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丹青旧事渲闲话
一
中国这片土地非常特殊,有着丰富的艺术沃土,滋养着、沁润着诸多的以唱念做打、吹拉弹奏为生命的人们,演绎出一曲曲悲欢离合的人间离奇,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批喜欢戏剧或以戏曲演艺为生的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人马致远低吟《天净沙》小曲,描画出一幅写真的秋日羁旅荒郊图。这位江浙行省务官,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用他不凡之笔,哼唱着超绝韵律。
世代从医的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余,一本《窦娥冤》,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东方的莎士比亚”之名,还真的不是虚妄。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王实甫,因官场龌龊,愤而辞职,浪迹于歌台舞榭,一台《西厢记》使其有了不一般的知名度。
官至大明詹事府主簿的汤显祖,其“临川四梦”脍炙人口,尤《牡丹亭》,广传海内外,被誉为戏剧艺术珍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生活润滋及艺术想象的投射,拾遗了他人生梦想的缺憾。
热衷于戏曲的,不仅这些对舞台艺术酷爱的官员与艺术家们,皇家亦是如此。毕竟古代用来消遣的娱乐方式不多,能观赏戏曲,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秦二世胡亥,十足的戏曲迷,登基后,政事交由赵高打理,自己整天忙着看戏。命人将曲谱弦乐配于古戏,“秦腔”由此而生。
唐玄宗李隆基不但是资深票友,还精音律,赋词作曲,亲自编导。“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木来面目。”其所创《霓裳羽衣曲》,堪称中国戏曲史一颗璀璨明珠。被奉为梨园祖师,确非浪得虚名。
与玄宗相比,后唐庄宗李存勗,武力开疆拓土后,沉缅于戏曲、宠任伶官,常扮丑角在宫中表演,为自己起艺名“李天下”。将最有实力终结五代乱世的王朝,折腾到灭亡边缘,生命反倒结束在五凤门旁优人叛军的乱箭之下。
而同样喜欢戏曲的,还有宋代的徽宗、清时的乾隆以及慈禧太后。只是,迷恋的深浅程度、戏曲种类有所差异,对执政的影响不一而已。
二
“百年事,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
一阙杂曲,顿挫抑扬,慷慨激昂。如子瞻大江东去,若贯中三国开篇。
此为《吟风阁杂剧》一书的卷首词,吟风阁是乾隆间邛州知州杨潮观的一座戏楼。乾隆三十三年,杨潮观在邛州知州任上,修复了卓文君妆楼古迹。次年夏,他又修葺官舍,取名小西园,于园中建吟风阁,约集艺人演唱各种戏曲。
然,与开篇所列诸位不同,这位杨潮观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吟风阁杂剧》里,作者题词说:“借丹青旧事,偶加渲染,渔樵闲话,粗与平章。颠倒看来,胡卢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
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生于无锡,自幼擅长诗文,14岁时即曾与沈德潜等名儒倡和。其艺术修养全面,诗文、音乐、戏曲、绘画、书法均有名。
乾隆元年,杨潮观考中举人,而后赴晋豫滇三省为官,后调四川简邛二州和泸州为知府。
做官与作曲本不是一回事,杨潮观是一个好的戏曲作家,却又实实在在做了一辈子官,且大都是地方官,当过多地县令,又在知州任上做过。可贵的是,杨潮观这个官做得不错,他品性笃诚,先后16任为署,是一个诚笃正直的爱民官吏,颇有清名。
初到文水县,严加户籍稽核,改善赋役,使上千名鳏寡孤残免除赋役之苦。固始县任上,平反冤案,修造学舍,对清寒学生资以衣食。杞县期间,恰逢遭灾,哀鸿遍野,他为民请命,具文求免,亲自开仓放粮。知府刁难,费用不予报销,他愤然捐俸自理。赈灾时,上司许他多办河料报账,他答:“野无青草,何能办料?”知情人告诉他,你傻啊,其为上司知你为官不易,想了法子弥补你,你怎么就不解其意呢?杨笑曰:“吾诚不解。”在泸州,手下拿二百金送他,他不收,手下说:“有成例。”他说:“尔既云有成例,可捐付粥厂。”为解泸州饥荒,他设置义渡,修养治院,并办3个粥厂,施舍赈济,不敷之数俸银填补。“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他为官清廉,拒绝任何馈赠贿赂,当时曾流传“明莫如仲,清莫如杨”的民谣。
公务之余,杨潮观喜欢组织戏剧演出和创作。修复的卓文君妆楼,以及自家小西园中的吟风阁,均是为约集艺人演唱所用。
短剧一体源于金元院本,至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如杨慎之《兰亭会》、许潮之《赤壁游》以及汪道昆之《洛水悲》等。延至清代有所发展,一种是不再撷取古人逸事,而直抒胸臆,宛然同于自传,如徐俨的《写心杂剧》。另一种虽仍采掇旧闻,但并不似明人那般拘泥故实,时出想象之笔,情节真伪杂揉,掺有作者影子在内。杨潮观的《吟风阁》便属后者。
乾隆三十九年,杨潮观将平生剧作加以修改补正,辑成《吟风阁杂剧》4卷。此书版刻后,立即风靡一时。据说,大中丞阮元巡抚浙江时,观看《罢宴》一剧,触动隐情,竟感动得痛哭失声,亦因之撤去筵席。
《吟风阁》全书共收短剧三十二种,每剧一折 ,每折大都一个场景,三两人物,极像独幕剧,剧前加一小序,说明创作意图。这三十二个短剧,都是杨潮观在四川为官时写就的,即他在四十岁至六十三岁前这一段时间写出的。一些剧本情节撷取四川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抒写有关前贤政绩和官民故事,而意含褒贬。写作之时,他已浮沉宦海甚久,饱历沧桑,故意内言外,颇有现实意义。加之他又有条件优游岷蜀山水之间,地方特色在戏中得以抒发。
借古喻今,现实主义创作是他的特点,由于杨潮观对官场熟悉,又了解民情,因此他的剧作对于官场积弊,民间疾苦多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于贤明政治和清廉节操的向往,显示出高标脱俗的品格。剧情切中时弊,力批官场贿赂、奢侈铺张,倡导清正廉洁、勤俭朴质,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较高艺术价值。尽管素材多来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但依然被民众喜欢。
这些杂剧流传至今,仍为京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改编上演,成为传统剧目,久演不衰。
三
南杂剧的特色在《吟风阁》中体现鲜明,成为当时戏曲的杰出代表。独特的叙事追求、别致的角色意识,以及成熟的文本体例等,蕴含着短剧艺术不凡的生命力。在大戏、整本剧统领舞台之时,杨潮观不为所动,全力从事短剧创作,内化着自觉的艺术追求,显现出极强的剧场意识和独有的美学意蕴,让小品剧拥有了独立的艺术形态,提升了短剧地位,这是其他作家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的。而今,他的作品,之所以被许多大学编入教学大纲及文学发展史,是有其原因的。
有生活方出力作。剧本里,杨潮观反映仕宦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汲长孺矫诏发仓》里,那位河南郡驿丞之女贾天香,说服汲黯从权矫诏,不奉君命开仓济灾的故事,真实再现荒年时百姓的困苦,表达了凡对国家与百姓有益之事,从政者当胆识兼具,从权达变。《李卫公替龙行雨》中,李靖“好心做了错事”,代替龙君行雨河东,悯念禾稼枯焦,尽倾甘露,不料竟致水灾,反伤民命。对从政者痛下针砭,寓有深刻的告诫意义。
《穷阮籍醉骂财神》,喝醉了的阮籍,痛骂“万能”的金钱:“打透了天罗地网,买通了鬼使神差。”;“偏是那市儿胎,鄙夫才,一任将宝藏龙宫,添得他锦上花开。更逼逻出贫人的卖儿钱债,输与那权门内,供他酒肉池台。”骂的是金钱,指的却是握有金钱的权门豪富。畅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现出同情良善穷苦,憎恶朱门豪富的鲜明倾向。
《东莱郡暮夜却金》写东汉杨震拒受馈金的故事,颂扬正直清廉,暴露官场钱通关节、勾结营私。《寇莱公思亲罢宴》里,寇准为庆生辰铺张,一老婢以寇家俭朴传统相劝,寇准感悟,撤去寿筵。宣扬孝思,彰显节俭。
这些剧本里,除却文字内容,有一些本子杨潮观还加了自谱工尺,显示出其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清代文人杂剧作品中,《吟风阁杂剧》确属上乘之作。王昶曾称道其“声情磊落,思致缠绵。高则诚、王实甫无以过也。”
木心和陈丹青合著的《文学回忆录》,书中提到清代戏曲作家杨潮观的作品,木心先生对其评价甚高,说杨潮观有莎士比亚之才,并节选《吟风阁杂剧》其中一篇《偷桃捉住东方朔》加以论证。
《吟风阁》版本有乾隆二十九年恰好处原刊本,乾隆三十四、三十九年重刊本,嘉庆二十五年屋外山房主人刊本,以及1913年六艺书局刊本,抄本《吟风阁曲谱》、胡士莹校注本等。
尽管《吟风阁杂剧》寄寓遥深,曲文跌宕爽朗,宾白酣畅诙谐。然舞台特色不足,有案头化的倾向,较适合阅读而不适演出。
四
杨潮观喜交友,尤其愿与趣味相投之人赋诗作曲唱和。这其中,就有性灵派文学大家袁枚。
杨潮观比袁枚大四岁,与袁枚相识于乾隆元年。那一年,年方二十一岁的袁枚进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杨潮观则以新科举人游京师,二人因诗词结识,惺惺相惜。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两人各浮宦海,地域悬绝,似无多联络,但情谊始终笃厚。
乾隆三十五年,杨潮观因公运输木材,不远万里自邛州来南京随园探望老友。袁枚大喜,有《喜杨九宏度从邛州来即事有作》四首记其心境,诗云:“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不信扪胸中,三十六年事”。并且,袁枚将小女阿能寄养杨潮观膝下,足见两人友谊。
但再好的友谊,也会有波折。据说,乾隆壬申年乡试,同考官杨潮观阅完考卷,将要发榜,将落榜考卷汇集一起,加上批语,便觉困倦。恍惚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女子,年三十左右,画淡妆,眉清目秀,青衣红裙,一幅江南人仪态。
女子掀开帐子低声说:“拜托先生,有一张写有‘桂花香’之句卷子,万望留心相助。”梦醒后,杨潮观将梦中之事告诉其他考官。众人笑曰:“不过噩梦罢了,哪有将发榜还来推荐考卷的?”杨潮观也觉得是。但,偶然里他却碰巧翻阅到一份落榜试卷,上面写有“杏花时节桂花香”句子。因壬申二月乡试试题,就是感谢恩科开考之事。杨潮观惊奇,便用心翻看,见文章写得很美,五道策论观点详明,考生无疑是饱学之士,只因为八股文不够好,所以没有选中。
恰此时,主考官钱东麓嫌录取试卷中,策论不尽如意,便让考官再加搜选。杨潮观就把“桂花香”卷子呈送上去,钱主考看后如获至宝,录取为第八十三名。待拆开卷子填写榜名时,方知是商丘老秀才侯元标,他的祖上是侯朝宗。杨潮观便怀疑那个托梦的女子,就是李香君。便常在人前夸说此事,当作传奇故事。
此时,袁枚正写《子不语》,专记奇闻怪事。恰闻此事,便记入书中。大作刻后,袁枚乐颠颠将其寄送老朋友,没料到到杨潮观读后大发脾气,说他并非不好色,只是从不好名妓之色,甚至连“名妓”两字都不想听到,竟然有梦里故事被大书特书,认为老朋友败坏自己名声,一气之下,杨潮观修书一封找袁枚算账。
这件事,没有颠覆两人的友情。乾隆四十六年,杨潮观以年老辞官回故里,他一直信奉佛教,晚年更笃,守律益严。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赴安徽太平县探亲,八月病逝于太平。生前,他叮嘱其子让袁枚为其碑上立传。袁枚为其作《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此传收入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
文中语气沉痛恳挚:君与余为总角交,性情绝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笃诚;余厌闻二氏之说,而君酷嗜禅学,晚年戒律益严,故持论每多牴牾。然君居家闻余至必喜。在邛州特寄金三百,属置宅金陵,将傍余以终老。殁后,其子抡以状乞传。庄子曰:“仁义之人贵际”。际者,大德不逾之谓也。古之人游夏交相议,管晏乃合传,虽异犹同,其即君与余之谓耶?
袁枚为失去这位“狷”且“笃诚”、“持论”又“多牴牾”的老友而倍感伤感,杨氏不念“旧恶”、遗命其子“以状乞传”。古人泱泱高风,真不可及,今世已经不多见。
“心余、笠湖、未谷尤称大家,可谓三绝。”郑振铎将杨潮观、蒋世铨、桂馥三人并称为清杂剧全盛期的代表,并竭力收集包括这三位在内的戏剧作家作品,孜孜以求。
余于一偶然机会,收有一部《吟风阁》剧作,非初刻本,乃清嘉庆二十五年屋外山房主人刊本,然刻印精良,纸白墨黑,翻之令人赏心悦目。
如明清诸多留有著作的文人一样,杨潮观的内心始终是不安与磅礴着的,他清楚自己一生执着坚守的,是怎样的传统美德,也清楚这种坚守,其实无非是想直面那些卑劣种种。所谓的借丹青旧事、渔樵闲话,那些古来留有的故事,渲染点缀,喝呼秉笔,舞台演就,将不平与愤慨,用超脱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得留人间,以告社会。
鲁迅先生有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于社会的推动而言,有的人用刀枪,有的人用笔墨。刀枪者,折人身;笔墨者,入人心。蒲松龄柳下置茶,狐仙鬼怪跃然。纪昀阅微草堂志怪记略,襟怀夷旷,发人间之幽微。无不用那些离奇,那些因果报应,鞭笞黑暗,鄙薄虚伪,劝善惩恶。
正所谓,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除却位高权重,更有众人喝彩。人心是秤,份量自称。
【编者按】中国戏曲艺术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世界的影响独一无二,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高金业老师此文对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开篇列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曲目和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戏曲创作者、研究者,然后笔锋一转,带领我们走进清朝杂剧作家杨潮观的剧作《吟风阁杂剧》,以及他在创作、为官、交友等方面闪耀的亮点。杨潮观的杂剧虽然没有像《牡丹亭》《西厢记》等著名曲目那样,在舞台上、荧屏上广为传播,但他的剧作构思新奇,主题突出,褒贬分明,具有讽喻劝惩的作用,是清杂剧全盛期的代表,被许多大学编入教学大纲及文学发展史。感谢高老师深入细致的评述品读,让我们对中国戏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闪光的亮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