上台门,下台门的。从老屋里走出来一代又一代人,透出一股灵气,撑起一种骨气,心性倔傲,不肯低眉,独守“仁义”,用生命梳理出一条通往世界的路。古镇台门多,大夫第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翰平台门、五联台门,融历史、艺术、使用和欣赏价值于一体,堪称一绝。

崇仁古镇规模宏大,从明、清至民国序列完整,老台门、宗庙建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古镇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这里的马头墙,照墙和牌坊,房梁和藻井,门框和窗棂,那些雕刻着花鸟虫鱼、吉祥动物、人物山水、传奇故事、神话仙迹的石雕、砖雕、木雕,反映出祖辈们的技艺,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符号。

行走在五联台门间,我沉思许久。五联台门系明晚期开始建造,至清代中期全部完工,以敬承书屋为中心,大夫第台门、樵溪台门、老屋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翰平台门环列四周,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各建筑既独立成院,底层又有边门、楼上有过街楼,户户相通,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虽分居分炊,却往来方便如一家,因此称为“五联台门”,这正是当代所说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崇仁裘氏义门特有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物化,也是裘氏人性格和智慧的沉淀。研读老屋,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窗一门,猛然发现,一直存在着的淳朴、真实、坚定的根基,反映了孝义睦族的义门精神,是崇仁义门裘氏特有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物化。

踏着卵石铺就的小路,我们来到了玉山公祠,这是主祭崇仁裘氏19世祖玉山公,他字佩锡号玉山,附贡生,敕赠儒林郎,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享年89岁。他置田千顷,但提倡勤俭治家,体恤民情,具同情心。遇大旱灾,他赈米煮粥,解救难民,对死而无钱安葬的人,他赠棺木资助,年逾八十,还柱杖谈论诗文。崇仁裘氏从东晋到北宋,世耕桑,守以仁义,六百余年,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因此,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敕封为义门,照壁上方高高悬挂着宋真宗当时的圣职便是最好的印证。整座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多雕梁画栋,照壁上方有41组砖雕,人物、花卉图精美绝伦,特别是古戏台四个台桩上方的牛腿,神仙、花鸟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看得我们赞叹不已。戏台采用单檐歇山顶,藻井以16组斗拱分八层收缩至顶,注目观看,发现戏台顶部站着砖雕的哼哈二将,最上面是两条飘逸的砖雕龙,龙须龙尾相对,活灵活现。

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由此可见崇仁在当时国家中的地位。家庙正厅保持着1936年修建的原状,其所需洋灰即水泥是从徳国进口的。地面刻有图案,寓意祥和,祈求福禄长寿,其中有三羊开泰图,凤凰与牡丹富贵图,孔雀逢春希望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裘氏家庙三进五楹,气势宏伟,彩栋雕梁,工艺精湛。家庙已于前些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这是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裘氏家族裘显道、裘昭旭父子先后两次向崇仁市场损赠良田七亩多作为集体资产,支付市场管理费用,免除长短摊税。也许,这是中国最早的免税政策。自此,这里成为方圆百里的经济交流商贸区。

耕作是农业社会许多家族的持家之本,在裘氏家族,除了耕作,读书入仕被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耕读传家”一直是祖辈们坚守的持家之本,也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文化特质。以敬承书屋为中心构筑五联台门建筑群,同时也是裘氏义门“耕读传家”传统家族文化的鲜明印证。在这种“耕读传家”传统家族文化的熏陶下,裘氏后裔人才辈出,科第不绝。“耕以致富,读以荣身”,“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思想,成就了裘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第不绝。自宋至清,有敕命、敕书、诰命等三十余道,仕官132人,其中宋代乡员2人、明清两代进士4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

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坚定,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革故鼎新。漫步在古镇,一直有声音在呼唤我,这声音一直在耳根,总是那么的强大,这就是迭经千年洗礼凝结成的“仁、义”文化,这样的老屋,几行文字怎能将我意思表尽,这是尘封千年史书,打开即用一生去品读。

老屋是祖辈留下的智慧和风骨,凝结在眼前的一砖一瓦、一榫一卬间。对待老屋,我总是小心捧持,只有懂得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凝望幽深的小巷,鹅卵石,青石板,不知有多少人用双脚在丈量岁月的光影;细数岁月,老台门、古戏台,不知见证了多少回古镇的沧桑变迁。

    老屋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灵魂,蕴含着民族的性格,这是不可移动的艺术,也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基点。保护老屋是对古老灿烂文化的尊重。这些老屋在经济支撑下由文化所创造,又不断创造着文化,书写着历史,又不断沉淀,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秩序,看到了古镇的繁荣。

古镇是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完美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灭的,永远散发着光芒而照耀后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所领悟,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千百年来浓缩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保护老屋,传承文化,才会走得更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崇仁,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位于浙江嵊州之西,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崇仁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它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本文作者李金松老师紧紧围绕崇仁老屋的建筑文化、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颂扬先辈留下的智慧与风骨,呼吁保护老屋,传承文化,使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