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将军”留下了共产党人的道德丰碑
享有“希望将军”美名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军区原少将副政委赵渭忠4月22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的噩耗传来,我犹如五雷轰顶,第一感觉是好人走了,失学孩子们的赵爷爷走了,志愿者的楷模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走了。
92岁的“希望将军”离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连日来,国家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纷纷报道赵渭忠离世和“希望将军”为“希望工程”奋斗20余年的催人泪下往事。
“希望将军”赵渭忠
4月26日上午9时,作为当年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赵渭忠先进事迹的新华社军事记者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灵堂,向“希望将军”做最后的告别,看着赵将军慈祥的遗像,看着来自全国各地当年赵爷爷救助的失学孩子们,我心中的敬仰之情不断迸发,“希望将军”为“希望工程”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1992年赵渭忠退休后,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希望工程”,将自己的全部退休收入捐献出来,把家人和朋友也发动起来,个人捐款和筹集到的社会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35所。
“希望将军”赵渭忠与银河悦读网还有着特殊的缘分,银河悦读网站即将出版的《人间重晚晴》一书收入了赵渭忠将军生前投身“希望工程”20余年的动人事迹。
希望公仆的故事
“我这个人最怕看到老百姓受苦,最不忍心看到贫穷的孩子失学。”这是出身贫苦家庭,5岁成为孤儿,少年时因贫穷先后4次失学的赵渭忠的心中感慨。
然而,赵渭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他成为将军后,却经常出现在他眼前。
赵渭忠,1932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951年入伍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朝鲜战争胜利后不久,他由作战部队的连队副指导员调到总政工作,先后担任过干事、群众来信来访办公室主任、处长、军委纪委副军职专职委员。1990年到河北省军区任副政委,分管纪委和群众工作。
由于分管群众工作,赵渭忠每年都深入到革命老区视察工作,过去常年在北京总部难以看到的场面,如今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
在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党中央所在地的一所小学里,教室四面透风,房顶漏雨,孩子们赤着脚,没有桌椅,桌子是土台子,椅子是孩子们从家里带的小板凳。看到眼前的“土房子、泥台子、黑孩子”,赵渭忠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是抗日英雄王二小家乡的涞源县赵家井小学,仅有的四间校舍,两间倒塌,两间成为危房,孩子们夏天只好在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上课。闻着羊粪味,看着孩子们冻得发抖的小手,赵渭忠耳边似乎响起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道那里去了……”
“看着当年小英雄王二小为抗日献身的地方,如今孩子们却没有地方上学,我心里难受呀!”赵渭忠当场发誓:“我就是喝半年稀粥,也要为孩子们盖几间像样的教室”。没多久,靠赵渭忠捐献的1万元和他多方筹措的资金为赵家井小学盖起了9间校舍。
但在革命老区像赵家井小学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许多。赵渭忠在任期间,到河北省173县搞过调查,在五壮士成名的狼牙山、在董存瑞献身的隆化、在击毙日军名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到处都有失学的儿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处都能看到他紧锁的双眉。
(赵渭忠深入老区小学搞调研)
“老区的孩子太苦了,他们连当兵的义务都给剥夺了。没有初中文化,是不够当兵条件的。”赵渭忠十分痛心。
看着这些衣衫蓝缕的失学孩子,听着那一声声“爷爷我要上学”的童声呼唤,赵渭忠的心都要碎了,他想起了自己多次失学的苦难童年、想起了那些为共和国献身的先烈、想起了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友,……
我们这一代人拼死奋斗,不就是为了让后一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在明亮的学堂中读书吗?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还不能完全消灭贫穷,我作为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为国家为忧,为孩子们尽力呢?
已经面临退休的赵渭忠和搞了一辈子幼师工作的老伴步文京达成共识,退休后把余热全部献给希望工程。
1993年2月4日上午,组织上正式通知赵渭忠退休。当天下午,赵渭忠带着3000元来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基金会的领导讲:“我是主动来参加希望工程的,一不占你们的编制;二不占你们的位子;三不坐你们的车子;四不住你们的房子;五不领你们的票子,只为救助那些贫穷失学的孩子,这3000元算是我的报名费。”面对这位一片赤子之心的老共产党员,面对这笔当时河北省个人捐款的最高记录,基金会的同志被感动了,他们破格接纳了这位将军身份的“希望工程义务兵”。
为了便于开展希望工程工作,赵渭忠把家从北京安到了石家庄。从此,这位年老共产党员把自己的心与失学儿童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把自己的命运与希望工程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他的关心、努力和资助下,一个个希望小学在革命老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学堂。
(赵渭忠向平山县捐赠四个图书室)
赞皇县大家峪小学的新校舍落成了。当初这个小学只有两间危房,赵渭忠为这个小学捐款5000元,并联系社会捐款为这所学校盖起了4间明亮的新教室。
阜平县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落成了。赵渭忠为这所学校捐款3000元,资助了10名失学儿童,并协调河北省军区帮助募捐15万元。
涉县当年八路军129师的驻地下温村,“八一希望学校”落成了。这所造价45万的小学,由赵渭忠牵线由总政募捐了20万元。
狼牙山岭东“八一希望学校”落成了。这座造价51万的学校,也由赵渭忠四处募捐了20万元。
隆化县的存瑞小学也竣工了。赵渭忠动员全家和亲戚捐款6万元,他还含辛茹苦从全国15个省市募集了近百万元。
江西永丰县“层山八一希望小学”落成了。这所小学实现了老红军、原总政副主任郭林祥上将的心愿。1996年老将军回故乡,看到村里破旧的学校,心情非常沉重。回北京后,他号召全家集资了12万元,把他的老部下赵渭忠叫到北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已经85岁了,帮助老区孩子解决校舍的心愿不能带到土里去,我这12万元微不足道,你想办法帮帮我实现这一心愿吧。”赵渭忠坚定地承担了这一重托。他风里来,雨里去,苦口婆心整整募捐133万,先后5次奔赴江西,从选择校址、设计规划、施工监理到落成验收,呕心历血,竭尽全力。尽管老将军只让他出力,不让他出钱,他还是悄悄地资助了20个失学的孩子。
历尽9年沧桑,赵渭忠自己出资加上四处募捐共盖起了11所希望小学,他发明了“大分散、小集中,分期付款”的方式使全家救助的孩子辐射到河北省9个市18个县区300多名失学儿童。
(赵渭忠在为“希望工程”捐款进行呼吁)
9年来,赵渭忠对国家的希望工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设计、方法、计划,收集了几十万字的失学儿童资料。他从希望工程起步,接着忙“1+1”活动,此后,他又设立了“希望将军助学金”,在全国率先把希望工程引进了大学校园,首批拿出6000元,资助了河北师范大学的12名贫困生。他说:“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是要当老师的,我今天把‘希望’的爱心献给他们,将来他们就会把爱心献给千百万儿童,我们国家的希望事业就能后继有人。”
希望家庭的故事
这是共和国最贫穷的将军,也是一个最贫穷的将军家庭,走进赵渭忠的家门,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将军家的客厅中,70年代的沙发扶手都已掉漆,卧室中的木床和桌子是部队当年配发的简单营具,一台国产彩色电视机还是老战友送的。将军有一辆自行车,退休后骑着它,为“希望工程”奔波了8年多,他过去的公务员看望老首长时,看到自行车太破了,担心老首长骑着会出事,为他买了一辆新的。将军一日三餐,也是粗茶淡饭。
(赵渭忠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
将军1951年参军,当时月薪2668元,但如今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将军的钱都到那里去了呢?我们在将军的部下、同事和那些贫穷老区的孩子们那里找到了答案。
“爷爷,我求求您帮帮我,爸爸精神不正常,妈妈病了,我没有钱上学了,我不想离开学校。”发出哀求呼唤的小朋友叫张丽娜,是3年级的小学生,她的家在滦平县虎什哈镇北白旗村。当面临失学的关键时刻,小丽娜打听到石家庄有个好心的“希望爷爷”,她鼓起勇气给赵爷爷写了信。赵渭忠收到信后,来到小丽娜的家中,看到简陋的黑屋里挂满了小丽娜获得的20多个奖状,她的学习成绩排年级第一。将军感动了,这么好的孩子怎能让她失学呢?他当场表示全力资助小丽娜上学。5年过去了,赵渭忠对她的资助从没有间断,后来小丽娜考上了重点中学,学习成绩仍名列前茅。而赵渭忠资助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达2000多元。
“爷爷,我不想死,我想上学!”滦城县西营村小学4年级王立伟患了淋巴癌,赵渭忠为了救治小立伟,资助了1400元,又号召社会资助5000多元,使小立伟成功地进行了手术,重返课堂。
“爷爷,我家里穷,没有钱上学,您帮帮我吧!”平山县东胜沟村儿童小王莉的父亲患脑中风,妻子智能低下,靠82岁的祖母管家,全家一贫如洗。当赵渭忠把资助的200元学费给王莉时,全家人哭作一团。老奶奶拉着将军的手不放:“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社会主义好啊!”
“爷爷,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恩情!”井陉县胡家滩村失学儿童张朱生的母亲去世,父亲是聋子,86岁的爷爷卧病在床,穷得实在读不起书了,张朱生只好退学。赵渭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资助这个可怜的孩子300元,使他重返学堂,并经常到胡家滩看望孩子,给他带去学习用品和救济款。赵渭忠感慨地说:“像这样贫穷的孩子,哪怕只给他一点点的关爱,就有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易县特教中心收的都是聋哑盲孩子,他们说不出,看不见,只能用泪水和手势,表达对赵爷爷的一片深情。赵渭忠为残疾孩子们捐了3000元一套的“希望书库”,并每年给23个孩子每人100元学费。
一次,赵渭忠在报纸上看到栾城县59岁单身农民老汉乔成海收养了4个残疾弃儿。中秋节前夕,他专程从石家庄赶到栾城县看望了老汉和4个残疾孩子,看到老汉和孩子们生活十分困难,他当场捐助了1200元学费和生活费。
(赵渭忠在为“希望工程”捐款会议上发言)
将军的部下告诉我们,赵副政委1992年2月离休的当月,除留下党费后开始把全部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从此,他的工资月月都捐给希望工程,一直持续多年。当年他们的生活全靠老伴步文京每月902元的退休金,这902元还要承担一个外孙女和一个老战友女儿的生活费。
有人说:“老赵不识人间烟火,为了希望工程都搞得倾家荡产,他退休后,没有买过一件便服,一身过时的服装,那还有当年将军的风采。”
赵渭忠的老上级也劝他:“办希望工程是好事,但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自己搞得太清苦了。”
老赵却说:“我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现在条件好多了,老伴的工资保证粗茶淡饭没问题,那些失学孩子比我苦,更需要钱,多资助他们一些我感到心安理得。”
将军不仅自己和老伴资助希望工程,还带动全家和亲戚资助希望工程,他在家里成立了“希望爱心社”。
两个女儿和女婿参加了希望工程1+1活动,各资助了3名失学儿童。
两名外孙女也用压岁钱资助了3名失学儿童,赵渭忠从小培养她们的一片爱心。
老伴步文京把准备买健身器材的6000元私房钱全部献出,资助了20名失学儿童。
赵渭忠动员在上海经商的侄女赵菊珍资助了150名失学儿童。
在赵渭忠的感召下,抚养他成人的80多岁的老姐姐,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临终前把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7400元钱,全部交给赵渭忠,让他去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去上学。
(赵渭忠为“希望工程“捐款”)
9年来,不算赵渭忠的亲戚,仅他们一家三代8口人,就捐款24万元,资助失学儿童318人,集资援建各类学校11所,捐助建立“帐篷小学”3所,价值3000元的“希望书库”12套。
更令人感动的是赵渭忠的大女儿患尿毒症多年,2004年底突发“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病情开始恶化,后来不幸病逝。生前患病几年来,主要依靠血液透析来延续生命,一年的医药费就得十几万元。但赵渭忠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省吃俭用,为“希望工程”捐款从没有间断。
在赵渭忠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家中哪一位成员,交了希望工程的朋友都可以往家中带,吃住都免费,为朋友提供一切方便”。希望朋友们都称赵将军的家是“爱心中转站”。
为了那些失学的孩子,赵渭忠这位共和国的将军变得一无所有。然而,他却幽默地说:“我是天下最富有的将军”。
不是吗?天下有那位将军能够拥有300多个孩子呢?
将军在金钱上变的贫穷了,但在精神上变的富有了。他用3000元连续资助3年的石家庄市特困女生罗磊,今年以全市第2名的优异成绩被河北省重点中学录取,并荣获了“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使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欣慰。
2000多封孩子们的来信,一声声:“希望爷爷”“希望奶奶”的呼唤,使老俩口晚年享受了天伦之乐。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赵渭忠说:“我和老伴两颗心连着318个孩子的心,我们两张笑脸对着318张笑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吗?!”
(赵渭忠与救助失学的孩子在一起)
希望朋友的故事
“搞希望工程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资助希望工程,赵渭忠踏遍青山、走遍万家,到了哪里,就把希望工程宣传到哪里,“希望朋友”交到哪里。
赵渭忠有一张独特的名片,上面没有他的将军官衔,只印着“希望工程志愿者赵渭忠”,名片的后面有四句话:“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交希望工程的朋友,干希望工程的实事,做希望工程的文章”。这张名片本身就是一张特殊的希望工程广告。
(在公益文明进社区活动中赵渭忠与孩子们在一起)
电台上、广播里,火车上、饭桌上、会议上、聊天中,赵渭忠利用一切手段,抓住一切时机,宣传希望工程,广交“希望朋友”。
“我是一个打工妹,听了您讲的希望故事,我流泪了。我连着6天给您打电话,今天终于打通了,我现在向您报名,用我打工挣来的钱,资助一名失学孩子。”
1996年7月,赵渭忠在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灯火阑珊”节目,讲述希望工程的故事,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姑娘毕正丽。几天后,赵渭忠在北京与小毕见了面,姑娘说:“我是打工的,一次拿出400元有些困难,只好分学年寄,只要孩子能读书,我会继续帮助他的。”说着,拿出100元、10个作业本、一支钢笔等学习用品交给赵渭忠,让他转交失学的孩子。
(赵渭忠宣传“希望工程”的伟大意义)
这是一个叫关国红普通的战士,入伍前就和赵渭忠建立了忘年之交。1998年底,经赵渭忠推荐,关国红参军来到广西南宁军分区边防某团8连当战士,从当兵第一个年开始,他就每月从几十的工资中拿出部分钱,资助一名失学儿童;后来,他当了士官,每月的工资大都用于资助一名大学生和两名小学生,一直持续到现在。几年来,他用于希望工程的钱达4900元。然而,他却是一个“无名英雄”,去年赵渭忠到广西出差顺便到8连看望了小关,当将军向部队领导提起小关数年如一日资助希望工程时,部队领导大吃一惊,连声称赞将军帮他们输送了一个好兵。后来,关国红被评为优秀士兵。
1995年初,赵渭忠结识了与他同样有一片爱心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退休军医陆健。陆老握住将军的手说:“我也要成为你的‘希望朋友’,向你学习,给失学的孩子献点爱心,我的钱不多,就资助100名孩子吧。”说着,老人把3万元积蓄交给了赵渭忠。
“你是共产党的将军,我是每月只有700美元退休金的教师,我们的信仰不同,但都有一颗乐于助人、多做善事同情心,我也要成为你的‘希望朋友’,这100美元请你收下,帮我资助2名失学儿童”。这是赵渭忠在旅途中结识的一位美籍华人宋大姐。
(赵渭忠为公益活动开奖)
“你们刚才的谈话我都听到了,我能不能也成为您的‘希望朋友’?”一次,赵渭忠在火车卧铺车厢里谈论资助希望工程的事,被睡在上铺的邢台一家涂料厂的经理宋秀山听到,深受感动。当时宋秀山用银行贷款办的厂子刚起步,他一咬牙为办王二小家乡的希望学校捐款1万元。
河北省“国大集团”总经理吕毅华也是赵渭忠结交的“希望朋友”。几年来,她个人捐款近万元,资助了21名失学儿童。吕总还邀请将军到“国大集团”结合希望工程给员工们做了“爱国奉献”的报告,引起了轰动效应,员工们3天内自发捐款52700元,救助了140名失学儿童。
(赵渭忠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
赵渭忠是将军,他认识的将军自然就多,老红军萧克上将、总政原副主任郭林祥上将、总政群工部原部长邓先群少将和河北省军区、北京军区的几位将军都被他发展为“希望朋友”。先后有10多位将军“希望朋友”,共资助了100多名失学儿童。
外国朋友、将军朋友、企业家朋友、士兵朋友、打工朋友,……赵渭忠的“希望朋友”,从当初100多人,如今已经发展到上万人,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菲律宾和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捐款达到200多万元,资助的失学儿童从1995年的230名,1996年的500余名,1997的1000余名,发展到后来的1800余名。
赵渭忠交“希望朋友”搞募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人一分钱不出,还对他冷嘲热讽;有人让他当面下不来台;也有人给他吃闭门羹。但赵渭忠说:“为了那些穷孩子,我个人受点委屈算个啥?再说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2012年“希望将军”赵渭忠八十大寿时,他曾说还要再做慈善20年。
( “希望将军”赵渭忠的宣传画)
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赵渭忠先后被总政评为“全军先进离退休干部”;1999年,赵渭忠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0年,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2001年10月,赵渭忠一家被中宣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评为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5年11月20日,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大会首设的中华慈善奖;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而“希望将军”则是老百姓给他的崇高荣誉。
“希望将军”赵渭忠走了,但他用一生善举为共产党人树立的志愿者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的心中。
4月26日上午九时,“希望将军”赵渭忠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为将军送行的队伍络绎不绝
【编者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军区原少将副政委赵渭忠自1992年退休后,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希望工程”,将自己的全部退休收入捐献出来,把家人和朋友也发动起来,个人捐款和筹集到的社会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35所,如此卓著的贡献,使他获得了“希望将军”的美名。2024年4月22日。将军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噩耗传来,作者难掩悲痛之情,含泪写下此文,真情怀念将军二十余年来排除万难、呕心沥血为”希望工程“奋斗不止的感人事迹。 “希望将军”赵渭忠走了,但但他用一生善举为共产党人树立的志愿者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的心中。今天上午九时,“希望将军”赵渭忠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为将军送行的队伍络绎不绝。愿将军一路走好!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