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边抄边悟红楼一一甄士隐的错误认知

作者: 祥云 点击:569 发表:2024-01-19 10:28:32 闪星:2

摘要:作者在抄写《红楼梦》的过程中,将所感悟写成杂谈类文章。此文写甄士隐在遭遇人生不幸后,以一种偏执的认知解注《好了歌》,进而联想到当今现实,最后点明,偏激的认知,极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甄士隐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人物,也是值得研究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好了歌》解注更值得研究。

《红楼梦》第一回,故事一开始,上场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这位在当地被“推为望族”、“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的甄士隐。这位“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在丢了膝下唯一的爱女之后,房子又被烧,只好携妻并两个丫鬟到乡下庄上去住。可是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不得安身,无奈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而他的岳父封肃又是一个卑鄙贪财之人,把他变卖家产的银子半哄半赚地弄到他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屣(洗)鹑衣”的跛足道人走来,叨念出这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祸不单行、屡遭劫难,并且“本是有宿慧的”甄士隐听了后,心中早已彻悟,立即将《好了歌》解注出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听了甄士隐的解注之后,那跛足道人“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甄士隐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甄士隐真是把什么都“忘了”,就连“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娇妻”都“忘了”,任由“娇妻”哭得死去活来,只能依靠着父母苦熬岁月。站在人性的角度,甄士隐此举是冷漠,是逃避,是极端的不负责任。

甄士隐所以如此,源自于他的错误认知。他的《好了歌》解注不是如疯道人所说“解得切”,而是用个案说事儿,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站不住脚。

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为例,如果人们都如此认识问题,那谁还在教育子女上殚精竭虑。尽管极个别“训有方”的子女成了“强梁”,但事实上人们还是要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子女的。

再如,“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虽然把女儿嫁到了富贵之家,也难保一生幸福,更难保不沦落到“烟花巷”,但有哪一个父母愿意直接把女儿嫁给好吃懒做的穷汉或者地痞、流氓。如果哪一个父母是这样的认知,那他们的女儿还真容易“流落在烟花巷”。

还如最后两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世界不就是“乱哄哄”吗?“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对吗?“反认他乡是故乡”,古往今来,多少好男儿志在四方、四海为家,在异地他乡谋生创业?“第二故乡”这句短语不是同样充满感情并得到认可吗?“为他人作嫁衣裳”更偏执,不肯“为他人作嫁衣裳”,谁又肯为你“作嫁衣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合作共赢”早已经成为人们共识了。

甄士隐正因为在落魄的情况下认知上出了偏差,所以他毫不负责地抛下娇妻,逃避现实,跟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  《红楼梦》最后一回,穷道者甄士隐在一个草棚子里出现了。他的错误认知,不仅毁了自己的命运,也毁了他结发妻子封氏的命运。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决定在自己的认知上。现实中,有多少人因为认知出现了问题,结果改变了原本顺风顺水的命运。“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认知,不是让那些原本前途无量的官员落马了吗?“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错误认知,不是让多少聪明人锒铛入狱了吗?曾经有个司机开车把一位过马路的老太太撞死了,他不是深刻反省教训,而是说,如果晚走一会儿就碰不上这个老太太了。而他在之前的几次肇事后也是如此认知。

偏激的认知,极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2024年1月18日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红楼梦》中甄士隐的作用是“真事隐”,就是将真相隐去,即隐瞒真相。甄士隐的一生隐喻着贾宝玉的命运,更预示着贾府的衰落。可以说甄士隐是整部《红楼梦》的预警式人物。此文作者一边抄写《红楼梦》,一边用心体悟,从《好了歌》着手,悟出了甄士隐最后的偏执人生,并将甄士隐的极端认知,联系现实发表看法,起到了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