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激情授课的数学老师

作者: 依勤 点击:337 发表:2024-04-22 09:20:44 闪星:2

  步入晚年,经常回忆人生中最难忘的事和人。

  我初中上的学校,是中国近代最老的中学之一——北京二中。这是一所成立于1724年的清朝的皇家子弟学校,前不久(3月30号)刚刚庆祝它诞生300周年。这所中学与京城其他重点中学不同的,它是以文科为特色,不仅教师中有韩少华等著名作家,学生中也出现了刘绍棠、舒乙、从维熙等一批当代知名作家,还产生金志扬等国家足球、篮球队教练。

  在这样的中学就读,自然培养了我对文科的终生兴趣。

  除了那些文史“大师”级老师的教诲之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数学老师张振武先生。

  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中学里最枯燥的课。它用一大堆的英文及罗马字母进行抽象推理,还创造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专用符号。课程就在这些符号中遨游。上一、二年级时,由于让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担纲的这门课,面对当年男校一水儿的男学生的炯炯目光,过于羞涩的心理,使其低声细气、语言平淡,面容呆板、目光呆滞,毫无生气。上课气氛过于严肃,把本来就抽象的数学讲得艰涩乏味,听起课来很难受。

  到了初三,中考成绩将影响学校的排名,关乎学校的声誉。于是各科都由经验丰富中老年教师“把关”。这些资深的教师都有各自拿手的绝招,其中教学最称奇的就是代数老师张振武先生。

  张老师绝对是教师中的“另类”。他高大魁梧,身穿褪色布制服,没有一般老师的书生文气。气质如同当今优秀小品演员魏积安,颇具山东大汉气概。他走路带风,迈进门时,用一双大眼亲切地巡视大家,他大步走向讲台,点头招呼同学坐下时,把一股生气带进了教室。

  他声如洪钟,铿锵有力,听老师的课,绝对不会发睏打盹。

  面对乏味的公式推理,张老师以丰富生动的表情,有力挥动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语言,以及不停走动的身姿,把数学课讲得生机勃勃、引人入胜。他讲课时,面部时而期待地微笑,时而仰面朝天,自我陶醉;时而伸头做探求状,时而又抬头做顿悟状,形体语言十分丰富。仿佛他不是在讲题,而是在做表演,做造型。

  他讲课不用教鞭,喜欢双手合捧着课本,诠释书的内容。随着语言和表情的变化,时而将胳膊有力挥起,时而把课本徐徐放下。讲到兴奋处,还会用力朝下一劈。在他看来,X、Y、Z等符号就是象棋中的车马炮,倒来倒去,变化着位置。

  他需要同学配合,提出一些问题时,不以冷酷面孔出现,也不用严峻的目光逼视同学,而是探出头,以商讨的口气,期待的目光,侧耳做倾听状,微笑着静静地等待同学的回答。同学答题时他仿佛在共同思索,时而用疑问的口气重复同学的话,启发同学改变思路,时而用肯定的语气重复同学的话,期待同学继续说下去。他不仅在听,而且在想,仿佛与同学在一起交流,共同寻求答案。如果同学回答对了,他兴奋不已,有时如洪钟震耳般大喊一声“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有一次竟把回答问题的我吓了一大跳,从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对他来讲,教学不是什么传经布道,也不是你听我说。只是师生平等地商量如何共同攻克一个个未知的堡垒和阵地。一道道演算的过程,就是摧毁一个个敌堡,冲破一个个障碍,消灭一个个对手,最后战而胜之的战斗历程。同学们随着他的指挥,时而观察敌情;时而投弹;时而跃起冲锋;在共同作战中,师生们充分享受着数学课的乐趣。

  这种带着激情,化腐朽为神奇,出神入化般的“战斗”式讲课方式,让人时有山穷水尽的困惑、时而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达到高潮时,他发出的吼声,如同球赛中取胜的运动员。这吼声有一次竟震掉了黑板。

  文革中,听说张老师的确是军人出身,曾担任过炮兵团长,是不是解放军不得而已。他的军人气质,在课堂上尽显无遗。

  经过张老师半年的引人入胜的引导,我这个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不佳的人居然来了个乾坤大逆转,喜欢上了数学,数学成绩也摧枯拉朽般迅速提升。解数学题成了让我痴迷的爱好活动,其兴趣程度不亚于今天孩子们玩电脑游戏。后来当我读到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时,会心地理解数学家陈景润沉溺遨游在1加1的哥德巴赫猜想天地的原因。数学的本质是科学,是探求未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可惜的是,张老师只教了我一个学期。60年后,张老师早已作古,现在的二中,谁都不知道张老师的名字和风采。他讲授初中数学课的神态,在我梦中永不消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张振武先生是一名普通教师,但他用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被他着色添彩,描绘成美丽的风景。张振武先生上课时十分富有激情,不仅授课条理清晰,简明易懂,还能够与学生进行较多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习惯还是思维逻辑上取得进步。感念师恩,感悟教育的真谛。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