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弘一法师著作笔记
一、过去事已过去,未来不必预思量
许多年了,弘一法师临终遗笔“悲欣交集”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实在是佩服弘一法师把人生哲理仅用四个字高度概括。便对弘一法师及其传奇总会多看一眼。
一天得知李叔同著的《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一书的信息,立即向自己的好友介绍,她毫不犹豫买了,还说会细细品读。我也购入2022年7月第一版的此书。
也许一曲经典传唱的“送别”,则李叔同便家喻户晓。李叔同弘一法师是国际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才华横溢,到最终皈依佛门,潜心修行。为世人留下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他临终遗笔:悲欣交集。是他一生所经历的人世概括,无疑也是世人的人生真实写照。
夜深人静,月明当空,北京的夜景是光的世界,光的海洋。居家的室内悬灯照明,书桌前的台灯补光,读书,读《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是我近日的功课。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过去事已经过去了,未来不必预示思量”、“修心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世界是个回音谷,你啊念不忘必有回响”、“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真够自己细细品读而觉悟的。
开篇是《我的父亲母亲》,精炼的文字讲述了李叔同出生于大户,父亲李世珍为官不久辞官返乡,而经商。其晚年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母亲是父亲的小妾,李叔同是小妾所生,虽深得父亲疼爱,但作为庶子,身份自然无法与嫡子哥哥相比。儿时倍受不公平待遇而深感压抑,于是他在书中提到:“也许这就为我日后出家埋下了伏笔。”他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与母亲在书香门第家里的处境很困难,这便注定了他的性格内向,终日与书为伴,与画为伍。在大娘与哥哥的严酷管教下学习诵经,读书识字,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若稍有错误,比他大十多岁的哥哥必加以严惩。小小的可怜的李叔同就没有小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但是李叔同也因此养成严谨认真学习习惯,因此也对同父异母的哥哥心存感激。待到十六岁时,他思想渐渐成熟,有胆量指出兄长为人势利,攀权富贵,嫌贫爱富。则被哥哥指责他不务正业,有辱祖训。
李叔同生活在很富裕的家庭,因不贵而“反叛”,与其兄背道而驰。在他心里住进了善良与怜悯。他一生对书法、绘画、音乐、诗词、戏剧都感兴趣。还独自一人前往日本求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出家后造诣更深。
我便日日夜夜捧读。
二、修心以清心为要,涉事以慎言为先
这部分的文章共计文言文八篇。我反复阅读,有时还得借助百度查阅才能较为深刻理解其中深意。因此也加深了阅读的印象。
文革前的高中生,因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耽误了这代人的学业,学生我没有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功,此时阅读有障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知其浅意,有时还得借助百度搜索,才能深刻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境。这样也好,逼着自己逐字逐句反复阅读,读通了,读懂了,反倒觉得读书有味道。
醒目标题:《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个人行事上能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士”了。我个人理解:此语道出做人首先要有知耻之心,才能始终不辱使命。
我对“耻”有肤浅了解是在小时候,父母亲管教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严,规矩蛮多:言必行,行必果;今日事今日毕;不允许我们骂人说脏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不言睡不语;做人要穷不倒志,富不癫狂;与人相处可以吃亏,但不得占便宜:不取不义之财……妈妈说:家教不严出败子。还给我们讲故事:有个妈妈见到自己孩子拿了别家孩子的东西回家,不加管教,还夸孩子有本事,于是这孩子小偷小摸习惯了,日后就变成了大盗,犯法判死刑,行刑前说要见妈妈一面,见到妈妈后,说要吃妈妈的奶,结果咬掉了他母亲的奶头,留下最后一句话:“是你没有管教我,我才有今天。”母亲常常警醒我们,说院子里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是搬运工,在困难时期粮食紧张,他在搬运大米时动了心思,趁黑夜没人注意偷偷扛了一袋回家,第二天公安人员找到他家,连人带物都带走了。坐了几年牢。我妈妈告诉我们:没有严格的好的家教,子女就有可能男盗女娼。不遵纪守法一定没有好结果。带给家庭的是大耻辱。这是母亲对我们进行“知耻”的启蒙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良好的家教首先让孩子们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廉耻,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自律的习惯。“行己有耻”也能受用一辈子。
联想到现实,也许有太多的人脑袋里没有绷紧“知耻”这根弦,有的甚至伤失了以耻为界的底线,让我们看到许多的大贪官落马。他们不择手段地贪腐国家财产,就是大盗;有的甚至为了发财,盗窃国家机密而通敌,动摇国家根基,这些不以危害国家利益为耻之徒,就是把自己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了。注定是入地狱之徒。还有其他种种不以耻为耻的人与事已司空见惯,如学术界的造假,商业界的造假,民间的坑蒙拐骗无恶不作……真的是时候了,必须人人好好反省,心中要牢记:知耻而不为。
读到“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其大意是能知有过错的人是聪明的,知过错能改的人能接近圣人。我想:若能牢记这十八个字,除了自我反省,以优秀人为镜子,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作到能认识自身的不足或过错,并及时改正过错,避免过错缠身腐蚀了身心,努力做一个明白人,一个聪明人,一个纯粹的人。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国家机体就更加健康发达。
《致知在格物论》
有一成语——格物致知,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断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另一层通俗意思:格物致知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知。深层内涵就是穷究天下之事物,而尽悉天下之事理。因为不同事物之理都有着共性,一件事物如果能认识透,其他则可以类推:“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我想在此摘录书中谨句数条,与己共警。
1.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
2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此言当留心。
3.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4.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
5褊当矫之以宽,躁当矫之以静。
6.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
7.要有浑厚包涵从容广大之气象。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人气象,便知其涵养之浅深。
8.珍藏泽自媚,玉藴山含辉。此涵养之至要。
9.小人不可与尽言。
10.人誉之,使无可誉之实,不可为之加喜。人毁之,使无可毁之实,不可为之加戚。惟笃于自信而已。
11.读正书,明正理,亲正人,存正心,行正事,斯无不正矣。
三、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好喜欢李叔同收录《惠吉类》的名言: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
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与言简意赅的名言相遇是近日之幸事。喜获令人豁然开朗的人与人交往之准则。并深刻领会到上天所忌讳的是刻薄取巧。只有诚意与忠心能与万物相互感应。这些老祖宗留给子孙的财富,吾辈自然得铭记与践行。
1915年,三十六岁的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应聘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课。在南京组织宁社,倡导书画艺术,幷作《乐石社记》。同期还创作了颇多的歌曲。代表作有:《送别》《早秋》《忆儿时》《悲秋》《月夜》《秋夜》。
尤其是《送别》这首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由此可知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还记得那年应好友彭老师邀约,我们一同去武汉音乐学院,观赏一场音乐盛会。
早已耳熟能详的一曲《送别》,被舞台上某大学艺术团的演员深情的演唱感动得泪流满面。是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的歌词,是荡人心魄的旋律,裹挟了我整个心身,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书法家李叔同先生畅谈《谈写字的方法》,让许许多多爱好书法者受益匪浅。他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深刻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大众:
1.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有兴味。
2.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3.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可用小笔!
4.对于写对联、中堂、横批、条幅的方法应该注意的要素: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
以上,我仅仅只介绍了其中简单的方法,而老先生作了大量的全面的具体的详细的说明,实乃是写字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四、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书,这部分的内容我们能看到李叔同先生的人生岁月的足迹,他与友人的书信,他的生活日记,他的思想境界。
他告诫人们:“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得常有些不足处最好。”因为事事足意是不可能,不好的事时有发生,这与人们也是好事。也可以用通俗的话理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弘一法师与友人之间的信件,读来令人感动。书中收录的信件有刘质平喜欢音乐,在浙江一师读书时,李叔同是他的音乐和绘画老师。次数收录弘一法师致学生刘质平的信五封,写满了深深的师生情谊。他给予刘质平的教诲、鼓励、以及当刘质平学业精进时,家境突遭困难,无力支撑其留学开支。前途未卜的刘质平甚至想到了自杀。李叔同得知消息后,马上给弟子写信:资助他学费。这对师生的情谊堪称20世纪中国师生情谊的典范。信中写明他的收入与支出的名目,注明此赠款系我辈之友谊,赠君之用,至毕业止,将来不必偿还。还有支助学费的条列:要刘质平学生答应赠款之事只能他们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不可与家族先生们谈及,若家族追问,只可云有此之事,万不可提出实名。由此可知弘一法师的宽广心胸与真挚的爱给予了他的学生。弘一法师所有的经历都有着惊人的传奇。令我倍受震惊与感动。
五、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这里我们能看到李叔同先生的人生岁月的足迹,他与友人的书信,他的生活日记,他的思想境界,以及他传奇的一生。
他随时保持自己心中的光,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光借给他人,帮助他人走出黑暗。他随时保持自己的善良,把自己的善良给予他人,帮助他人走出绝望。他随时保持自己的信仰,让自己的信仰帮助他人走出迷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兴趣,人们都说他出家前是书法家、画家、音乐家、诗人、戏剧家。
他却谦虚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的人生兴趣而已。”“我认为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应多学一些东西,不见得样样精通,如果能做到博学多闻就很好了,也不枉屈自己这一生一世。”
我往往把他朴实的语言当作是对我们的教诲,牢记于心。我告诉我自己要做个有光的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有信念的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首先做好自己,多学习多努力,多丰富自己……
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吾辈要把读书当作吃饭与喝水一样平常,当作人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对自己说过的,无需人强迫,我乐于读书,不为功利读书。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书,我已阅读至尾声。我只知道临睡前,这本书在我的床头;在我小歇时,它就在沙发的扶手上;有时它会在书房的书桌上;总之它一直在触手可及之处,我会阅读某一页某一段,也会重复阅读某一篇某一章,还会随时在百度上收索遇到书中难解其意的句子,做些笔记。
书中收录了诗词共计三十六首,曲十六首。
暂不在此一一列出。感兴趣者可以购此书收藏。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
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这可能是李叔同果断出家的根本原因。
李叔同一生可谓传奇,从才华横溢的文化名流,到最终皈依佛门,在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
这本书于我并不是很容易一口气无障碍读完的,是因为非白话文导致我阅读有所障碍。能坚持读下去是因为有李叔同一生经历的很多故事,尤其是他与徐悲鸿的故事“枯木逢春”、“猛兽不伤人”令人大彻大悟。他有很多的生活感悟,有他与友人的书信,有他创作的诗词歌曲,有很多人生警句,也是经典名句,直入人心的做人道理,这些都能直接引用为人生的座右铭。还能时常引起反思与自我反省,确实是值得回味的一本好书。
读这本书,不仅是了解李叔同是一个怎样的人。写读书笔记也不是告诉别人这本书我读过,然后放在书架上让它睡眠。而是想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学习并明白李叔同大师那些做人的道理,坚信那些做人的道理,实践那些作人的道理。
总之这本书凝聚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大彻大悟世间的爱是慈悲,他处世的大智慧是人生真谛,成事心法禅意哲思是留存世间珍贵的精神财富。吾辈当获无价之宝般的珍惜。
读此书于我是一次洗涤心灵,懂得做人要让生命有了灵魂。
我引用名人对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评论: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时间静静领悟。”
【编者按】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62年的人生,于1942年10月13日,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他没有留恋,没有哀伤,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书毕放笔,走完在凡间的一生,极致的一生。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李叔同名列其中。李叔同在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候,皈依佛门,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敬仰的佛教宗师。 林语堂赞之:“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叹道:“在弘一法师的围墙外,我是如此卑微。”或许,沿着李叔同一生的笔墨轨迹,印烙的宿命,不失为走近他的一路幽径。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