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周朝的社交圈

作者: 曲新同 点击:985 发表:2017-12-07 21:39:42 闪星:2



  如果周朝有微信社交圈的话,我能有幸给起个名就叫“天人合一”圈;这是我近日读尚书突发感想,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我自问自答说一定合适。

  因为作为夏商周三代我们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叙涵盖了整个华夏文明,自古至今我们也没脱离这个圈子,我们的根就深深扎在其中,如果说我们从心里往外不想拔离这棵深根的话。

  尚书只流传下来二十九篇,就我所读过的“尧典”以及“禹贡”等,前者可以划归历史书范畴,后者则是地理书范围,也就是述说了这三代的历史重要事件,并对华夏大地做了区域划分以及山河川野的描绘,也就是划分了九州以及主要山脉河流走向等,中间插叙各地土地物产以及民风概貌,兼叙各民族概况。

  这些都是有主要历史、神话人物的活生生表述,这就引发我的上述突发奇想,如果没有一个周朝的社交圈的话,何来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人文概况的讯息,因为最起码禹贡是写于西周时期的,而且那时如果有杂志发行的话,其刊名肯定就叫“山海经”,因为尚书的一部分甚至大多数是参阅山海经而互为认证的,除此之外不敢说没有更大范围而且发行量更广的别种杂志传流,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其创刊号的收藏可能,即便没有秦始皇一把火的彻底毁灭,尚书成书之后怕也没有多大保留的价值,因为一切资料皆被尚书收纳其中而涵盖面极广并成为一切事件的总述了。

  我还有一个奇想那就是,如此资料丰富而且描绘精准的历史、自然文献,如果没有上天的启发的话,很难成就这么一部经典之作,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的著作;就算有尧舜的历史记载,而且有大禹治水的漫长经历,任何一个作者也不可能根据前者而成历史书“尧典”,更无从谈起由后者而写就“禹贡”,这里面一点差池之处都没有,否则后世很多人就会看穿那么一两点穿露的。

  当然这部书也非一人一时之作,后人对其推敲研究只有猜测的出错,却难能提出任何证据以怀疑甚至推翻其讲述。古人惜墨如金刻在竹简上的文字,与周鼎彝器上的各种铭文互相印证,而没有任何一处抵牾活者矛盾,这不是非常神奇而令人惊叹不已,古人不吾欺大概就非只是我一人的感叹了。

  禹贡里面为我们定下了九州、五岳等概念,各种山川形状以及地貌风势数不穷尽,而且从文字上创立了不可逾越的规格,此后数千年之间尽管有所修正连同更加丰富,却尽脱不去当时立下的框架而改易不动,如山似海的气势至今令人震撼不已,任何华夏地理、中原气候以及国土描绘,都可以上溯到尚书文本中以求得佐证,这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凭想象也可以为其赞叹了。

  当然文化是注重传承的,我们只有这么一部来自三代以往的著作,留存下来是经过历史考验和遴选的,大浪淘沙的作用更增添了其辉煌卓著;那时的“天人合一”微信圈一定是起到了不菲的作用,它不时地淘选着当时的各种资料文本,筛选着能够留给后人的丰富而有价值讯息,提供给一个统一的作者进行巨擘的创作,然后形成经得起流沙推敲的最终文本著作。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历史、地理,甚至后世的五行理论抑或风水知识,这些都是以天人合一的面貌而孤行于世不可动摇,《书经》就只能是它最当得起的一个题目了;而且既然堪称经文,就不只是一种可以解释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尽可发散思维来做各种对自己文化地位有利的解说,以通天之文来批驳敢于非议于我之文之人,当然这是我出于自私目的自利于己的外批滋说,大概是表面上没有多少人敢于承次而坦言,尽管实际都是这么实行的。

  周朝的天人合一微信圈功莫大焉,那个小编也可说是作者究竟一个或几个人,现在凭人力已经无可考证,然而文行于世不胫而走,垂天贯地之功已莫测其高深,字字如山,文似流水,山高水长,尚书之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又见新同读书篇,忽而有久违之感。马不停蹄的奔忙里,对于书籍而言,我有些渐行渐远。唯从阅读者这里得到些许慰藉:总有同我心愿者尚在,固守这一方天空。作者立足于《尚书》的阅读,以今人的微信讯息目光看待昔日的圈子文化,对周朝文化以谐谑的口吻概括为“天人合一”,自此引发到整个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无不是涵盖这种周朝文化的底蕴。而重点落在“古人不吾欺”,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之间的印证,足见古人行文之严谨,绝非心血来潮随意挥洒。自此,尚书这类古籍是一人所为还是几人合作,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之风,字字如山,文似流水,山高水长。推荐阅读。编辑:金豆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