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夕阳下的芦荻花

作者: 赵富山 点击:313 发表:2024-03-21 09:25:30 闪星:5

摘要:夕阳下的芦荻花——怀念我国工业经济领导人赵荫华。他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他们永远是无私奉献的一代群英。 他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和病痛,一是对疾病及时治疗,争取有所好转;二是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自觉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争取延年益寿,彼时已经90多岁时的赵老,仍然精神矍铄,愉快地生活学习着。 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每天都生活在一种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任的状态。与此同时,他还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向人们讲述传统、道德与新知。而他自己却总是活跃在一群普通老百姓的中间,怎么看都不像共和国的高官。但他矢志不改,犹如一缕灿烂的晚霞,在映照着他能照到的所有地方。

  我的好友,浙江作家朱吉荣老弟从金华寄来了他的力作《赵荫华的人生历程》,真是让人喜出望外。这本48万字的纪实文学,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记录了共和国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从普通农家子弟投身革命洪流,九死一生成长为我国工业战线一位卓越领导人的感人历程。

  此书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其间好友朱吉荣在腰椎间盘突出,伤痛难忍的情况下坚持写作,秉笔直书,不能坐着写,就躺着写,趴着写,终于完成了这部力作。

  当我品读这部大书,让人感动的不只是赵老那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老干部赤子情怀,还有朱吉荣的勤奋写作,他抱着抢救心态为老干部呕心沥血写传记的忘我精神。

  那年夏天酷暑,我应朱吉荣邀请到金华参加一次文友活动,期间得知他在搜集资料,整理赵荫华的书稿。那些天他白天忙会务、忙接待,每天焦头烂额地操办这次一百多人的活动,晚上才会铺开稿纸,掌灯写作。

  吉荣不熟悉电脑,每天挤时间摇笔杆“爬格子”,其写作强度可想而知。四五十万字,仅书籍草稿一页页摞起来几乎与身等高。连续几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其时也许正是吉荣文思喷涌,辛勤写作之时,其忘情忘我之状,今天当我捧读此书时,仍不由得唏嘘感佩不已。

  吉荣这些年倾尽全力写纪实文学了。对于写袁宝华、高占祥、赵荫华这些老干部或领导人的传记,无异是对他们人生辉煌的一次鉴赏,是对他们博大革命情怀的一次褒扬。这一点朱吉荣把握的很好。

  《赵荫华的人生历程》着力写了赵老人生的许多精彩片段,投身革命、奔赴延安、浴血抗战、转战南北,解放后主抓工业、推动改革、献身企业职工政工研究、离而不休、余热焕发,全景展现了一个革命者七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和峥嵘岁月,一个矢志不渝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的高风亮节,使人读来胸中波澜起伏,荡气回肠。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赵荫华传记的。徜徉于朱吉荣那朴实而又满溢热情的文字中,我的整个心灵都被震慑了。我震惊于一个近百年革命老人的传奇革命经历;震惊于他的晚年何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继续奉献自己的余生?这是世所罕见的,而且也是决绝于前人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赵老应该是个典范。在朱吉荣的笔下,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赵荫华的革命传奇一生。他百年前出生在河南省长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岁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在延安陕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等职。

  于1938年3月17日受党派遣来到平陆,在中共三区区分委工作。1939年1月任一区区分委书记。

  同年7月,赵荫华参加平陆中心县委在黄龙寨召开的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六六”反扫荡的经验介绍。会后又主持召开区分委会贯彻中心县委会议精神,分头到党员家传达“天要下雨,准备雨伞”的暗语,提醒大家做好应变准备,相互鼓舞斗志,增强信心。

  抗战中领导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建国后,先后担任湖南湘潭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党委书记、厂长,从事企业管理和经济建设。

  1961年7月调入国家经委,先后任企业管理局,计委生产组,学大庆办公室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管理,企业整顿,抓革命促生产和工业学大庆等工作。

  1980年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经委改工办主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计委咨询组成员等职。1983年1月赵荫华协助吕东、袁宝华主任组建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为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服务,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服务的社团组织,赵老殚精竭虑在这个岗位上操劳多年。

  1995年离休后,赵老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参加社团咨询活动,发挥特长,为老百姓谋福祉,让自己的离休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霞光灿烂。

  他认为离休后的生活是人的第二个青春的开始,坚持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的精神,做到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衰;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豁达的心态、宽容的品格,并力求做到不为名,不为利,不傲慢,不孤僻,不贪污,不腐败;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形势,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作为一个老党员,既要经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又要使自己的离休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他利用充分的时间条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整理资料,根据形势发展,依据一生战斗历程,先后出版了《心田耕耘录》《创业集思录》《企苑开拓录》《夕阳遐思录》《风雨兼程录》和《丹枫秋晖》六本著作,赵荫华还完成了《开创中华龙文化研究新篇章》的论文。

  在建党80周年之际,他参与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全书》,参与指导了2006策划年会暨第三届中国“诸葛亮”策划节活动。他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老人,他以这些工作经历回忆过去,重视现在,展望未来,教育后代。

  赵老还参与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的《物权法草案》讨论。包括赵老在内的前党政军要员和法律学者777人联名上书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指出已经过六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仍然违宪,呼吁全国人大纠正草案中的违宪内容,延长草案的审议时间。这使部《物权法草案》成为中国历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典。此举后他声名鹊起,被聘为“中国公益先锋奖”评选活动的顾问。

  赵老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了解国家经济的新情况新变化。他那些年先后到东北大庆油田,哈尔滨电机厂,湘潭电机厂,河南漯河地区南街村,新乡刘庄和河北半壁店等走集体富裕道路的新型农村考察参观。他亲身感受到祖国城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引发自己思考新的问题并从中深受教育。他鼓励自己要紧跟形势,开拓创新,在有生之年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赵老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战歌和丰功伟绩,直到晚年他还在为国家、为人民积极奉献。他是革命的老前辈,他在当年担起民族的大任,在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打下了人民的江山。

  他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他们永远是无私奉献的一代群英。

  他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和病痛,一是对疾病及时治疗,争取有所好转;二是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自觉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争取延年益寿,彼时已经90多岁时的赵老,仍然精神矍铄,愉快地生活学习着。

  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每天都生活在一种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任的状态。与此同时,他还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向人们讲述传统、道德与新知。而他自己却总是活跃在一群普通老百姓的中间,怎么看都不像共和国的高官。

  但他矢志不改,犹如一缕灿烂的晚霞,在映照着他能照到的所有地方。在朱吉荣的笔下,赵老一点也不张扬,抱朴守真,孜孜以求是他一贯的作风;艰苦朴素、赤子情怀是他的人格魅力。2017年9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西风乍起,漫山遍野朴实无华的芦荻吐白,临风摇曳风姿万千。我依稀看到朱吉荣笔下的赵荫华老前辈,像夕阳辉耀下的金色的芦荻花,不与春花争艳,却正迎着秋风怒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震撼于自己的好友朱吉荣这些年倾尽全力撰写纪实文学来怀念我国工业经济领导人赵荫华的传记,震惊于作品展现出的赵老作为革命者七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和峥嵘岁月的人生历程,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赵荫华的革命传奇一生。传记不仅是对赵老人生辉煌的一次鉴赏,而且是对他博大革命情怀的褒扬。更是赞颂一个矢志不渝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塑造了赵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老骥伏枥,余热生辉”的永远无私奉献的精英形象。赵老辉煌的一生就像芦荻花那样彰显了我国工业经济领导人大国工匠的风采。赵老在有生之年永远保持着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国家的工业经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犹如在秋风瑟瑟,万物萧条中的芦荻花那样美丽、淡雅、委婉、飘逸。他的一生经过革命秋风秋雨的洗礼,傲然盛放,在夕阳晚霞的衬托下,给壮秋增加了一份亮丽的色彩,装点着祖国的锦绣江山并涌动着一股浩然之气。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