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作者: 刘迁 点击:745 发表:2024-01-22 08:24:02 闪星:3

  毛主席在评价司马懿的时候,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何以见得呢?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大量、详细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擅长谋划、精通权谋之术、善于用兵的司马懿形象。

  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主帅于禁,斩大将庞德,威名大震。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大惊,“欲迁都以避之”。司马懿否定了曹操的意图,他分析说:“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长(指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危自解矣。”曹操听从了司马懿之计,没有迁都,并致信孙权,使其偷袭荆州。东吴都督吕蒙率军巧妙用计,“白衣渡江”,偷袭成功,顺利的占领荆州。司马懿的这条妙计,以孙、刘失和为契机,直击关羽的“刚愎自用”,如同“釜底抽薪”一般,令关羽失去归巢和后援,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之下,连连败北,最后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后杀害。

  刘备去世,蜀汉后主刚刚继位,曹丕计议进兵讨伐。谋士贾诩认为不可操之过急,而司马懿却认为此时正是良机,并献计于魏主:若只起本国之兵,恐难于短期内取得胜利,“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一路为辽西羌兵十万,取西平关;一路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打益州等四郡;一路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直取涪城;一路令降将孟达起兵十万,攻取汉中;一路令大都督曹真提兵十万,出阳平关,攻取西川。这五路大兵,从不同方向,同时向蜀汉发起攻击。其时,大军压境之声势浩大,令蜀汉后主惊魂不定,手足无措。此次之举,司马懿若非遇到敌手诸葛亮,定会一举成功,灭掉蜀汉。然而,这条万全之计竟被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一一化去。司马懿的妙计虽然没能得逞,但足可以证明司马懿的精明和胸怀韬略、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

  孟达初为刘璋麾下大将,后投靠刘备。关羽败退之时,孟达不但不出兵求援,还煽动刘备义子刘封不出手相救,致使关羽被害。关羽死后,孟达因害怕被治罪,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重用。曹丕死后,孟达唯恐自己失宠,便暗中与诸葛亮联络,打算弃魏降蜀。孟达的密谋败露,被司马懿获悉。当时,司马师建议将孟达谋反之事奏请天子定夺。深谙兵法要领的司马懿认为:“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于是,司马懿表面上佯作不知,一面去信安抚,稳住孟达,使其放松警惕,以防突然发难;另一面毅然改变进军路线,不顾行程千里,急速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孟达城下,将新城城池团团围住,完全打破了孟达的部署。几天后,孟达在突围过程中,死于曾一同谋反的申耽的枪下。这一次成功的平叛叛乱,充分显示了司马懿临危不乱、遇事不惊、处事胸有成竹的军事才能。他对军机的把握,战略的选择,临阵的决断都让人佩服之至。这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从此声威大振。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统兵三十四万六出祁山,分五路进军,与四十万魏军对峙。为解决后勤补给问题,诸葛亮使人造木牛流马,运输粮草。诸葛亮一边督促运粮储粮,做长期作战准备,一边亲自察看地形,筹划作战方案。在察看地形过程中,发现上方谷地形特殊,适于用兵。便叫木牛流马频繁出现于上方谷一带,以为诱饵。蜀军事先将干柴、硫磺、火药等埋藏于谷内,引诱魏军进入上方谷后,投下木头、石块堵塞谷口。接着,丢下火把,引燃谷内干柴。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眼看司马父子就要葬身火海之时,忽然下起大雨,浇灭了熊熊的烈火。诸葛亮闻报,长叹一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的时候,是他“算就”了有大雾和东南风。这一次,是诸葛亮“失算”了呢,还是司马懿“命不该绝”呢?从这次司马懿得以老天助其脱险来看,可真的就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火烧上方谷之后,诸葛亮自引一军屯兵于五丈原。诸葛亮多次派兵挑战,司马懿只是坚守不出。为了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诸葛亮“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派人送给司马懿。司马懿看了,心中大怒,但佯装笑脸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司马懿不但接受了诸葛亮的“馈赠”,还重待了来使。部下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以“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为由,仍坚守不战。众将忿忿不平,司马懿表示上表请奏天子。魏主看了表章说,司马懿本来坚守不出的,现在为什么又要求出战呢?辛毗说:司马懿本无战心,一定是诸葛亮的羞辱,激怒了众将。魏主同意辛毗的看法,便令他“持节”至军中传谕,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暗中对辛毗说:“公真知我心也!”。其实,司马懿收下诸葛亮的赠品,假借王命制御诸将,都是智慧的表现。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司马懿却偏偏按兵不动,避其锋芒,坚守不出,意在静观其变、静待其衰,实乃上策也。不然的话,何必向魏主请求出战呢?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司马懿是一个城府极深、老谋深算的角色。曹芳即位时八岁,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曹爽知道司马懿的实力比自己强得多,决定寻找机会除掉司马懿。他奏请魏帝下诏,表面推崇司马懿,从太尉转为太傅。实际上夺去了司马懿的实权。司马懿大权旁落后,闭门装病不出,后来索性佯称病危,伺机而反扑。曹爽以为司马懿突然称病,定有阴谋。便差李胜以上任告辞离京为名,前去打探虚实,司马懿“去冠散发”,“拥被而坐”,由“二婢扶策”,故作老态龙钟、“声嘶气喘”之态,与李胜见面。李胜回报,“细言其事”。曹爽从此彻底解除了对司马懿的防备。

  嘉平元年正月,曹爽及其党羽以陪同小皇帝去陵墓祭祀为借口,带着御林军出京打猎。佯装重病等待时机的司马懿见时机已到,便马上召集旧部,成功的发动了政变。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逼,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为将来司马氏篡夺曹魏江山铺平了道路,为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是三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老谋深算,智慧过人,能与之匹敌的少之又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如果说,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他为避曹操的猜疑,行事低调、韬光养晦的做法,则显示了他政治斗争的韬略。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司马懿并不像诸葛亮那样,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而是一个充斥着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对于时机的把握与局势的判断,十分的干练果决。毛泽东评价是站在唯物历史观角度上的客观评判。不像以往的文人墨客,在评判历史人物时会加上自己的情感,或加上当时的人类道德加以限制。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一样正确地分析人物的优缺点,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取长补短。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