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评马培荣先生的《都梁聊斋》

作者: 丁立高 点击:607 发表:2024-02-10 17:23:42 闪星:4

摘要:唐代元和进士沈亚之曾到过盱眙,与执掌淮口院、监盱眙都梁山仓的盐铁官陇西李稼交好,应李稼之约,在实地考察淮上、问询情况之后,为作《淮南都梁山仓记》,以纪元和年间都梁山仓始建转运之事,可谓与盱眙有缘。在沈亚之所著文献中,有纪实如《沈亚之文集》,但也有像《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之说。

手捧《都梁聊斋》,令我爱不释手;展开雅致书册,顿觉耳目一新。书名是淮安市著名书法家钱淑英老师所书,而封面画却是清代盱眙籍著名画家金健吾所作,古画配今字,确是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都梁”乃盱眙之别称,“聊斋”乃蒲公松龄之巨著也。《都梁聊斋》是否为仿效蒲公墨迹,记以盱眙古代狐仙鬼魅故事之集呢?令我赶紧平心静气,窥探究竟。谁知,不看不知,一看即明,其实非也,每件故事都有源可究、有据可引、有案可稽。 


   古籍与旧志  曾记玄妙事 

       世间之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奇闻异事亦是层出不穷,尤是街巷坊间、民间流传的灵异事件,有些闻所未闻、神乎其神,有些更是难以置信、令人咋舌。在人类对一些奇异事件无法解释时,往往就会借助神灵之说,甚至说是神、仙、鬼、怪之举。 

       古人也曾著书立卷,叙述此类事件,留下一大批志怪灵异书籍。如晋代王浮著的《神异记》,东晋干宝著的《搜神记》20 卷,南朝梁任昉著的《述异志》,唐代牛僧孺著的《玄怪录》10 卷,唐代沈亚之著的《异梦录》,宋代吴淑著的《江淮异人录》3 卷、洪迈著的《夷坚志》420 卷,清代汤用中著的《翼驹稗编》8 卷等等。就连三国魏时的魏文帝曹丕也著有《列异传》3 卷。尤其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8 卷,更使灵异小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吴承恩先生更是创造了志怪小说的奇迹。 

202402081707373620848930848930.png

         唐代元和进士沈亚之曾到过盱眙,与执掌淮口院、监盱眙都梁山仓的盐铁官陇西李稼交好,应李稼之约,在实地考察淮上、问询情况之后,为作《淮南都梁山仓记》,以纪元和年间都梁山仓始建转运之事,可谓与盱眙有缘。在沈亚之所著文献中,有纪实如《沈亚之文集》,但也有像《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之说。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堪称传奇之书。鲁迅曾言,《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并把它的渊源列入“拟晋唐小说”类,并作书评言: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蔼可亲,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所以,将灵异之事记载于古籍旧志乃为常事,并不需要大惊小怪,只是将这些事情记录于兹,以备思考,或作参阅,抑或以作茶余饭后之聊趣吧。

 

 盱境灵异事  古今乃发生 

       盱眙县城位于都梁山中、淮河岸边,依山傍水、风景靓丽,都梁叠翠、长淮浩荡,山虽不高却有灵性,城虽不大却含深蕴。盱眙历史悠久,文脉悠长,人杰地灵。盱眙山上也多有蹊跷之事,有些事情竟然相当灵异,令人难以置信。翻开盱眙历代志书,以及历代典籍书本,其中就曾记有许多发生在盱眙的难以置信之事,如: 

       盱眙城墙巍峨壮阔,然而却不翼而飞;平原铺梁母行善积德,以致从平民成为仙释;孝子王彭为父建墓,孝感上苍以致天生仙泉;泗州逆子不孝,遭报应雷公施法将其雷劈,命丧黄泉;华岳砍樵于山上,遇到仙赠神笔遂成著名画师;文庙大成殿前忽生蜀葵烂漫如霞,当年乡试竟有三人同时中举;赵匡胤据盱攻泗,雾中满山旌旗助战,岂知是阴兵助阵;某商人出行被害,小毛驴竟赴大堂叩首,为主人报案申冤;某年雨涝连阴午季失收麦种全无,淮河突来数条大舟载种赠民,次年有收;泗州先师庙蝙蝠栖居成灾,教谕一纸檄文使蝙蝠悄然离去;某家狐妖惹事,抛物焚烟难以忍受,知县传檄城隍以告驱除;真寂大师在盱兴建寺院尚缺佛像以供,竟有铁佛巨像随淮河水漂来以遂宏愿;盱眙道士李道纯在扬州长生观羽化,两只仙鹤口衔道士衣袖翩翩升天;金兵入泗州欲焚大圣寺塔,僧伽大圣以锡杖挑塔,担肩飞天而去;船妇不识小龙以燃薪击其首,小龙怒震淮汴,毁舟七百、溺人数百;清光绪间,凤坡岭上的文笔塔主火被拆,确有“狐仙”万千集聚,祷告许愿乃去,如此等等,历数难尽。然而,在盱眙旧志中,却是明明白白的记载着。 

       灵异之事之所以灵异,就在于它似乎有违于常规常理,有违于常识,甚至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所以,灵异之事是事实?是虚幻?还是迷信?确实难以给出确凿的结论。若说是迷信,确有一些事情让你匪夷所思;若说是真实,却又难以拿出确凿证据。故而信之无据、不信亦无据,惟有作茶余饭后,闲聊之题、趣乐之议、传闻之言也。 

       当然,入书之事并非铁定,但也有“无风不起浪”之说。每每翻阅如此之说,总有一种似信非信之感。而且在民间也听到过许多诡异灵妙传言,还亲身经历过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所以,马培荣先生在研究盱眙地方历史时,就留心把这些奇异之事记载于案侧,很想把它整理成一本带有奇异性质的小书,但他又坦言,每每“仰望《聊斋》,而自知无墨,不敢动笔,一搁便是数十年,似成憾事。” 

       退休以后,这个想法又有冒头,但好心朋友们劝他说:“此书不写为好,过去的《聊斋志异》抨击旧社会,你现在写《都梁聊斋》是何用意啊?不要留人口舌。”写还是不写,马先生一时难以定夺,甚至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旧志中总会有一 “杂记”“拾遗”“ 隟著”“补遗”卷,记载了一些民间所传奇异之事。现在写《都梁聊斋》,所著不出其左,内容不出其右,应该不是问题吧。故而为之。 


 故事虽灵异  道理却教人 

        一番努力之后,《都梁聊斋》一书终成。 

       几乎是第一时间,我得到了马先生所赠此书,当我翻阅之后,恍然大悟。其实,马培荣先生所撰《都梁聊斋》,是摘取历代《盱眙县志》《泗州志》中祥祲记载,以及《太平广记》《三言二拍》《夷坚志》等旧本书籍上与盱泗有关的奇异故事 110 则,稍作演绎,讲述与众,并附出处与原文,以作茶余饭后之聊趣。并非是写狐仙鬼怪、诡异歧说以传迷信之事,亦非记坊间传闻、民间异事而取悦于人。虽然这些故事中可能掺杂着传闻和迷信的色彩,但选择阅读、批判吸收,对于了解盱眙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等,尤其是对了解盱眙古代的民风民俗有所帮助。所以,书名虽为《都梁聊斋》,但与蒲公《聊斋志异》非为同类也。 

202402081707373674761447761447.png

      比如在马培荣先生《都梁聊斋》第12则《王彭孝感天生泉》,就是取《南史》《宋书》的“孝义传”和光绪《盱眙县志稿》“人物卷”的古文: 

      王彭,盱眙直渎人也。少丧母,父又亡,家贫无力营葬。制砖无水,穿井数丈水不出,担汲淮河去五里,彭日作夜号。一旦大雾,雾歇忽生泉,墓成水竭。元嘉九年太守刘伯龙依事表言,改其里为“通灵里”,蠲租布三世。 

        南北朝刘宋时盱眙郡直渎县的孝子王彭,孝感天意,神助生泉,不仅将其村庄改名通灵里,还免去王家三代的“皇粮国税”,在今象山之巅玉皇宫侧的有 “灵音坛”。此事教育人要忠孝而不可忤逆。 

       来看看第62则《阳开阴阖直渎河》和第110则《禹王河淤塞之谜》,说的是禹王河开挖和淤塞的故事: 

       禹王河是淮河、长江之间一条非常古老的人工运河,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凿的“淮河入江水道”至少要早上一两千年。其古道穿越盱眙、天长、六合、邗江4县,其故道在盱眙县境内:从官滩镇南的古河漕始,向东越黄土岗、黑林桥、大云山进入天长县,再经六合县,后绕仪征之白茅墩至小河口以达于长江,总长约 150公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长相思·汴水流》,就是说的这条运河,词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据说在禹王河开挖时,记有一个离奇的记载。如后唐诗人朱存就写了一首题为《直渎》的诗,诗云: 

        昼役人功夜鬼功,阳开阴阖几时终。 

        不闻掷土江中语,争得盈流一水通。 

        此诗收录于《六朝事迹编类》卷上。白天开挖的河道,夜间却莫名其妙地又恢复了原状,如此下去何时才能完工?后来有高人提供了破解之法,方得以工程延续。那么,像这样一条著名的淮江运河为什么竟然断航、淤塞了呢?在盱眙民间有一个传说,在盱眙旧志中也有记载。说是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变”,率靖难大军从燕京(今北京)一路南下,降泗州、占盱眙,直取南京,杀死侄儿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基皇位,是为明成祖,改年号永乐。朱棣深知盱眙城坚如铁壁、易守难攻,故以堪舆家所言“盱眙城与祖陵背反”为由,把盱眙城墙毁掉。接着,又带着风水大师来到圣人山。风水大师装模作样、东转西转,一番察看之后,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 

       圣人山下淮水长,长淮如弓朝西方。 

       直河似箭弦上搭,正射对河大红墙。 

       朱棣展开地图一看,倒抽一口冷气,可真不假:此处淮河正呈“弓”字形,禹王河是“矢”,那我家的老祖坟明祖陵不真的成了“的”了吗?于是朱棣当即下令在圣山湖与淮河入口处筑一土坝,将禹王河口彻底堵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泗州太守莫之翰曾听民间言,说每逢阴晦雨雾天气,人们还会听到禹王河故迹上的舟楫之声,说得玄乎离奇,故而莫太守专门写了《请开禹王河》疏奏呈于皇上,并列六条之利,在疏文中写道: 

       禹王河在在皆有遗址。每风雨晦暝,气势蜿蜒如长河。云烟雾霭中,土人尝仿佛见风帆舟楫,如鼓棹挽拽状。其天时晴明,河身地内闲作箫管声。居民呼朋引类,相率往听,不一而足。 

       说得可像是真的一般。当然,莫之翰所说言之凿凿,是真是假却无法考证,只能将其作为一种故事听听。他的奏疏也未被朝廷采纳,疏浚禹王河之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如果说《都梁聊斋》无案可稽,可能是因为它的故事过于诡异离奇;如果说《都梁聊斋》有源可溯,那时因为它的出处在志书典籍可查!难怪曾有歌云:“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或许也是这个道理吧! 

      总之,《都梁聊斋》作为盱眙古代民俗历史的一个补充,作为盱眙群众消闲聊趣的一个话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的每一则故事都有源头,每一则故事都符合传统的礼教,符合社会群众的心理,有一定的正能量,同时,这本书劈开了我们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模式,尽管有不足、有错讹、有瑕疵,但终归是瑕不掩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马培荣老师是银河悦读文学网站的老朋友,驻站作家,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1988年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江苏省首批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许多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敢于挑战新领域,提出新观点,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考证,编著各类文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前辈。作者介绍的《都梁聊斋》只是马老师的其中一部著作,值得一读。感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有成就的写作人。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