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培养我文学爱好的语文老师

作者: 依勤 点击:320 发表:2024-04-25 09:34:20 闪星:2

  前日,我在回忆母校英语、数学老师的文章时,特别指出,这所学校虽然培养了不少院士,但更以文科见长,作家、艺术家辈出。教师中不仅有韩少华、尹世霖等知名作家,学生中更有刘绍棠、舒乙、从维熙等当代大作家。学校校史展中,当代作家巨幅照片挂了长长的一大溜。

  更为奇葩的是,初二、初三担任我语文课教师的赵庆培先生,虽然当时只是二十出头、刚从北师大毕业的小青年,他学生时代的长诗《吹支小曲唱春天》就编入我小学五年级时小学课本了。那清新欢快的诗句“柳条儿青,柳条儿弯,柳条儿垂在小河边。折枝柳条儿做柳哨,吹支小曲儿唱春天。”言犹在耳。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的人凤毛麟角,能有作品选入学校教材,恐怕至今都是“空前绝后”的吧。可见赵老师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非同一般了。

  初见赵老师时,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为老校,当年不管男女教师,都称之为先生。赵先生个子不高,体态清瘦,梳着整齐的分头,脖长脸小,双目突出,炯炯有神。他说话常露出轻微的河北口音,无语时会吭吭地打着响鼻。他身穿四个兜的布衣,带有当时小知识分子的朴素。虽然年轻,但最高师范学府——北师大的学历,造就了他清高儒雅的气质;政治阅历的不足,又使他时而显露出一种年青人的盛气。

  赵老师授课时总是不停地在教室里踱来踱去,似乎陶醉在课文中。他授课讲究对课文意境、人物性格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刻板简单地对文章进行分段、提炼主题思想、查找生字等。

  听他的课,往往会沉浸在文章所体现的浓郁氛围中。课本中的主人公,如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闰土、祥林嫂、九斤老太、豆腐西施等人物经过他的细致讲解,仿佛栩栩如生地从书本中站了出来;散文作品中体现的崇高精神,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贺敬之的《回延安》、杨朔的散文《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通过解读,让人充满敬意,至今牢牢地存留在我的头脑中。他对议论文,则注重层层剥析,步步深入,讲究其推理的层次、论理的方法,通过文章剖析,突出其鲜明的政治立场。

  对于板书,他从不龙飞凤舞,而是一丝不苟地书写着每一个字,一笔一划写成楷体大字。他用拇指和食指握笔,小指翘起,写完还恋恋不舍般仔细端详一番,修改一下,直到字字规范挺拔好看后,才满意地放下粉笔。看他的板书如同欣赏书法艺术。看他认真写字的样子,不禁肃然起敬,同学们写作业再不敢敷衍潦草,更注意字体的端正了。

  对同学作文中写错的字,他不是一一圈出就完事了,而是在文本留白处极工整地、一笔一划地标出正确的字形。一次作文中我把“攥”字写错了,赵老师就写了一个大大的“攥”字,字体力透纸背,极有视觉冲击力,至今烙印在我头脑里。

  上中学时,字和词不再是语文课关注的重点,但赵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订正字词的机会。作文中一些用得好的词,赵老师会用红笔连续的圈勾出,以示赞赏。对用得不妥的词也一一指正,如我在作文中用了“父亲的同志”这个词,赵老师马上订正为“同事”,更正了习语的错误。一位同学在作文中用了“视野”这个词,当时这个词使用得少(是日本汉字),赵老师立刻写了“这个词你不会用”,制止了乱用新词的不良倾向。

  赵老师给同学最大的教益是他广开文路,提倡作文体裁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当时写作学习的重点虽然是记叙文和论说文。赵老师却对同学各种文体的“实验”均满腔热情的以高分予以支持。一个同学的作文写了家里养花的事,被他当作散文范文贴在学校布告栏里向全校展示。我曾尝试把作文写成四句一组的自由诗,老师也不责怪批评,还认认真真地进行批改。对其中某一段,还批了“这段不错”的批语,其实这一段是我唯一照抄的现成诗句,可见赵老师的慧眼。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式的作文《北京的夜景》。这篇文章从天安门写起,东一笔,西一笔,没想到也得到老师的高度赞赏,说它具有结构对称的美,超出预料给了我95分。在赵老师这种提倡广开文路的激励下,同学们的作文五花八门,有时还使用文言语句写作,老师也未批评。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的胆子越来越大,我还偷偷尝试写了一篇关于学校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短篇报道,寄给《北京晚报》,结果还发表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投稿写作,没有赵老师潜移默化的倡导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语文课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要观察生活,掌握细致描写事物的技巧,赵老师会出一些题目让我们练笔。记得有一次赵老师出题《我家的样子》,要求具体描述一下自己家里房间格局、家具设置。我在初稿中写了家里的墙上挂着一个嵌有父亲奖状的镜框,后来修改时嫌其冗长,就去掉了这个细节。不想赵老师在讲评课上以这件事为例,特别指出,环境描写看似写物,它的目的不仅是说清楚表面环境,而是透过环境写人。虽然环境的主人没有出现,通过屋内的物品可以知道主人的情况。挂在墙上的奖状说明什么?说明主人的工作成绩,以及他的思想追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类关系到主人思想状况的“摆设”怎能去掉?如醍醐灌顶,我一下子明白了“睹物思人”的道理,明白了无论小说、散文、电影、诗歌、戏剧,其环境描写后面透露的是和精神性格息息相关的人物信息。

  不仅对写作,甚至朗读课文也要学会通过语言,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记得有一次朗读课文,有的同学如念流水帐般把课文念了一遍,老师很不满意,连叫几个同学重念,最后把我叫起来念。由于经常参加《诗刊》编辑部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母亲同事的爱人是大诗人丁力),我亲眼见到过著名演员如北京人艺朱琳等的朗诵表演,于是就学着他们的语气,把握着节奏,抑扬顿挫地把课文朗读下来,他露出赞叹的笑容。

  在讲解课文时,他始终充满了激情。如读鲁迅的《驳友邦惊诧论》时,他不仅声调提高,而且语气铿锵有力,如演话剧般用咄咄逼人的语言节奏朗读着课文,仿佛他就是鲁迅,面对的就是卖国求荣的敌人:“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他的话语声调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紧,情绪激愤。当时课堂极其安静,大家都沉浸在他那义正词严的声讨气氛中了。而在读一些散文诗歌时,语气就柔和的多,让同学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他读贺敬之《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他带着柔情,含着深意,带有乡音的声调,开始高,中间低下去,最后又有力地高起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欣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历经40年了,这些语句话仍在我耳畔回响。

  由于我所在的中学是北京名校,经常有外校老师来听课,教室桌椅之间的空道常常坐满了自带小马扎的人,影响了教学。同学不敢回答问题,出现冷场,有的老师很生气,个别老师在黑板上留几道题后,扬长而去。赵老师不然,他除了更认真地备课授课外,还专门找一些同学谈话,启发同学上课主动大胆回答问题。有些课讲得不满意,事后他还找机会补讲,体现了积极负责的态度。

  赵老师要求我们课下多读文学作品。经常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我们去买、去读。当时出版了一部《散文特写选》收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其中有我校作家老师韩少华的作品,其文笔极其优美,他极力推崇大家读这部书,很多同学都买来阅读,受益匪浅。他提倡多读文学期刊,认为最新的文学作品应该最先知道。为了读到这些期刊,我无论冬夏,坚持每星期天上午到王府井期刊书店去,站在书架前蹭看新出版的《收获》和各省的文学期刊。店里学生满满的,书店人员也不管。坚持不懈的阅读经历,把我的文学爱好培养起来,原来感兴趣的吹笛子、拉二胡、美术画画都一一舍弃了。文学成了我的唯一所好,伴随我走过了大半生,至今仍未舍去。

  那时,经常下乡劳动,师生都住在农村,虽为科任教师,赵老师也不能幸免。劳动时,他和我们班在一起,有些农活还是他教会的。上初二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劳动时,赵老师介入了一些同学间的口角,阐述自己对争论的理解,从没有把自己当作老师,去训斥同学。但有时他发脾气,莫名其妙的指责某个同学,声色俱厉,如“某某,你不要太狂了。”想起来,那时他毕竟还是个年轻人,政治经历不足,外向气盛。有这样的脾气,他不知文革他受到冲击没有。

  初中毕业后,我上了另一所重点学校。离开了赵老师。听说赵老师文革后曾到中国社科院现代文学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但最终因分房等问题,又回到中学,只是到了另一所中学——北京景山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现在仍有不少过去的学生拿着作品登门求教,有人拿的还是长篇小说,他不厌其烦,仍为文学事业奔忙着。

  赵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终生爱好,他的文学素养、执着精神让我沿着文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矢志不渝。

  赵老师年过八十,对过去的学生记忆犹新,对我们邀请出席的同学聚会欣然前往。不幸的是,疫情期间,未能挺过来,于前年底去世。由于疫情期间,也没有举行告别仪式,给我留下终生的遗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而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爱好文学的人生旅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所纪实的赵庆培老师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方面就把所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初中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热爱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赵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能够做到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肩负起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热爱的责任。他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终生爱好方面,赵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文学,成为学生文学道路上的榜样和引路人。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像他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热爱,才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终生矢志不渝。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