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小车不倒只管推

作者: 方虾子 点击:388 发表:2024-02-03 09:10:48 闪星:0

摘要:送土途中我遇到不少歪翻在半途的小推车。我第一次推独轮车,居然一竿子到底,途中没有发生翻车。

  今年腊月已过半,我不禁想起了50多年前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参加冬季水利工程的挑河活动。那一年腊月我和乡亲们去的是邗江县赤岸公社。

  我们挑着行李和大锹来到河工工地,河岸边已用毛竹扎框架,芦席铺顶蒙墙,统一搭建起了工棚。一个大队的民工住一大间工棚,工棚里面对过对是两长排地铺,先将稻草铺上,再将我们带去的草席和被子展开,就是我们的卧铺。中间留有狭窄的过道。男民工住在工棚里,少数女民工住在附近赤岸生产队的农民家里。

  红旗猎猎舞北风,高音喇叭在高高的竹竿顶端放声高歌,一场战天斗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人民战争打响了!来自邗江县各个公社的民工,在长达好几百米的赤岸河堤上如蝼蚁般全线铺开,挖掘和搬运泥土。取土的地方距离新河道较远,我们是用板车拖运泥土。实实在在装满一板车泥土后,前拉后推一步一步将板车拖往新河道。倒土的地方太远,一辆车三个人手不停脚不住,上下午才各运送了六车泥土。

  赤岸的泥土是橙红色,坚硬如同卵石,用我们常用的铁锹根本挖不动。各个生产队都添置了当时的淮锹来挖土。淮锹的锹铁狭而长,挖土的人要站在锹拐上用尽全身力气往下蹬踩,才能挖下一些黄泥疙瘩。然后我们再用阔口的大洋锹将它们扠进板车,装满车后拖走。泥土不太好挖,送土又很远,工程进展不快,人却累得够呛!晚上回到工棚,每个人都坐在地铺上,有人用二胡拉起了《江河水》。我半卧在地铺上,耳际回荡着幽婉飘忽的胡琴声,就着小马灯闪烁跳跃的微光翻看着高尔基《我的大学》。

  天亮后,我第一个钻出工棚,只见四下里一片寂静,地上铺了一层闪闪发亮的白雪。从夜里到现在,东北风肆无忌惮刮个不停,片片雪花仍在不停地从天上飘落而下。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这场雪对我们挑河来说,不亚于是一场灾难。

  我们踩着雪来到挑河工地。泥土冻得铁板一样硬,很难蹬锹挖土。我们两个人站上淮锹锹拐蹬踩,才勉强挖下一些土来。好容易装了一板车土,拉车运土可就更难了。道路泥泞,板车轮子沾满冻土被吸在地上,很难滚动。我们用劲推拉板车,脚底下一跐一滑,比平常多费了双倍力气,还是很难前进!

  老天为难我们,工程进度大受影响。风雪中,高音喇叭反复播放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就如同戏中所唱:革命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接连几天刮西北风,天奇冷,地上冻土结冰,我们的双轮板车根本滚不起来,无法运土。工地上找来许多独轮车,我们改用它来运土。早上出工时,我将一件厚实打有许多补丁的旧棉袄穿在身体外面,一条军用武装带拦腰一扎,三片瓦的棉帽戴在头上,雄赳赳、气昂昂地推着一辆独轮车来到挖土工地。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推独轮车,我待小车两边的箩筐里装满了冻土,就把扣在车把上的布背带套上肩,双腿成外八字形分开,两臂绷紧,双手紧握车把,轻喝了一声“嗨”推车前行。独轮车向前滚动,我浑身绷紧,小车独轮着地点和我的双脚组成一个三角形在泥泞的河工道上向前平移。我握车的双手使足了劲,让车保持平衡向前滚行,不让小车因半边歪斜而翻车。小车不倒只管推!送土途中我遇到不少歪翻在半途的小推车。我第一次推独轮车,居然一竿子到底,途中没有发生翻车。因为我推车时高度紧张,用力过度,虽天气寒冷,身上却微微冒汗。当我推着空车回到挖土工地,头上戴的棉帽已捂不住,我将它一把揪下来握在手心。四九寒冬,我的头顶上却热气腾腾。

  工地上一辆履带式拖拉机“突突突”开了过来。河道被来往车辆碾化后又结成了冰冻,路面太滑,我们推的独轮车怕翻车不敢给拖拉机让道。这个庞然大物就开到了河道的边上,不料一跐一滑,拖拉机歪在路的半边,熄火瘫了下来,险些翻倒。我们小车队不怕路狭泥泞,从拖拉机身旁一掠而过。小车不倒只管推,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等我们倒土回头,水利工程团已派人前来帮助拖拉机脱险。好不容易拖拉机“突突突”又启动起来,折腾了老半天,终于步履艰辛开走了。小车不倒只管推,新的河道大岸终于在众水利战士共同奋战下见顶了!

  水利工程团为了奖励大家,特地发下来一种土色回纺布做的三角坎肩,这三角坎肩布比女社员的方巾大,很实用。它可扎在脖子上护肩,可扎在腰上收劲,也可扎在头上防风御寒。不过三角坎肩是要收费的,七毛钱一条,当时还不能保证每人一条,金贵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回忆了50多年前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参加冬季水利工程的挑河活动的场景。那一年腊月作者和来自邗江县各个公社的民工,在长达好几百米的赤岸河堤上如蝼蚁般全线铺开,挖掘和搬运泥土。作为一名知青,在一年的民工生活中感受至深!因为,曾为之付出辛劳,曾为之流血流汗,为工程设计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杰作而感叹,为数万日夜奋战在那环境极其恶劣工地上的民工而敬佩!当然,更为那个时代赞叹!这就是永远留在心上的烙印!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