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名流才士王伯恭

作者: 金科 点击:358 发表:2024-02-26 09:05:16 闪星:2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战事频仍,江山漾滉。然而,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在人物纷呈的乱世时局中,盱眙王氏家族中走出了一位游走于上流社会而又善于诗书的人物,他就是紫藤花馆的主人王荫槐的侄子、里河同知王锡元的族弟,他叫王伯恭。

 

大凡到过盱眙县城老北头游玩过的人,都会走进王荫槐纪念馆看一看。王荫槐(1783-1848),字子和,号味兰。道光六年,以父铭贾盱眙,遂称籍盱眙。嘉庆十八年癸酉举人,后七上春宫皆不第,官教谕,以亲老而未就。著有《过学斋诗集》、《蠙庐诗钞》。他生平学业邃于诗,年弱冠即以诗名噪江左,和王豫、王效成有“江左三王”之称。以子锡元为贵,赠荣禄大夫。王荫槐家住盱城老北头,建有偶园,自号偶园荷锄者。家中开有紫藤花馆,为江淮间知名的印书馆,且家中藏书万册,实乃书香门第。两江总督麟庆曾亲临偶园,并写下游记,极加称赞。

王锡元(1824-?)字沅伯,号兰生,荫槐子,盱眙人。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淮安府里河同知,洊升知府加三品衔、江苏候补道加四级赏戴花翎。晚年寓居宝应。著有《梦影词》,辑有《童蒙养正诗选》,自主撰修有光绪《盱眙县志》。

王仪郑(?-1921 ),原名锡鬯(chàng ),字伯恭,盱眙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奉旨记名授广业堂学录,庚子保四品衔,授宜昌通判等职。曾入吴长庆、张之洞等幕,为翁同龢、潘祖荫弟子。辛亥革命后居沪上,袁世凯任总统,招之入幕,任陆军部秘书。卒年六十余。著有《蜷庐诗集》、《蜷庐文集》,有《蜷庐随笔》传世。据民国临时参政院参政、国民政府司法部总务厅厅长阚铎所作《王伯恭先生传略》记载:“先生原名锡鬯,字伯恭,亦字伯弓。原名仪郑,字公之侨。宣统初,因避御名,以字行。王氏故盱眙名族,其尊人芾南先生荫棠,官浙江温处道。先生年十四,为何子贞(即何绍基)所激赏。光绪壬午,李文忠公(即李鸿章)奏派先生与马相伯赴朝鲜,应其国王之聘。东渡后,以先生参议军国事务。时吴武壮公(即吴长庆)驻汉城,项城袁公(即袁世凯)领庆军营务处,南通张季直(即张謇)及范肯堂、周彥昇、泰兴朱曼君均在吴幕。先生颉颃其间,一时称盛。越三载,辞归。丙戌谒潘文勤公于京邸,初见即诧为今日得见魏晋间人,且许为今之王景略(先生有朱文小印曰“今略”,即指此事。)。丙戌三月,旅顺为俄罗斯所占,宋忠勤以毅军移驻牛庆庄,招先生入幕,相得如家人。戊子举于乡,庚寅官国子监学正,秩满改外,为湖北宜昌府通判,旋入张文襄公(即张之洞)幕,调署归州知州,并办府河口及应城釐金。辛亥国变,避地沪上。壬癸之际,佐张栩人治两浙盐运事。及相城就总统职,先生适以他事北来,项城乃招之入幕,致廪饩,旋由统率办事处改隶陆军部,充秘书。……辛酉冬,卒于京师,年六十余,无子,有女二人,长适吴县褚某,次适婺源江福孳。”

清末民初,盱眙知名的有杨氏(杨殿邦)、吴氏(吴棠)、汪氏(汪云任)和王氏四大家族。盱眙王氏,原籍丹徒,后移居盱眙。据王伯恭《家风记》自述:高祖讳天録,字藜阁,国子生,生我曾祖兄弟四人,长讳尚聰,字圣阶,国子生,即我曾祖也;次讳伊祖,字德馨,优廪生;次讳尚睿,字克峻:次讳尚宽,字笠人,并国子生。祖讳铭,字治堂,号省斋,国子生。汪稼门制军(汪志伊,生于1743年,卒于1818年,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历官镇江知府,苏州任苏松粮道、按察使,甘肃、浙江布政使,江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工部尚书,湖广总督等职。著述有《西湖诗》、《登岱诗》、《稼门文钞》、《稼门奏稿》、《官鉴辑要》、《汪氏家范》、《近腐斋诗文》等。)称有干济才,劝入都图仕进,笑谢而已。乾隆中,我祖移居盱眙。祖母徐太夫人,尤乐善慈惠,戚里有贫乏者,恒赒恤之。徐太夫人生我伯父四人,长讳大安;次讳大昌;次讳荫槐,字子和,嘉庆癸酉举人,著《蠙庐诗钞》;次讳大庆,早卒,聘同邑陈氏,子颐先生为作《陈贞女传》。吾祖妣,扬州吴处士之女,封一品太夫人。来归时,吾祖年已七十,生我父兄弟三人,长为季乔伯父,讳大松,以军功保授云南南安州知州,因亲老不赴官;次即吾父,讳荫棠,字芾南,咸丰乙卯举人,官到浙江温处道;次为笏亭叔父,讳荫樾,咸丰壬子举人,官至二品顶带按察使衔浙江候补道。吾同堂兄弟二十四人,余序次十四,第五兄名锡麟,字石生,大安公出,道光癸卯举人,官至甘肃知县,为文诗有闻于时;第八兄锡元,字兰生,荫槐公出,同治甲子乙丑联捷成进士,官至江苏候补道;第十兄锡炳,字蔚甫,大松公出,光绪已卯举人;十五弟锡绶,辛亥后改名逊,荫樾公出,光绪辛卯举人,官至湖北候补道。


王伯恭著作现存有《蜷庐随笔》一册,该书于1932年印行,主要记载清末民初历史掌故,凡一百零二则,大半为其所识人物和所知事件。

随笔,即随手笔录,是一种散文体裁,或抒情叙事,或评论杂议,篇幅短小,褒贬不拘。王伯恭生活在中国大变革时代,与上层人物接触紧密,拥有第一手资料,因而其《蜷庐随笔》大多为其所闻所见,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些重要人物和历史大事。书中篇章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记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共有69篇,为全书之重点,涉及到袁世凯、吴长庆、李鸿章、马建忠、康有为、张之洞、载漪、载泽等历史要人;二是记录民间传闻故事的,共有6篇;三是记录书法、制艺、风物等杂文的,共26篇;尚有1篇为记录家族家谱的。

书中开篇是《光绪甲申朝鲜政变始末》,记叙了光绪壬午之冬,余奉合肥相国奏派,偕马相伯舍人往朝鲜,应其国王之聘。即1882年12月,王伯恭受李鸿章之命,以清朝政府官员和朝鲜政府顾问的双重身份,赴朝指导通商、平乱等政务问题。在朝鲜,王伯恭与吴军门长庆、张季直、袁慰亭等人时常相见,往来较频。

谈及袁世凯时,王伯恭随笔记载:袁世凯为袁端敏(即袁甲三,为项城袁氏家族中第一位科举入仕的,官到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侄孙。端敏治军临淮时,王伯恭伯父在其幕中,故为世交。皖南程仲清赴朝投奔吴长庆,恰吴长庆移戍金州,乃寄居慰亭(即袁世凯)营中。一日清晨,仲清冒雪来访,说承慰亭推荐将往军国衙门作书记,意欲增薪和解决住所问题,我答应帮忙。过一阶段,我问及慰亭,哪知他说:“吾恐其不能胜任耳。”再问之,却唯唯也。等了几天,仲清无望而趁船回广东,不料途中船沉人亡,其母闻耗跳楼自杀,其妻亦自缢身亡。我闻讯后责问慰亭:“君若多进一言,何至罹此浩劫?”慰亭慨然回答说,(仲清)既来求我,何必又求你呢?我当然置之不问了。我忿然说道,你若早说不问,我不是不可推荐的,真是害人不浅呀。慰亭默然无语。后来我见到茅少笙,谈及此事,少笙亦忿然曰:“君尚未知耶。慰亭得君函后,往告仲清曰,吾已为君荐妥,不意王君媢嫉心重,向其执政诸臣大肆诋毁,事遂不谐。于是仲清一怒而去。置而不问,犹饰词也。”王伯恭得知此情后,认为袁世凯小人也,不久辞职回国,便与袁中绝关系。直到三十年后,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时,王伯恭去京办事,袁世凯热情相邀,并向在场官员作介绍,说我才华横溢,说我“素性不治家人生产,厚糈徒滋浪费,但谋稻梁,俾获温饱足矣。”旋后任命我为陆军部秘书,掌管国家军事机要,那些大官们听后十分吃惊。可见袁世凯为人的另一面。

 

王伯恭既工诗文,亦善书法。初学六朝体,专用紫毫。四十后得宋拓阁帖,顿改旧观。又得拟山园初印本,爱其生涩,刻意摹仿,书学大成,人争宝之。有楷书《佛说阿弥陀经》、《草书临王羲之贴》。家藏隋代《龙藏寺碑》拓本,为衢州张德容(号松坪)所赠。

在谈到书法运笔时,王伯恭说:“余尝谓书法铺毫与裹锋,不可偏废。铺毫始于分隶,裹锋则源于篆籀。且折钗股者,铺毫也;屋漏痕者,裹锋也。必铺毫中有裹锋,裹锋中有铺毫,斯为得之。”

王伯恭留世书法作品较多,多为行书和草书,走笔娴熟,飞笔流畅,功底深厚,不失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其作品网上可见,市价可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王伯恭,举人,国子监学正,入张之洞幕,普是朝鲜国王的聘客,他是翁同龢得意门生,著有《蜷庐随笔》传世。1882年12月,朝鲜壬午兵变之后,盱眙人王伯恭受李鸿章之命,同马相伯一起以清政府官员和朝鲜政府顾问的双重身份,赴朝指导朝鲜政府的外交通商事务。王伯恭算得上一名才子,也是清政府的一名重要人物,作者介绍的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文章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王伯恭的一生。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