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用画笔记录一个时代

作者: 温国兴 点击:472 发表:2024-05-02 09:13:21 闪星:2

摘要:王春晖是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卓有成就的画家。他的画作朴实中折射出画家的高雅追求,恢弘大气中不乏追求细节的体现。作为宾县人,他发扬光大了家乡的黑土文化,让人们认同黑土文化,为家乡争得了应有的荣耀。我们应该为王春晖献上一个大大的赞,希望看到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在昆明公出期间,收到了王鹏先生通过微信发给我的一个美篇《百幅关东民俗水彩画》,打开看了一遍,立刻被画作震撼到了。王鹏先生嘱我写点评论,怎奈行程紧张,无暇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回到哈尔滨,我赶紧打开美篇,细细品味,咀嚼着那些散发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画面,感到十分的亲切和自然。我说过,拍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是最难的,因为上点年纪的人还都记得那个年代的场景,无论是服装、人物神态,还是物件,在我们的心目中都留有记忆,错了一点都会被人挑出毛病来。反而拍摄秦汉或者唐宋时期的作品容易一些,只要不把电线杆或者电视天线拍到画面中,一般观众是挑不出毛病来的。有的专家能从电视剧中挑出宋朝人穿了秦朝人服装的毛病,但一般观众是不会看出问题来的。画画也是这样,画现在的场景比较容易,画古代的场景也不难,难的就是画三、四十年前的场景,因为我们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我们可以看出画中的场景是否真实。

  《百幅关东民俗水彩画》的作者王春晖,选择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场景作为他的画作的内容,这是非常艰难的创作。那个年代很少留下照片,尤其是东北农村的照片。我猜想,作者王春晖也不会有那个时代的照片,他完全凭借个人的记忆,复原了当年的场景,这样的画作尤其显得珍贵。

  从美篇的介绍中得知,王春晖用了三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创作出了108幅水彩画,呈现给我们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场景,再现了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生活。作为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我感到王春晖的画作具有艺术的真实,生活气息浓厚,画面谐趣生动,画作细节准确。他用画笔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年代,虽然那是个生活物质匮乏的年代,但人的精神是饱满的,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作者选取了一个个典型事件中的典型形象,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用生动的眼神和动作,表现时代的特征。

  108幅画作分为若干主题。春节是东北人民最为重要的节日,在《春节系列》中,作者用画笔记录了东北农村春节人民的真实生活。从腊月二十三《供灶王爷》开始,让读者跟随着画面开始了东北春节生活。在这幅画中,灶台上方供着灶王爷,一幅对联写的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一位老婆婆将火柴递给一位老汉,老汉右手举着三柱香,左手去接火柴。灶台前站着一个光头小子,身上穿着已经小了的棉袄,怔怔地看着灶王爷,大铁锅冒着热气,灶台上摆放着简单的供品。《办年货》画的是农民办年货归来的场景。走在前面的一位老爷子,戴着一顶狗皮帽子,白胡子上挂着白霜,挎在肩上的篮子里装着鞭炮、点心和一瓶“大麯”白酒。走在后面的一位中年人,嘴里叼着烟卷,挑着扁担,前面的筐中装的是猪肉,后面的篮子里装的是两只小鸡。最为有趣的是跟随行人的还有一条狗,看着中年人,看得出来,中年人是狗的主人。后面的人拉着爬犁,爬犁上坐了一个小孩。画中的每个人身份不同,买的东西不同,表情也不同。作者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生动传神。《供家堂》《磕头拜年》《撒路灯》这些场景如今都已经消失了,画家用画笔记录下历史的场面,显得十分珍贵。

  《传统节日系列》记录了《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节日中人们的生活。烤猪头、老太太缝制香包、小孩子笑嘻嘻地吃月饼,这些画面都十分有趣。《婚俗系列》记录了农村结婚的全过程。用生产队的马车送亲的场面,新娘子和亲友坐在马车上,她的神情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车上有收音机、座钟和一个紫色的大包袱,这些都是陪嫁品。《乡村喜宴》和《坐福》表现了那个年代结婚的风俗,这些在今天看来都难以寻觅了。

  《老物件系列》将上世纪人们常用的物件展示给读者。《马蹄灯》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没有电的时代。《收音机》让我们回到了没有电视的年代,那时我们都曾经一家人围着收音机听广播。《大烟袋》是农村老太太的最乐,《靰鞡鞋》是那个年代抗击寒冷的最佳用品。《辘轳井》《缝纫机》《石碾子》《石磨》《悠车子》《老牛车》等物件都已淡出了现代生活。或许远离城市的地方还有《压水井》,或许有的地方还可以看到《烤火盆》《轱辘车》《手推车》《风扇车》,而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则几乎看不到这些了。《歘嘎拉哈》是那个年代女孩子的玩具,《锤被子》是那个年代妇女生活的需要。《老衣柜》是农家的重要家具,柜子上摆着贴着喜字的座钟和花瓶,一位白发老太太乐呵呵地坐在柜子前,这就是当年的农村的生活场景。

  《童年系列》用灵动的画笔描写出农村孩子的乐趣。一群光屁股的孩子在《大河洗澡》,一群小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老游戏》。放学后跟着家长《捡粪》,是为丰收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打提溜》大概就是现在的单杠吧,《打冰尜》是东北冬天孩子的最爱,而《荡秋千》能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是无限的。《挖雪洞》是那时孩子的创造,为后来的雪雕提供了灵感。《捉麻雀》是孩子们富有想象的机敏活动,《雪爬犁》是冬天孩子们的乐趣。孩子们站在《木头杖子》前,不知他们在想什么。《看小人书》是那个时代孩子读书方式。农村的柴火垛为《捉迷藏》提供很好的场地,《打弹弓》是农村孩子都玩过的游戏,《捡麦穗》让农村孩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风气。《跳绳》《堆雪人》《滚铁环》《弹溜溜》《捞鱼》都是孩子们的玩乐方式,这些带给过来人的是美好的回忆。

  《手艺人系列》《农家院系列》《生产队系列》《乡俗系列》《传统劳作系列》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每一幅作品都透射出东北村庄的气息。四十年前看《露天电影》是农村难得的文化生活,一块银幕挂在场院,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银幕上放映的电影正是那个时代的热门影片《地道战》中读毛主席书的镜头,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巧妙。作者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美篇对作者王春晖做了介绍: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宾县教育系统首位正高级教师,连任四届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非驻会)。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22项市级以上荣誉。现被聘为昆仑旅游学院教授。

  王春晖的水彩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览,水彩画《暖月》还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他成功创作了宾县抗联剿匪等大幅水彩画达二十余幅,画风充满了正能量,如《陈云在宾县》、《赵尚志木炮轰宾州》等。并出版了《王春晖写实水彩画创作》等三部个人专著。由哈尔滨市委布置的个人专题展《春晖——中国著名企业家水彩肖像展》在2020年第十八届亚布力漫雪节开幕式时展出。

  王春晖是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卓有成就的画家。他的画作朴实中折射出画家的高雅追求,恢弘大气中不乏追求细节的体现。作为宾县人,他发扬光大了家乡的黑土文化,让人们认同黑土文化,为家乡争得了应有的荣耀。我们应该为王春晖献上一个大大的赞,希望看到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〇二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文章开头就阐明绘画艺术反映时代信息。并通过美篇了解到王春晖的《百幅关东民俗水彩画》,其画作复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农村生活的场景,实为珍贵。主题丰富,画面生动有细节,用绘画技巧表现人物特性与情感,用画面讲故事,用系列画作反映地方一个时代的文化历史、精神面貌,很精彩。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