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大地之爱

作者: 李金松 点击:709 发表:2024-02-28 08:39:02 闪星:11

摘要:本人第一本散文集《大地之恋》,正在准备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之爱》,无意间与大地谈了一场恋爱,这也是很好的。

  前有《大地之恋》,今有《大地之爱》,此生有幸与大地谈一场恋爱。我热爱大地,我的生命与大地相伴,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小时候,父亲经常说,做人脚踏实地,才能有所作为。大地之爱,爱依清净,浩瀚苍穹,山河秀水。宇宙、大地、人类,共情共生;一山一水,一树一叶,一花一草,还有一虫一鸟,大地之生灵,宇宙之千秋。

  在遥远的年代,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宇宙只是一片混沌之气,阴阳交合,生成万物。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清者愈清,浊者愈浊,慢慢的,天空升得越来越高,土地变得越来越厚,由此,天与地才慢慢分开,这就是天地初开。如果人也是气生成的产物,那么肉体为混沌的有形之气聚而成之,而精神灵魂则为无形的清纯之气聚而成之。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描述宇宙起源和人类诞生的理论,这是一种特别的也是最富有想象的宇宙观。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总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讲:“不要伤了元气”,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也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古代人的脑子里,“天地是神圣的”,“天地不可违”,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些思想是根深叶茂的。

  “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融便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物体,气是生命的本原,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相对于天地之气,还有人体之气,称为“人气。”在我的老家,子女做错事,父母就会骂“你有没有人气。”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构成世界,造就人类。

  大地是温暖的怀抱,拥有四季轮回,大江南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富饶地球万物生长,赐予生命和阳光。有一首歌叫《大地之爱》,“每一个清晨,笑容纯又真,敞开我心门,都是我亲人,花儿对我笑,鸟儿把手招,大地托起我梦想,看霞光万丈,这是大地之爱。母亲的情怀,让阳光照耀的角落,都生机勃勃,这是大地之爱。情深似大海,让游子追梦的志向,步履更坚更强,每一滴汗水,凝聚着智慧,一分耕耘一分美,让青春无悔,这是大地之爱”,这是极为朴素的表达形式。  

  在中国人心目中,这地球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所以,中国人的大地观,说的是全部。大地在易经中为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像土地一样容纳山川,拥有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承载重要使命。大地属阴,为母性的化身,她孕育万物,无私给予。大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地代表着母性的伟大,有包容一切的宽广胸怀,有承载灰霾的勇气和魄力。

  古代人对于大地怀着一种虔诚的信仰而崇拜祭祀,许多神话中都有神创造天地和共生人类的故事。在古代人的观念中,神圣的大地是神所创造的,由于大地上生长着农作物和其他万物,在原始的农耕社会里,大地的丰饶性与女性的生殖性往往互相结合,从而把大地与女性子宫联系在一起,因此大地也常被当作原始的母神,即地母,这是生与再生的象征。

  最为典型的是广东丹霞山,锦江之西、玉女峰旁有一酷似男性勃起的生殖器的阳元石,孤峰顶立,仰天高耸。而锦江之东有一阴元石,遮遮掩掩,藏在幽谷深处,形状酷似待字闺中的少女私处。阴阳石,天地生一双,这是大地之父母,天然奇石,大自然的精灵,一石一天地,就是人类的男人和女人。

  人从尘土中来,再回到尘土中去,土地让人的生命得到休息与纯化,然后再赋予新的生命而再生.石头被古代人相信是具有神秘性生成力和行动力的神圣的东西,所以常常被当作神在大地上的宫殿。

  地球表面广阔的土地,“虽复高天销於猛炭,大地沦於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以一人之诏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地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何况,地球上只有八分之一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神奇的星球,得天独厚的土地孕育了生命。失去地球就会失去生命,至少现在仍然是这样的。 

  宇宙是神奇的,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迷,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因为月球在夜晚能提供照明功能,我们叫它“月亮”,月球本身并不会发光,需要借用太阳照射后的光芒,这也是不错的,也是奇异的。

  很久以前,类猿动物学会了直立,慢慢使用工具,互相交流,最后进化成人类。人类享受到了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都未曾达到的生活品质。地球的生命是年轻的,达到极盛并维持约5到10亿年,大可不必去担心地球的生命有多长。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肯定已经寻找到与地球一样,或是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不过,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珍惜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话题。

  在古代,人们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事实上,任何关于地球起源的假说都有待证明的。自古以来,关于地球的起源都是在假说之中。

  地球成为太阳的行星之后,在太阳照射下,开始有了阳光,因为阳光的存在,生物开始爆发式发展,形成巨厚沉积灰岩建造,地壳运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由来。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最早,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古细菌,后来,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含有大量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陆续撞向地球,简直就像是原始地球的送水工一样。它们给原始地球补充了大量的水。水是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灵。

  大地的无垠广袤,尽美,又尽善。蔚蓝的天空,日月星辰高悬于此,是风雨雷电虹摆动身姿的舞台,只有大地可与它相媲美。大地广阔无垠,孕育了万物生灵。

  大地用源源不断的生之力,哺育每一棵种子,每一朵花,每一株绿草,每一棵大树,环拥着无数绿色的生命。厚重的大地,那丝丝烟尘组成那连绵不绝宏伟的的山川,这是无数年的积累,实实在在的土与石组成了大地。那清澈的小溪,那无垠的大海之下。那丝丝烟尘如何组成那连绵不绝的山川,这是无数年的积累。

  大地具有谦之德,不骄,居上而宽,无言地把自己置于天之下,水之下,乃至人之下,万物之下。地没有天的高远,没有水的温软,没有风的疾速,也没有云的散闲。但它可以成石,变得坚硬;可以成沼,变得有韧性;可以成玉,变得温润;可以成矿,变得丰富。万物生长,万木成林,百兽可生存。

  “生死无常烟云散,尘世浮华终归寂”,所有的生命来源于海洋,来自于大地,终是要回归海洋,回归大地。有一个叫熵增定律,每个人都有化为尘土的那一刻,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生何所求,宛然一笑,归于尘土。

  灵魂,一半是学识,一半是支撑风骨的涵养。在茫茫宇宙间,人的一生不过是晨露一滴,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淡看岁月流转,浅笑安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日出日落,凝结灵魂深处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间留下一些来过这片土地的痕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在亿万年之后,属于人类文明的一切痕迹都将被抹去,不管曾创造出多么辉煌的成就,无论这一生是什么,都会永远消失。就像是从来不曾在宇宙中出现过一样。在宇宙的大尺度下,人类的一切根本不值得一提,存在与消失,似同不曾发现过的生命体一样,都不过是宇宙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在人生旅途上,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或自视过高,看清生命的真相,对生命多一份悲悯,多一些豁达。

  或许,一个人只有真正接近死亡时,才会知道活着的意义。有人说,人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还有那些永不磨灭的意识与灵魂。人类很难做到大地那样的无私,也很难做到大地那样的包容之神韵。

  追寻中华民族的天地观,讲究的是天地合一,或是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人合一主张整个世界的关联性,天地万物都是相联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人不可能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自然万物间的共存共生,对天和地须心存敬畏不可违。

  天地能容,博大无际,眼目尽处,浩瀚飘渺,四季轮替,灿若锦绣。天地之间,凛然乾坤,人生路上真正的智者,顺势顺时而动,彼此交融,感知宇宙万物。

  爱大地,珍惜大地的一草一木,保护大地的一山一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地的尘埃,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大地间,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永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与大地有不解之情缘,和大地谈起恋爱,恋爱经历竟写成两本书,即将出版的是散文集《大地之爱》。但凡喜欢上了什么,就会对他探究不已,大地身上奥妙很多,从太初开始,世界开始酝酿,清上升为天,浊下降为地,大地孕育生命,地球逐渐生气勃勃。作者对大地爱得深沉,对其溯源可谓远矣,由虚到实,又上升到哲学高度,对大地的爱亘古不息,还可持续到未来更久,期待《大地之爱》能开花结果,厚德载物,大地给予我们人类的,我们当珍惜爱护。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