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红色追寻

作者: 丁良跃 点击:599 发表:2024-01-24 10:03:34 闪星:11

摘要:“我仔细阅读了您记叙的《红色寻觅》一文,我的拜托,您不辞辛劳,连日据讯寻觅,且短短几天,写出了几千字的记叙,实命我感动敬佩。于都红色文化之所以这样红、这样火,正因为有您、肖记者等一大批有红色历史责任感,重情重义又有文笔才干忠诚党的工作者。”

  时光流逝,那条奔流不息的于都河,永远灌满着历史的烙印。我们一直在追寻,那革命英雄人物的红色足迹;我们一直在追寻,那伟大而不屈的精神力量!——题记


  (一)

  2024年1月上旬,我撰写的散文《红色寻觅》完稿后,第一时间发给了红20军军长刘铁超烈士的孙子刘碧成和刘碧林。未曾想到,刘碧成老人马上给我回复了信息:

  “我仔细阅读了您记叙的《红色寻觅》一文,我的拜托,您不辞辛劳,连日据讯寻觅,且短短几天,写出了几千字的记叙,实命我感动敬佩。于都红色文化之所以这样红、这样火,正因为有您、肖记者(指肖力民记者,笔者注)等一大批有红色历史责任感,重情重义又有文笔才干忠诚党的工作者。

  从‘寻觅’中我得知:李晓峰出生于1895年12月,比我爷爷刘铁超年长3岁多,1979年8月逝,享年84岁。在座谈会上他回忆的讲话,时年77岁,应该是1972年。

  李晓峰老红军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倬1919年生,也是红军,1937年牺牲。次子李志伟(李运伟),于都中学教师1968年逝,李志伟两子两女(长子已逝)。三子李运健1933年生,转业到武汉航运局,已殁。

  李晓峰老革命晚年时,唯一亲近在身边的是哥的儿子、侄子李志倜,对他口述了革命回忆,并留下传记。可惜侄孙李国才弄丢了。

  幸运李晓峰当年开的客栈革命联络活动遗址还存在,现为诊所。廖医生提供了李晓峰晚年的邻居李仁喜的儿子李志文讯息,李又提供堂兄、现年70岁的李寿洋,李寿洋讲,李晓峰有个妹妹,不知名字,嫁给了红军军长。

  看来李晓峰的孙辈同这个姑奶奶应没有走动了。这个女红军——爷爷的爱人,红军李奶奶确是李晓峰老红军的妹妹。祝愿她在天之灵感知:刘铁超的后代感恩她给了爷爷牺牲前美好的生活幸福……

  深切感激你们的辛劳!”

1705997535205864.jpg  看到刘碧成老人回复的信息,我深受感动。记得2023年8月,刘碧成老人给我发来信息,他说:“兴国籍老红军刘恋于1981年写了一篇回忆文章《红军爱情诗》,写了朱云卿、刘铁超两夫妇1931年4月在于都县青塘村共住一室,由此而引出两对红军夫妻的故事、趣事。几年前,我写了一篇读后感,现发与你看看。”

    (于都县城大西门   清代称为西成门)

  再次翻开刘碧成老人写的 《读后感悟》,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红军队伍并不是某些人所言,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穷人,红军初期就自动聚集着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精英,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文中所述的郭化若、朱云卿、刘铁超、刘然、冯文彬、傅参谋、王净等,他们个个能文能武。

  红军官兵平等,职务不等同地位。......

  我原以为红军生活既艰苦又单调。其实他们生活丰富多彩,个个生动活泼。官兵融洽,经常开展踢足球、跳高跳远等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或比赛,增强体质,苦中有乐,并不枯燥。

  当年红军多为十几岁至三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哪怕明天上战场可能就会牺牲,今天照样快乐。他们聚集在一起,说话风趣、幽默又十分玩笑,这种玩笑今天已成为历史记忆与典故。

  红军有革命乐观情怀,有血色浪漫,有欢声笑语,任何苦难,即使战争和死亡也无法将它扼杀,在苦难的战争岁月,还有喜悦,还有欢乐,还有幸福,还有爱情,这是因为--更重要的是还有信仰,信仰让平凡的人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意志。

  多年来我们在寻访爷爷刘铁超的足迹过程中一直在自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爷爷坚定走上革命道路毫不动摇?

  看着刘恋老红军真真切切的记述,深深感到爷爷对于名誉地位的一颗平常心,对革命一片忠诚。他始终不忘为国、为穷人翻身得解放的初心,他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信仰而献身奋斗。没有这样的心态,他由军长变为一名普通参谋时,不可能画出那么生动感人的墙报画,不可能也无心情接受为出一期墙报写稿这样普普通通的小任务。他做到大事能干好,小事出精彩,当团长、当军长,能带兵打仗,打胜战,当参谋,职务出现断崖式变化,照样同士兵打成一片,同欢乐,仍然自觉担负教士兵读书识字,讲军事政治课,做宣传鼓动工作,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例,证明爷爷的的确确为革命任劳任怨,对党对人民赤胆忠诚,牢记自己的信仰与初心。他处顺境不满志,心态淡然;身处逆境不丧志,心态泰然。同时震撼我_爷爷多才多艺,红军队伍中有不少人才。

1705997611163090.jpg  (李晓峰客栈遗址   现为廖氏诊所)

  刘恋老红军的文章中也有遗憾,我们无法寻找文章中的红军奶奶。2012年我们得知爷爷当年还有一位红军爱人时,这位女红军已年过百岁,(我奶奶1926年已病逝)刘恋老红军也不在世了,文章中那些人都已年过百岁,不在了。也许时间久远,刘恋记不起这位女战士的名字了,又无她娘家于都具体地点,相距千里的我们想去寻找很困难了。我们作为刘铁超的后代,当然渴望知道这位女红军奶奶与爷爷共同生活了两年的具体情况,也想知道爷爷牺牲后她的生活情况。

  刘铁超后代:刘晓蓉、陈晓光、刘碧林、刘碧成

  2018年12月

  这时,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哪怕再苦再难,还要继续寻访到李晓峰的孙子李春元。


  (二)

  接下来,散文《红色寻觅》分别在“银河悦读”网站、于都县的“于都青年网”、“于都信息网”、“于都知讯网”、“发现于都”、“于都长征源”等社会自媒体公众号上刊发,一时间,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和关注度。

  于都沙心乡文化服务中心钟南京主任在文章公众号的末尾留言:寻红之路曲折、复杂、艰辛,唯有情怀、执着、坚守,才能为更多革命先辈的实现夙愿!一句“于都在路上”是呼唤、是号召,更是长征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有一次,我在下班的路途中,有位县公安局的退休警官“拦着”我说,“看了你写的《红色寻觅》文章,真是有心人做有心事,令人非常感动。我告诉你,在县城大西门的大西门井边,有一块大石碑,长约七、八十公分,宽约四、五十公分,上面刻有‘平安客栈’等内容文字。”

  有趣的是,来自网民肖北京在文章公众号上给我留言:“我伯父肖福禄子是红军烈土,1934年在松山作战中牺牲。”并留下了联系号码,随后我与他电话联系。在与他“煲电话”中得知其大致情况,肖北京,小名肖井发,现年65岁,于都县段屋乡上塘村人,这些年一直在湖南省郴州开一家床上用品店,除每年清明回乡扫墓外,较少回老家。他说,奶奶叫刘老女,1896年生,奶奶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叫肖福禄子、小儿子叫肖有基。肖福禄子是其伯父,1916年生,1933年在瑞金参加红军,1934年在松山作战中牺牲,年仅18岁。父亲叫肖有基,也是失散红军,母亲叫刘招红,家里还有三个姐姐,分别叫肖连弟、肖水秀和肖贵州。由于伯父肖福禄子是红军烈土,没有婚娶及子女,在肖北京幼小时,由村里、本房商议,将他过继为肖福禄子的嗣子......

  未曾想到,于都籍武汉大学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管鄂老人也看到《红色寻觅》一文,在我微信留言:丁老师费了很大精力收集这些可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对年青一代有巨大的教育意义。我立即回复他:管老,您认识李晓峰三子李运健,还是李运健之子李小萍吗?

1705997926125842.jpg  当天下午,管鄂教授在我微信上语音留言:“我见过他(指李晓峰)的三儿子李运健,那时我们跟李晓峰的三儿子李运健见过面,好像还在一起吃过饭,那是很早很早的时间了,已经有几十年了。也和李运健的夫人孙筱梅联系还是比较多的,孙筱梅是武汉市江汉区的烟酒公司的一名职员;后来因为孙筱梅去世了,她的去世是很突然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去看她的家属;以前李运健他们还在世时,李晓峰的孙子辈还很小,所以跟他们也没有联系。”

  “寻红”线索到此又掐断了,但我心存不甘。几天时间里,我茶不思、饭不想,心里总挂念一件事,久久无法释怀。


  (三)

  1月13日,原县农信社退休干部曾积生又给我打来电话,他说:“我以前也在县城十字街老易屋隔壁、老招待所这里(现在县城解放路中段)出生和居住,小时候也是在这里长大的。我问了一下我的两个妹妹,我大妹妹和李春元的妹妹以前也有来往,后来也较少走动了。”

  第二天,曾积生又给我打来电话,“我已经查到了原县林科所所长彭山东的手机号码了”。“太好了!赶紧发给我!”然后,他发了二个彭山东所长的手机号给我。

1705997712641819.jpg   (大西门井  属县级文保单位)

  我立即按照第一个手机号拨去,但听筒里传来“你拨打的号码不存在”,接着我又按照第二个手机号拨去,对方终于有人接听了。彭山东所长非常有警惕性,详细询问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单位、老家在哪里等等,我一一详实作答。

  接下来,我说明意图,彭山东所长说,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他们也不清楚李晓峰的情况。同时,他叫我拿笔记一下,将李晓峰孙子李春元的手机号码报给了我。

  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我找到了李春元,顿时我眼泪在眼圈里打转,那是幸福快乐的泪水!


  (四)

  李春元是李晓峰的孙子、李志伟的次子。据《李氏族谱》上记载,谱名李俊元,字春元,1955年2月生,初中毕业,任中医师,获药剂师职称。

  我和李春元互相添加了微信,在电话中,李春元说他现在赣州市居住。我问他,有没有您爷爷的有关资料、手稿、遗物等?他说,没有了。我问他,您爷爷的革命情况了解吗?他说,以前听爷爷说过,爷爷李晓峰在红军长征后,与陈毅、杨尚奎等在油山打过游击。解放后,杨尚奎担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时候,爷爷带着他还到南昌找过杨尚奎,但那时因自己年龄尚幼,不清楚爷爷他们谈的事情。

  文革中,爷爷李晓峰受到“红卫兵”的批斗。1968年,我父亲李志伟、母亲高云凤带着我们几个小孩下放在于都仁风公社长龙大队,这里距离圩上还有20多里路。后来,爷爷就被“造反派”关到看守所了。1972年,江西省委杨尚奎书记来到于都,就为他平反恢复了名誉,并从看守所放出来。我们也随之回城了,后来都是我母亲高云凤在家照顾我爷爷奶奶。

  另外我奶奶吴玉英是县城土生土长的,她是一个小脚女人,出身好像是大户人家吧,她能认识几个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文化程度,她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

  我问他,有没有其祖父李晓峰的照片?他说,“仅有一张合影,那是1954年1月拍的,前排左5是我爷爷李晓峰。”我问他,照片上其他人呢?他告诉我,“照片上自左而右分别是:我的大姐(早年夭亡;我大妹妹叫李清华,我小妹妹叫李秀芬),我父亲李志伟,我大哥李红,我母亲高1705997801585662.jpg云凤,我叔母孙筱梅,我奶奶吴玉英,我叔叔李运健,我爷爷李晓峰,我姑父邱先荣,我姑姑李桂萱,边上的是姑姑李桂萱女儿,忘记她名字了。” 

  (李晓峰及家人合影照)

  我在电话中问他,您对您爷爷李晓峰的妹妹、也就是您姑婆情况了解吗?李春元说,爷爷有几个妹妹。我又问,您爷爷是不是有一个妹妹嫁给了红军军长,您知道吗?李春元说:“那是我姑婆,叫李师兰,我爷爷说她原来的老公是湖南人!其他情况就不清楚了,关于她的事情爷爷以前也很少说起。”

  您有没有李师兰的具体情况?比如生卒?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等等。李春元说,“以前跟我爷爷到过她家,在赣州居住,后来因交通不便等情况就没有联系了。”


  (五)

  我将红军独3师师长刘铁超(历任红20军、红35军军长)在苏区时期的爱人叫李师兰的信息,立即报告给我们馆退休干部熊佐老师,他说,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时,是李晓峰引领人民解放军从吉安出发,通过兴国县社富、五龙,经过仓前到达里泗,从里泗到达至孝堂(今长征村),攻打县城大西门。当我军逼近西门城外时,留守县城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一个营立即弃城逃跑。八、九点钟后,城外待命的党政机关及工作团人员得令入城,在时任县委书记张浙、县长黄为的率领下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办事机关和部门,并发布了《约法三章》以及《告于都人民书》等布告。

  我又将整理的采访笔记,发给了刘铁超烈士的孙子刘碧成和刘碧林。当天晚上,刘碧成老人马上给我回复了信息:刚看了您写的《红色追寻》采访手记,很是感动......为我们的拜托一事力尽心思,在此我说一声:万份感谢!......

  在于都这片红土地上,见证了这段革命而又历经坎坷的光荣历史;雩山脚下这条泱泱贡水,绵延静谧的流逝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沧海桑田,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尽管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对红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传承。历史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让我们可以回望过去,更深刻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2024年1月22日晚完稿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红色追寻,于作者是不忘初心,执着追寻,克服困难,信心满满,笔根不缀,把传承于都红军精神当作自己的使命始终前行。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并发扬了红军精神,也为于都历史纪念文化宝库添砖加瓦,功不可没。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