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金门9·1海战

作者: 蒋炳仁 点击:684 发表:2024-03-21 10:19:19 闪星:7

  2024年是人民海军鱼雷艇首次击沉敌舰70周年,是中日甲午战争鱼雷艇首次参战130周年,是中法马尾海战爆发140周年。在此,谨向人民海军鱼雷艇参战部队的英雄们致敬!向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鱼雷艇参战部队的英雄们致敬!

  鱼雷艇自身所具有的冒险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英雄壮举、惊心动魄等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相联系。从马尾海战杆雷艇队到甲午海战鱼雷营,从抗日战争电雷学校到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在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一往无前地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通过这些战例,不仅了解中国鱼雷艇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中国鱼雷艇部队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他们英勇顽强、不畏强敌、誓死报国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所敬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之魂、海军之魂、海鹰之魂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封300多字的遗书,魏淑霞看了很久很久,每一个字像一颗颗燃烧的火苗,都那么热乎乎,她的心都快被融化了,她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在张逸民的怀里放声大哭。张逸民安慰着妻子,他回想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海战。

  金门8.24海战中台湾“中海”和“台生”号的悲惨下场,打乱了“台湾当局”对金门的运输补给计划,使两地之间的海上运输陷入瘫痪,这让台湾海军的行动变得更加谨慎起来,想出了一系列反封锁措施,停止派遣船体大、动作慢、易受到攻击的“中”字号坦克登陆舰担任运输任务,改派吨位较小、相对灵活的“美”字号中型登陆舰对金门守军进行补给,并加强了护航兵力,配备较强火力舰艇。这无疑加大了鱼雷艇部队攻击的难度。

  金门9.1海战,也称料逻湾海战,发生在1958年,正值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时期,也是政治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海战本身既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一切服从政治,是各项工作不容置疑的原则,也是当时一句时髦的口号。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影响正在进行的金门海战。

  1958年9月1日,台风移动到厦门海域,海上风力7至8级,18点以后增强至9级。面对海上狂风巨浪,台湾海军运输编队推测在这样的恶劣气象条件下,鱼雷快艇不可能有行动,于是冒着风浪向金门岛运输物资。

  (张逸民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讲述金门海战)

  16点30分,台湾“美坚”号登陆舰在“维源”号护航炮舰,以及“沱江”号、“柳江”号猎潜艇的护卫下,由澎湖马公港驶往金门。“美坚”号上除了补给金门的军事物资外,还有休假期满返回金门的美军顾问和驻军士兵,以及由记者37人组成的金门战地采访团。在他们看来,大风大浪虽然艰苦,但是确保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是1958年不是1954年。

  1954年鱼雷艇部队的训练和作战完全遵行苏联快艇条例。当年快艇31大队在高岛设伏,海面有4级风浪,上级领导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坚决不同意出海作战,屡失作战良机。

  而在今天,面对海上的波涛汹涌,上级仍要求快艇全速出击,至少击沉“美坚”号登陆舰,力争击沉两艘敌舰。当时思考问题的角度已经政治化,只要能达到封锁金门,严惩台湾和美帝的政治目标,其他客观因素忽略不计。

  这支台湾运输编队一出马公港,就在我雷达全程监控中。上级要求“海军快艇今晚打‘美’字号登陆舰,不要误击美国军舰”。岸上指挥所命令:“今天海上涌浪较大,不适于鱼雷艇攻击。但是为了坚决执行中央军委赋予海军的任务,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力求击沉‘美’字号登陆舰,不让这支编队进入料逻湾。”

  岸上指挥所由彭德清少将和高立忠海军大校、舰队前指作战处长薄光柱海军中校、快艇6支队副支队长兼1大队大队长刘建廷海军少校等实施海战指挥。岸上雷达引导快艇实施攻击,鱼雷快艇为主要攻击力量,护卫艇作为保障兵力。

  快艇1大队6艘鱼雷艇中4艘K型2艘B型,舷号是103艇、105艇、174艇、177艇、178艇、180艇,快艇编队指挥员为快艇1大队参谋长张逸民。

  护卫艇31大队7艘护卫艇编队,第1组由3艘75吨高速炮艇556艇、557艇、558艇;第2组由4艘旧式53甲型护卫艇组成。编队由护卫艇31大队大队长魏垣武指挥。

  (鱼雷快艇装载鱼雷)

  鱼雷艇顶着滔滔白浪从厦门港西航道刚过鼓浪屿南端,敌占岛大担、二担的守军炮兵阵地开始对我编队进行拦阻射击,炮弹纷纷落在快艇周围。 

  鱼雷艇突击群到达锚地,编队指挥员张逸民通过水鼓上的直通岸指电话领受战斗任务,并将海上风浪太大一事报告。刘副支队长说:“没办法啊,这是命令,坚决执行吧。”张逸民当即表态:“我是军人,此刻,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得拼了。请领导放心,我会全力以赴,绝不装孬种。今天我这一百多斤就准备放倒了!”这时周围落下大量炮弹,快艇冒着生命危险,离开水鼓后,以36节的速度直奔出击点。

  当天快艇编队的通播呼号是“上海”,指挥艇180艇为“上海1号”。张逸民当即下令:“上海各号注意:现在出击!上海各号跟我上!”顿时,6艘鱼雷艇同时拉响战斗警报,长鸣的警报声在夜空中回荡,散发出紧张的气氛。

  这种“破坏性航行”在风浪中跑了10分钟左右,指挥员张逸民用超短波请示能否降低航速,得到回答是:“执行命令!”

  快艇咬牙又往前跑了40分钟左右,再也坚持不了了。张逸民再次请示:“用这个速度再跑下去,恐怕要出事故了。”得到回答仍然是四个字:“执行命令!”

  从出发后的1个小时的时间里,都是以36节的速度在大风浪中航行。鱼雷艇上的官兵形容:鱼雷艇舱面人员紧紧抱住桅杆、扶手,尽管这样,隔着出海服和呢子服的地方,还是被磨破了皮,屁股底下被颠得疼痛难忍。快艇就像受到惊吓的马车一样,不受约束地狂奔。

  36节航速,就是每秒飞驰18米。张逸民对刘政委说:“这么高的航速不行啊,非颠出大事不可,艇都颠坏了,鱼雷再颠出管,这仗怎么打?”刘政委说:“你再向上报吧,请求减速。”快艇立即上报指挥所,但是就像石沉大海。

  (金门岛附近海域图)

  22时40分,眼看就要到了指定地点,忽然又接到命令:“停止前进!返回原地待命。”编队指挥员请示:“反正这一仗要打,是否可以不返航待命。”回答:“不行,立刻返回镇海角!”

  快艇在返回途中,没有按照36节速度,只用了24节的速度。即使这样,快艇还是颠簸得厉害。到了镇海角,刚要喘口气,命令又到了:“马上出击!航速36节,航向75度。”说明敌舰更加靠近了料逻湾,如果不及时赶到发起攻击,敌舰就要进港了。

  快艇再次顶着狂风大浪出击。快艇忽而举到几丈高的浪尖,忽而埋入浪谷潜水航行,官兵们形容有一种如坠深渊的感觉。此时,指挥员意识到快艇非出事不可,立刻下令:“上海各号注意,检查鱼雷制动系统,保证不发生意外。”张逸民对身旁的大队刘政委说:“完了,今天要砸锅了!”

  突然又接到命令,航向改为120度攻击敌舰。这样频繁改换航向,让快艇编队叫苦不迭,指挥员张逸民判断可能是岸上雷达把目标跟踪错了,影响了岸上指挥员的决策,要不然不会这么反复折腾。他到底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一线指挥员,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后得知,第一次返航是因为敌舰连续改变航向迷惑我军,指挥所判断不清敌舰意图,所以让快艇编队返回镇海角待命。而第二次出击后让快艇反复变换航向,是因为风浪太大,岸上雷达对目标判断不清,左右为难。最后,岸上指挥所还是错误地引导鱼雷艇避开了出列的“美坚”号,攻击了敌编队后部的“维源”号。我军计划打击的主要目标“美坚”号逃脱了死神。这一误判,让指挥所无不扼腕叹息,而判断失误的雷达兵则痛哭不已。

  22时48分,岸上雷达发现一艘军舰驶向料逻湾,认为是“美坚”号进港卸货,遂命令鱼雷编队向其发起攻击。

  编队快艇接到命令后,提速40节攻击,但关键时刻180号指挥艇雷达受到剧烈颠簸出现故障,即用短波呼叫2号艇用雷达代替观察。这时,又出现了指挥员手中的报话机故障,指挥艇变成了又“聋”又“瞎”,与友艇的联系只能靠又慢又不保险的灯光信号感知战场动态。在这个过程中,三中队两次报告发现大型目标,实为“美坚”号,可是指挥艇都没有收到,海上编队仍然执行岸上指挥所引导,避开了真正的“美坚”号,错失将其击沉的机会。张逸民在后来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当时海上的情况实在是太困难了,世界上没有一家海军这样打仗的!”

  (美字号登陆舰货舱)

  在距敌舰30链时,指挥员下达命令:“上海各号注意,准备战斗!”这时,一个更为致命的意外发生了,3艘快艇报告,因涌浪颠簸,各有三枚鱼雷自动脱艇坠海,还有1枚鱼雷滑出半截自动点火报废。编队指挥员听到这样的报告,脑子顿时懵了。6艘快艇12枚鱼雷,还没有打仗就丢掉4枚,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这恐怕在世界鱼雷艇海战史上都没听说过。

  编队指挥员再次向岸上指挥员报告:“编队速度太快,已经丢掉3枚、报废1枚鱼雷。”回答还是那句话:“请坚决执行命令!”这样,编队指挥员也就不再请示了,带着剩下的鱼雷奔向敌舰。

  距敌舰500米左右,借助炮火闪光,快艇才看清楚打击的目标是敌编队火力最强、性能最好的“维源”炮舰,不是“美坚”号登陆舰,岸上指挥所引导快艇攻击是错误的目标。但现在已经来不及改变目标了,是“维源”炮舰也要拼死攻击。“维源”号集中火力对眼前的鱼雷快艇实施猛烈的射击、密集的曳光弹刺穿夜空,在快艇两舷编织起一道道火力网,180号快艇当即命中,舵机失灵,其他快艇也相继中弹。

  由于敌舰炮火阻截,加之海面浪涌太大,快艇编队队形走散,难以保持战斗队形,只能各自独立发起攻击。

  23时48分,三分钟内快艇相继发起攻击。指挥艇180艇接敌约1.5链处,在剧烈的颠簸中发射2雷,敌舰规避,没有命中;178号艇左管鱼雷因涌浪颠簸自动滑出,距敌1链左右发射右管鱼雷,敌舰规避未命中;105号艇右管鱼雷因风浪大颠入海中,距敌2.5链发射左管鱼雷,敌舰没有规避,也没有命中;103号艇、177号艇各有一枚鱼滑入水中,相继发射各一枚鱼雷,无一命中;174号艇攻击敌“沱江”号,发射一枚鱼雷未中,另一枚鱼雷掉入海中。快艇编队发射鱼雷后,转向撤出战斗。

  简单地说,6艘快艇12枚鱼雷,因涌浪颠簸划入水中5枚,发射7枚鱼雷,无一命中。风浪大,艇体失衡,难以准确测定敌舰向角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岸上指挥所误将650吨的“维源”号当成了900吨的“美坚”号,使鱼雷定深为3米,鱼雷从吃水浅的“维源”号船底穿堂而过。

  (电影故事片《海鹰》剧照)

  23时53分,180艇因左主机中弹加不上速,撤退时落在编队后方,174艇发射鱼雷后撤出战斗,从180艇左舷高速驶来。就在这一瞬间,只听轰隆一声巨响,180艇差一点翻过去,仔细一看,竟然是174艇艇首撞向180艇左舷,被撞出一个很大很深的口子,174艇船头扎进了180艇机舱,174艇见状赶紧倒车,从180艇里拔出来。

  刹那间,就像炼钢炉里冒出来的铁水,钢花四溅,铁壳船的撕扯发出了嘎嘎的刺耳声。180艇龙骨断裂,随后大量的海水瞬间涌入,加上多处中弹,董福才艇长从桅杆上把军旗降下,并揣入怀中,驶出十几米后沉没。而174艇的前甲板处也刮开了一个3米长的大口子,灯光外露,引来了敌舰密集的炮火,多个舱室进水,几分钟后沉没。

  23时55分,护卫艇编队见到右前方海空曳光弹交织,鱼雷快艇攻击后撤退时,遭“沱江”、“柳江”两舰猛烈射击,便率队劈开大浪冲了上去,分割敌编队,集中攻击“沱江”舰。顿时3艘护卫艇6门双联37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和12.7毫米机枪射出十几条火龙,炮火织成的大网把“沱江”舰笼罩在一片炮光火海中。

  9月2日0时刚过,“沱江”舰虽极力左转意欲向外逃去,但3艘护卫艇紧盯不放。濒临绝境的“沱江”舰,危急时刻改逃逸为冲撞,此时它朝着我方556护卫艇猛烈冲击。

  护卫艇556号副艇长华克毅描述:“距敌约不到百米时,‘沱江’舰垂死挣扎作最后一拼,突然反方向右转,把舰体当作唯一武器,朝我556护卫艇拦腰冲撞而来。战情突变,我眼见‘沱江’舰黑乎乎似小山向我们压来,若被吨位大我6倍的‘沱江’舰阴谋得逞,我艇将船毁人亡。面临重大险情,我果断地将艇拉到高速,轮机舱的同志反应极快,艇首顷刻昂首疾驶,分秒之间,几乎擦舷从敌舰舰首绕了过去,把敌舰撂在了艇后,真悬啊!”

  (台湾“沱江”号军舰)

  随着被碰撞的180艇逐渐下沉,两艇人员全部落水,张逸民感觉浑身很冷,一点力气也没有,开始意识到快艇真的没有了,心中悲痛不已。他思考着如何应对眼前的绝境,180艇沉没的周围一定有其他战友,他高喊着:“我是张逸民,有人吗?”连续喊了几声后听见有人回答“参谋长,我是汪继元!”“小汪,你周围还有人吗?”“参谋长,还有好几个人呢!”张逸民说:“让他们围拢过来,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抱团在一起!”不久,180艇落水的人员李尊伦、汪继元、卢更生、董福才、钱振林等聚集在张逸民周围。 

  在茫茫大海上,张逸民鼓励大家:“战友们,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一起,上级一定会派人营救,我们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瞬间,大家落水后的恐慌都消失了。尽管风浪很大,大家互相鼓励着、坚持着,向着茫茫的夜空,向着祖国的大陆奋力游去。 

  一位战士看见张逸民没有穿救生衣,马上脱下自己的救生衣递给他:“参谋长,我会游泳,给你穿上吧。”其他战士也纷纷脱下自己的救生衣,“参谋长,穿我的,我牺牲了没关系,部队还需要你,快艇需要你!”刹那间,张逸民的泪水夺眶而出。

  对于落水的人来说,一件救生衣就是一条生命啊!一件救生衣盛满了战友们最美好的情感,它比泰山还要重!他谢绝了战友们递过来的救生衣。

  处在敌占区海域,时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突然,敌人的炮舰由南向北朝他们驶来了。张逸民高喊:“同志们!解开救生衣,宁死不当俘虏!”

  面对绝境,大家自觉自愿地解开身上的救生衣,准备沉入海底,为国捐躯,以死尽忠。

  黑夜茫茫,敌人的探照灯在海面上潦草地扫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情况,炮舰在他们不远处驶过,死神与他们擦肩。

  华克毅回忆:“这时指挥所发来急电,命令3艘护卫艇搜救鱼雷快艇落水人员。我们毫不迟疑立即放弃了对‘沱江’舰的追击,这才让敌舰延长些寿命,我们却赢得了宝贵搜救时间。”

  天刚蒙蒙亮,落水人员有人听见炮艇主机的响声,声音由小到大,“这是咱们的炮艇!上级派人救咱们来了!”

  在海上漂泊了几个小时的勇士,每个人的生理机能都达到了极限,有人出现虚脱,有的处于半昏迷状态。当听到我方的炮艇声音后,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岸上指挥所得知两艘快艇沉没后,立即命令7艘护卫艇在8架飞机的掩护下,以最快的速度在海上进行搜救,沿海人民政府也动员了400艘渔船出海协助,终于在8个小时之内将25名官兵全部救回。正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没有打沉敌舰,人民海军的海上搜救水平却有很大提高。

  清晨,军港码头早已站满了迎接的战友,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少将亲自到码头迎接。他们双眼紧盯着海面,战友们的心早已经穿过了如纱的晨曦。

  有人看见了炮艇上的桅杆,高喊着:“回来了!战友们回来了!”张逸民第一个走上码头与彭德清副司令紧紧地拥抱,他泣不成声地说:“首长,我没有完成任务。”“同志们一个不少地平安回到祖国大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英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啊!”

  (牛轭港快艇基地)

  护卫艇在海上打捞得很仔细,除了落水的人员全部救上来,还捞上来一件衣服。这时,一名战士把一件呢子上衣递给张逸民,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份遗书。落水以后,张逸民将衣服扔进了海里,没想到衣服被救助人员捞起来了,那份遗嘱也保存下来。

  海战结束后,历经磨难,死里逃生的张逸民率队返回了牛轭港快艇基地,与妻子儿女再度重逢,那真是百感交集。本来他不想让妻子担惊受怕,想隐瞒快艇遇难艇员落水的事情,把伤痛留给自己。可是彭德清副司令对张逸民说:“一定要把这封遗书送给你的爱人,让她知道一个军人对祖国的高尚情怀。”

  “爱妻:我们很快就要开始战斗了,如果我有意外,你会见到这份遗书。我牺牲了以后,你一定会很悲痛,对于我来说,就算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归宿。‘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男人精忠报国也就没有辜负爹娘的养育和教诲,对得起列祖列宗了……此生我负你太多,如有来世再报答吧!如能让儿女继承遗志,我则幸甚。这就是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永远跟党走! 张逸民,1958年8月23日于厦门前线。”

  这封300多字的遗书,魏淑霞看了很久很久,哽咽地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逸民啊,不管你将来是死是活,也不管你将来是荣华富贵还是一贫如洗,我都是你张家的人,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你就放心地去打仗吧!今后不要再写这样的遗书了。”张逸民安慰着妻子,一股暖流涌遍他的全身。

  正当鱼雷艇与“维源”号、“柳江”号周旋之际,护卫艇31大队的3艘护卫艇遇到了敌“沱江”号,将其重创,舰首下沉,多处舱室进水。虽然被拖回了澎湖,因无修复可能,三个月后退役解体。

  台湾海军和媒体,把这次海战称为“九二大捷”,疯狂庆祝完胜中共海军,并将这次海战写入了台湾《海军之歌》,“沱江”舰及官兵获得嘉奖、升官等殊荣。一年后的1959年9月2日,在台湾左营海军基地,台军参谋总长彭孟缉上将主持为“沱江”舰颁发团体最高荣誉“虎旗”。

  (台湾军方为“沱江”舰颁发“虎旗”)

  此战后,“台湾当局”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人民海军快艇都敢出海作战,他们再也不敢用大型军用船只运输物资了,只能采取让运输船只停在外海,由小船换乘运输,增大了台湾给予金门岛补给的困难。

  金门9.1海战尽管受到政治情绪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但是在人民海军参战官兵的顽强拼搏下,取得了海战成果的最大化。

  从战略上讲,虽然“美坚”号没有被击沉,但该舰没有卸载任何物资就吓得逃之夭夭,也算是完成了封锁金门的任务。从战术上讲,并非是一次失败的海战。台湾海军损失猎潜艇1艘,死亡11人,负伤25人。人民海军快艇损失鱼雷艇2艘,11负伤,无人员死亡,“只要人没事就好”,正如东海舰队副司令彭德清所言:“同志们一个不少地回到祖国大陆,就是英雄!”

  1959年为给国庆十周年献礼,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故事片《海鹰》。影片以两次金门海战为主线,吸收了1955年鱼雷快艇张逸民艇长单艇独雷击沉敌舰的壮举,经过艺术加工,改编成为反映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在历次海战中的英勇事迹。从此,《海鹰》的故事家喻户晓,《海鹰》里的英雄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穿上戎装报效祖国。“海鹰”成为那个时代的崇尚坐标,成为鱼雷快艇的代名词,也成为人民海军精神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张逸民《沧海作证——张逸民回忆录(上)》。

  2、崔京生《新中国海战档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3、刘致《世界鱼雷艇战史(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4、感谢张逸民之女张帆、之子张玉林接受作者采访并提供素材。

  5、图片来自百度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金门9.1海战是一次超常规的海战,也是解放军海军历次海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海战。同时也是教训最深刻、经验最丰富的一次海战。文章中展现出来的我人民海军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及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今天仍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爱国主义教材。作者以多年来的积累与探索,客观的态度,另辟蹊径的笔锋,见证了海战故事,透过海战的烽烟,人们可以从另一个窗口看到共和国、中国海军的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阅读史料性、阅读性极强的爱国主义军事作品,从而扪心自问,得到启发。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