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诗人石英老师讲红诗
十多年前,那天石家庄下了入冬以来第一场像模像样的雪,河北媒体博客圈圈主之子女士通知我们去宁晋生态园听著名诗人、散文大家石英老师来讲课。这是一次难得到学习机会,一大早,大家顶着飘飘摇摇的雪花就出发了。
石英是老报人、散文家,更是一位著名诗人。石英老师是山东龙口人,今年应该是91岁的老人了。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新港》月刊,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散文》月刊主编,天津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名作家。
石英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血雨》《密码》等,诗集《故乡的星星》《石英精短诗选》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石英杂文随笔选》等,短篇小说集《气节》,中篇小说《文明地狱》,传记文学《吉鸿昌》,专著《怎样写好散文》等50余部,计1000万字。
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这次讲学中,石英手持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英红诗选》选其章节进行讲解和点评。
那年77岁的老作家石英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这使他的诗歌创作近年来面对诗歌界要么无病呻吟、要么风花雪月呈现的低靡浮躁之风,他敢于登高一呼,大力抒发爱党爱国之情,旗帜鲜明的在创作中弘扬主旋律,在创作中表现出多维度和多向性的美学特征。
《石英红诗选》作者石英的生命“基因”是:解放战争时期参与血与火斗争的“红小鬼”;多年从事密码电报工作的机要兵;大学中文系班级优秀学子;半个世纪中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创作的“宿将”。
这一切熔炼成为他孜孜不懈的追求,也才构成为《石英红诗选》的思想与艺术、血肉和灵魂。
评论家说:试看他的这首“”石英的“红诗”又不是过去类似题材诗歌的翻版。它切入深、角度新、意象奇、境界高;在语言运用上,也不难看出诗人的强力追求。可谓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说与现代诗多面突破的成功融合。
这本诗集含有100多首抒情短诗。相对于石英60余部文学作品集来说,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科学发展史等,在诗选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抒写,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60多年来,石英始终坚持为人民而写的大众立场,写正气、写崇高、写信仰、写道德、写奉献,力求使新诗拥有更多读者,这也是他的创作激情不因年迈而减和愈写愈好的根本原因。
试看他的这首红诗:
窑洞前石桌边的论断
窑洞前的小小石桌
敦敦实实四面八方
对映着窑洞的窗玻璃
清寂、内敛、但当朝阳从院墙升起
石桌乃至窑洞便不再闭塞
近至南京 远至美国总统官邸
不同的口音乃至不同的语言 嘈切
有时还能听到对方急促的呼吸
就在六十多年前的一天
延安天气还好 但在整个中国
美国军舰载来明日转阴的雾霾
蒋军锃亮的钢盔闪着疹人的暗绿
《剿匪手本》上标明“三个月消灭中共”
这时毛泽东推开窑洞的门扇
和蔼地接近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
——一位美国女记者斯特朗
她没有过多寒暄即进入正题
无非是中共的命运 中国向何处去……
主席的口吻既不轻松也不沉重
一个“纸老虎”的比喻使女记者震惊
那时她没有录音笔也没有笔记本电脑
速记中的手指由于紧张而微颤
她 虽然领教过主席的诗歌惊人的想象
但战场上毕竟是钢铁的碰撞
与大炮吼声的较量
最后她作了礼貌的告别
重重疑虑的心语 当时谁能破解?
回国的轮船上龙卷风将巨浪抛上半空
酷似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仅在两年后 对决即初见分晓
无论是虎辈狼辈 都做了“运输队长”
当时没有录音又何妨?
无论是——
在西柏坡祝贺三大战役胜利的电报声中
在主席和总司令发布的横渡长江的命令中
乃至在朝鲜三八线金城反击战的炮声中
都有“纸虎”话题“后期录音”的反应……
如今那石桌还在 彼时主客体温未凉
石桌不语 桌面上似隐现两行字迹:
如谁谓论断今已过时 请留意日后世界风云
另一首红诗:
珍贵的合影 ——记总前委五位首长
我作为一名小机要兵
五位首长有三位曾见过面
但凝聚在一张照片上
仍像日月一样弥足珍贵
邓、刘、陈、粟、谭
从服装到神情都风尘仆仆
尽管仪态从容,想必稳操胜券
但新旧年之交的暴风雪
扑在略显单薄的棉军装上 仍不免沉重,
五颗心 总是要将冰雪完全消融
华东、中原攥成一个拳头
承担着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的决战
决战从来是命运的较量
而命运决定历史的走向
他们一手接过西柏坡的指令
一手将胜利推过汹涌的长江
老照片总会有发黄的时候
但留给人们的记忆永远不会衰老
在《南昌起义》《井冈山》《遵义的选择》《延安》《挺进大别山》《上甘岭》《李大钊在一九二七》《杨靖宇的最后时光》《彭总》《黄继光》《孔繁森》等人们非常熟悉的革命事件及英雄人物中,诗人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思索和情感,开掘出了新的深度。
这些年,石英老师在繁重的编书、阅稿和学会的工作之余,在文学创作中势头一直不减,甚至有愈来愈旺盛、愈来愈成熟之势。因而许多学者称他为“文学的常青树”。
为了寻找新鲜的创作素材,他需要不停地去各地采风。为了抓住不断涌出,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灵感,那时70多岁的他,常常身揣机票、火车票孤身一人走遍祖国的山川秀水。他的诗歌贯穿着一股正气,既传承古典诗歌的精髓,又合理吸取当代新诗的营养,并不断发扬提升,从而促使其灵动、内敛、新颖、深刻。
听石英老师讲课,最大的感触就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以及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之心,激发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证实,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心灵的高贵。
石英老师的讲课,旁征博引,多用典故,听者可以从中看到他心灵火花的迸发和思想与文采的翩舞,而其作品的内在风骨都是以弘扬真善美为主线,自有一股浩然正气贯穿其中。
听着石英老师的讲课,始终被一种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激励着、冲击着,他用诗人独特的思想穿透力来与听者共鸣。他的这种思想穿透力是在彻头彻尾地把自己融进所写的人物和景物当中,再冷静客观地加以思考。在他的作品中,议论、抒情常常贯穿于始终,从不为某些具象所束缚,诗句常常妙想重叠,狂放不羁。从中不难看出就是一位时代的歌者!
在写作之余,石英老师把他渊博的学识和人生感悟、写作理念,通过开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石英老师的谦逊、平静淡泊和从容自如的心境,感染了许多人。他一直把文学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清洁自我灵魂的一种最好方式。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文学成就,创作出这样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石英老师的人生也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品读的大书,因为它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
【编者按】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的时代歌者77岁的老作家石英对自己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英红诗选》选其章节的讲解和点评,让作者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借题发挥赞美了石英老师在红诗大力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多维度和多向性的美学特征和思想与艺术方面所弘扬的红色精神的主旋律以及歌颂了 “诗言志”的《石英红诗选》的题材和灵魂的旗帜鲜明所抒发的红色之情的主题。而且让聆听者被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激励着、冲击着,进而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无限感慨,从而更加彰显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力量以及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价值作用。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