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的性别

小阳在我的朋友圈中被称为“孩子”。其实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朋友们之所以称他为“孩子”,是因为他爱哭。看场感人至深的电影他会哭,在车站送别哥们他也会哭,蒙受不白之冤更会哭,总之遇到可以触动他泪腺的事情,他总会发自内心地抛珠洒泪。朋友们知道他情深意重敏感多情,也不嗔怪他,反倒觉得他这个哥们儿可交。可不太熟络的人见他如此这般,就会陡生疑窦,或轻蔑或不屑地质疑:他怎么会这样?言外之意就是“这还像个男人吗?”
有时,我嘴上也会对小阳说:什么大不了的事,别这样!心里却表里不一地想着,难受就哭吧,哭出来好受些!人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不得不承受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约束,一方面却像旷野里的一匹狼,渴望通过吼叫释放心中的绝望与孤独。可是, 古往今来,受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左右,男人无论是喜是悲都必表现得沉着、冷静、坚强和隐忍,而不能自由地通过流泪表达情绪。在当今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中更是如此,男人无论面对来自家庭、工作、社会多大的压力,都不能被允许像女人一样动辄用眼泪表达自己的脆弱无助。眼泪似乎是女人的专利,不论遇到什么事,她们是盈盈而泣还是嚎啕大哭,都能被这个世界原谅,因为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和宽容。
其实,男人和女人承担着同样的道义与责任,有着同样的思维感受,但男人却没有肆意表达情感的权利。如果哪个男人惯用眼泪渲泄自己的悲伤或迷惘,女人们则认为他不像个男人,男人们更认为他不像个男人。在世俗约束和人们观念的双重打压下,男人无法选择地用“男儿有泪不轻弹”掩盖内心的苍凉、无奈与困惑,“只因未到伤心处”似乎成了软弱无能的托词。流泪的权利几乎被剥夺,眼泪有了性别的注解。
可是眼泪哪里来的性别呢?它像我们的眼晴一样,没有性别之分。如果非要分出性别,只能在“眼睛”前面加上男人或女人来修饰。这是多么荒谬的说法!我们自娘胎里分娩出来,首先就是哭,绝没有一见天日就放声大笑的。所以哭是每个人的专利,是最原始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仍可以一如继往的哭下去,男人则渐渐丧失了用眼泪缓解压力的筹码。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是占有生理优势社会强势的男人。男人,只是社会赋予的群体性称谓,他和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如何表达情绪没有任何关系。但社会群体不这样认同。如果一个家庭出现经济危机,首先被指责的就是家中的男人,说他无能;如果洪水袭来,男人一定要冲锋在前不能后退,否则将被指责没有血性;就是天塌下来,男人也得第一个把手伸出来,因为在生理上比女人有优势……
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男人坚强的一面,又有谁去了解男人在承担道义与责任的同时,内心的惶恐、悲凉与无助呢?那种感受与女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那么,人们在接受男人果敢无畏铮铮铁骨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接受男人流泪?难道流泪就不男人了吗,难道流泪就不够坚强吗,难道流泪就能决定事情的成败吗!
电影《集结号》之所以打动那么多观众,并不是因为电影里烈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而是它抛开了以往战争片着重展现英雄风貌和现实结果的表达方式,而是关注普通个体生命在战争中人性化的表现。他们可以恐惧,可以惊悚,可以懦弱,可以愤怒,但都没改变他们用生命为祖国的荣誉而战。从这个角度来说,男人为什么不能流泪?他总得找个释放苦痛的出口!
法国里昂著名心理医生乐莫瓦认为:21世纪的男人无权流泪,强大的社会压力“剥夺”了他们流泪的权利。因此,眼泪有了性别。男人很难表达他们的情感,大多数用喝酒、打架或者闪躲去回避在人们看来非常“荒谬”的眼泪。而女人则拥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在流泪中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还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流泪是摆脱抑郁的最好方式,是控制情绪、降低精神创伤的补充手段。眼泪能够让男人“解压”,减少暴力冲动的欲望。
“敢笑骂不足奇,敢哭才是真性情”。男人要强迫自己学会流眼泪,用眼泪排解心灵的苦闷,用眼泪寻求与现实重压的和解。恰如歌中所唱:男人想哭就哭,别哽在喉咙隐隐作痛,想哭就哭,哭掉堵在心头的包袱,想哭就哭,没人心痛自己安抚……
【编者按】 记得很多年前刘德华唱过一首歌叫《男人哭吧不是罪》:”男人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时间走到今天,无论男人女人,社会、家庭的压力更大更甚,但相对来说,女人比较容易宣泄自己的感情,父母、丈夫、闺蜜、孩子等都能成为自己倾诉的对象,而男人相对来说很多情绪化解不了、宣泄不出,作者由此发出感叹:”敢笑骂不足奇,敢哭才是真性情。”希望男人也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别让自己不堪重负而出现身体和心理的疾病,别让每个人都可以支配的眼泪有了性别之分,成为女人的专享权利。无论我们都经历过什么,请一定要学会宣泄不良情绪,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将自己从低谷中往外拔,去寻找光和温暖。感谢作者投稿,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