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省会最老的“身边雷锋”走了

作者: 赵富山 点击:894 发表:2024-01-04 06:56:49 闪星:3

摘要:他是我市文明办命名的“身边雷锋”,是河北儿歌大王,晚年创作儿歌1000多首,用个人的退休金出版过五本儿歌诗集,每一次都是老师邀我给他写序! 每次书一出版,他都无偿赠送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同学分享他的创作成果。作为一个九旬老人,他的离去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重要的是他的晚年活的如此通透,活的非常有意义。病魔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的儿歌创作秉烛者的形象会很好的留在我们心中。他点燃的文明烛光,会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省会最老“身边雷锋”走了

  今天刚刚得知安栋梁老师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就去世了,闻知惊愕而悲痛,让我们共同怀念河北师大文学院老教授安老师!他是我市文明办命名的“身边雷锋”,是河北儿歌大王,晚年创作儿歌1000多首,用个人的退休金出版过五本儿歌诗集,每一次都是老师邀我给他写序!

  每次书一出版,他都无偿赠送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同学分享他的创作成果。作为一个九旬老人,他的离去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重要的是他的晚年活的如此通透,活的非常有意义。病魔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的儿歌创作秉烛者的形象会很好的留在我们心中。他点燃的文明烛光,会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位快乐的空巢老人

  在石家庄南城的丰和苑B区,住着一位快乐的空巢老人,就是河北师大退休老教授安栋梁先生。

  那年年底安老师短信给我,“老弟元旦期间若能伉俪莅临舍下小酌,畅叙心怀不胜荣幸感激”我和老伴阿臻不敢怠慢,元旦这天匆匆赴会。

1704273619880430.jpg        年近耄耋的安栋梁先生是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原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著名诗人、楹联作家、作曲家。2007年春节大年初五在高书太老兄家里聚会时,我们有幸晤面。交换过名片后竟然发现我们早在20年前就认识了,他曾给我的报纸投过稿,后来我调到北京工作,就失去了联系。

  这一天我们去上京村参加他和高书太策划组织的农民春节晚会,安教授给村民唱了唐山皮影调,朗诵了诗歌,还送了春联。演出结束后分手之际,安教授邀我去他家作客。

  第二天安教授就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老弟:贵在长天和大海,富寓老林与深山。有幸识君,相见恨晚。盼光临舍下。恭贺新春!    安栋梁2.23  我即刻回信,并给他邮去我拍摄的6张他在上京晚会表演的照片。

  第二天安教授又发来电子邮件:贵在长天和大地,富寓林海与深山, 雅似清风拂白雪, 俗如赤脚走泥丸。 老弟:照片我不会收看。见笑了。盼来!来前打电话。安栋梁2.24 。

  次日,我专程去拜访了安教授,送上了我的新闻作品集《听涛集》,帮他打开了电子邮箱的照片,并帮他在新浪网注册了“老小孩”的BLOG博客。但第二天安教授告诉我找不到了,我又在家中帮他注册了名为“砧木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280837265。

  “砧木”一词取自安栋梁教授的座右铭:“有心苗圃作砧木  无意殿堂充栋梁”。安教授表示一定利用好博客以文会友,与外界交流。

  安教授著有《简明写作教程》, 文体知识部分 [专著] / 马凤藻,安栋梁编著,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儿歌、歌曲等。安教授还是一位围棋高手,是《围棋报》的热心读者,常常为报纸一首诗、一篇文,就经常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与该报同仁书信不断。

  安教授的诗歌作品:专学日月对穿梭  盛世年华福寿多,太空飞遍晚晴歌,洒扫空巢迎老伴, 龙凤呈祥舞婆娑。 老骥奋蹄踏寰宇,  童心牵手种桫椤。各路神仙全不拜,专学日月对穿梭。


  古稀之年组建民间艺术团

  转年国庆节期间,由安栋梁和高书泰带队的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在石家庄市鹿泉市邓村演出。从2008年开始,两位老人就带领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深入石家庄市周边农村、敬老院和少年管教所,义务演出数十场。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清澈,洒在一方鲜花环绕的舞台上,一对身着艳丽藏族服装的中年男女正在演唱用藏族民歌《逛新城》曲调填词的新歌——《歌唱石家庄》,诙谐的歌词、精彩的表演,让台下的观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两位老人说,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快乐。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安栋梁和高书泰把一些热爱文艺的中老年人组织到一起,成立了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现在,艺术团有团员100余人,平时经常到敬老院、农村义务演出。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艺术团吸收了更多的业余团体和个人参加,成员的年龄结构也由原来的老年和中年人,转变为到现在的老中青结合。

  艺术团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工人,也有机关职员、教师和个体经营者。 “聚则有,散则无。”安栋梁说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是个比较松散的团体,团员们平时都分散活动,遇有演出时,才会被召集到一起。

  作为民间团体,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偶尔有企业提供一点赞助,有时为了维系演出运转经费,团员们要选择参加一些婚庆等有偿的庆典演出活动。更多的时候还要靠团员们自掏腰包。没有演出服装,大家就自己花钱购置,缺少伴奏的乐器,团员们就把自己家里的“宝贝”贡献出来。没有排练场,大家就在家里或者公园里排练。因为受场地限制,东方民间联合艺术团现有的节目大多是单人或双人表演,很少有集体表演。那些年安老师每天忙忙碌碌,累并快乐着!


1704273952117902.jpg  耄耋老人痴迷儿歌创作教学

  诗翁奋笔写童谣,放浪吟哦声自高

  ——祝贺九旬老教授安栋梁千首儿歌集出版

  九旬尊师著述丰,“儿歌诗翁”誉满城。

  还是当年教书匠,放浪吟哦又相逢。

  九旬老教授安栋梁千首儿歌集出版,是老教授赠送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安栋梁教授又一部儿歌集出版,我曾写诗祝贺。

  致耄耋老教授“儿歌王”

  立 身原不赖岁长,

  诗心全凭童心狂。

  信有育儿藏傲骨,

  无惧老迈秀韵肠。

  日思童谣莺声软,

  夜写儿歌手生香。

  总盼米寿再登台,

  聆听幼儿朗朗腔。

  转眼又是一年春草绿,“儿歌大王”安教授已是九旬长者。况且这一年又下了心血管支架,几年来已累计下了七个支架。就是这样一个长者,这样身子骨,仍像年轻人那样辛勤耕耘,不辍儿歌创作。依旧像中年人那样痴迷创作,而且是为孩子们创作。

  或许创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作使其返老还童,创作使其生命延长,且不同寻常的熠熠生辉。

  为什么年已九旬的老教授要创作儿歌,并用朗读儿歌的方法来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

  老教授说,近些年来人们对国人的不读书,儿童没有好儿歌有着切肤之痛:我们很多成年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追求。我在每年寒暑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在假期中除了完成作业就几乎与书籍、儿歌绝缘了。

  当我们走进一些家庭就不难发现,家中高档电器琳琅满目,唯独没有几本可供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家中更没有那种读书朗诵的氛围。中小学生玩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一个个玩成了“小眼镜”“低头族”。

  玩微信、刷微博、打游戏,当成年人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娱乐生活体验时,也悄悄影响到了中小学生身上。孩子喜欢新奇和刺激,追星,看视频,摇一摇找朋友,更加不爱看书了,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

  老教授直言,一个民族不读书,儿童不读歌谣,或者没有健康向上的歌谣可读,可朗诵,这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就丧失了延续性、传承性,孩子不读书就会不明事理,任性、自私、野蛮、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很难塑造好人格,很多优秀的文明精神和文明成果难以传承。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母总是喋喋不休的告诉孩子好好读书,书中有很多智慧,远胜任何金银财宝,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好读书,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素质和美德传承。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孩子今天为什么不读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老教授分析,一是当前是一个重视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成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影响到孩子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匮乏。作家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也在阅读时让小读者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孩子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甚至误导学生只读教辅资料的功利取向。

  四是当前文化传统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读书功利的取向变得赤裸裸的。

  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智慧的孩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孩子。孩子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更不会具有崇高。

  老教授感慨,有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让孩子懂得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自得的享受,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让孩子从小就有喜欢读书的感觉。成长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

  为了让孩子的内心不再脆弱,让他们的心灵拥有力量,我们要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多看书,少看电视,不玩手机,善用网络”应该成为幸福人生起航的劝诫秘诀。

  在这次聊天中,安教授指出,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责任、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突出。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科学,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明•于谦)

  当孩子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文明的素质,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老教授认为,对于幼儿,读儿歌,唱儿歌也是不可或缺。在社会、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都要注意儿歌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使孩子走进儿歌,亲近儿歌。


  他以一己之力呼吁为孩子创作

  他曾大声疾呼更要创作出版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儿歌读物。作家多出儿歌出好儿歌,对于唤起孩子阅读的冲动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更是功不可没。从幼儿园抓起,用正能量的歌谣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社会、学校、家长一起努力,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安老师始终认为,儿歌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河北师大中文系老教授,他深刻认为,儿歌要始终坚持为儿童创作的大方向,要以独特的句式、节奏、音韵塑造出物体形象,把儿童读者带到一个特有的意境中,使儿童与歌谣产生共鸣。因此儿歌对低龄段儿童的语言、人格塑造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曾任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的安教授提出,儿歌创作要求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机,读起来优美动听,韵味十足。朗读无疑是教学儿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儿歌之美,享受读儿歌之乐。

  反复读,读新颖。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支悠扬动听的歌,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只有反复让儿童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及音韵之美。反复朗读不是简单的重复朗读,而是形式多样地读,使少儿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带劲,越读越过瘾。

  安教授十分注意创作完成后,首先要自己示范性的朗读,为儿童阅读者定音定调。

  儿歌具有合辙押韵、音调和谐、朗朗上口、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音乐美,通过自己示范,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到该儿歌的节奏、韵律、情感,便于模仿。

  安老师在近几年儿歌创作中,注重围绕建党一百年、抗击新冠疫情、民族复兴、中国梦、家国情怀等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批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和新歌谣。

  他提笔创作了《抗日英雄王二小》。1942年9月16日,华北抗日根据地涞源县上庄村年仅13岁的放牛郎王二小,为了掩护几千名乡亲和干部,把扫荡进山的日本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日本鬼子被消灭了,几千名乡亲和干部得救了,而小英雄却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

  “英雄献身刚十三,

  热血染红家乡山。

  悲壮事迹传千秋,

  万代敬仰美少年!”

  接着创作《黄继光》,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夺取西侧一高地受阻的关键时刻,黄继光用尽全身力气,将随身携带的炸药包扔进了敌人的碉堡里面。但他发现还有一个机枪口依然往外喷着火舌,竟以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侵略者的机枪眼,为后面部队的前进争取了珍贵的时间,他自己因此牺牲。

  “大英雄,黄继光,

  敢用胸膛堵机抢。

  夺取高地得胜利,

  吓破敌胆凯歌扬。

  中朝人民敬仰您,

  世世代代永不忘。”

  安老师告诉孩子大英雄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以身体为支架,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开辟了胜利的的道路。

  “董存瑞,炸碉堡,

  英雄舍身正年少。

  挺胸手托炸药包,

  为了新中国前进——

  震天动地一声吼,

  灰飞烟灭蒋王朝。”

  安老师深知儿歌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创作中要使之充满画面感,不论是对生活场景的描摹,还是对习俗的描绘,抑或是对自然世界、四季更迭的理解。孩子读读这些儿歌,不但可以了解我们经历过的生活,还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瑰丽。

  在教学时不需要过多讲解,只要在朗读中引导儿童充分想象,脑海中再现儿歌里的人、事、物、景,孩子自然就进入情境,安老师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孩子们感知的事物中去,化“彼时彼景”“彼人彼事”为“此时此景”“我事我情”,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审美感受。

  安老师提倡,创作中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想象:譬如春季走进农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田野——花丛——草堆——树林……引导孩子想开去,想到画面以外的很多很多场景,直到春天田园美景历历在目,孩子陶醉其中,才能把农村春季的美读得有滋有味。

  儿歌创作要调动孩子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要把儿歌所描绘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眼前,应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到想象中来。如看一看沉甸甸的稻穗——粒粒金黄;伸出小手摸一摸成熟的稻谷——颗粒饱满;凑近闻一闻稻米——香气扑鼻;尝一尝白花花的米饭——甜香软糯……儿歌中描绘的一切仿佛摸得着,看得见,尝得到,嗅得出。“谷像黄金粒粒香”读起来更令人陶醉。

  安老师时时把握儿歌来源于生活,蕴含着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识。引导孩子美读儿歌、趣读儿歌,伴随着审美的愉悦,他们的思维在美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作者和幼教老师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充分发挥少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尝试编儿歌,做善创造、有智慧的学习者。

  安老师牢记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编儿歌也是这样。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进行仿写训练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感知儿歌、诗歌的形式,降低难度,形成兴趣, 积极投入到创作中来。

  安老师晚年是带着重病来研究儿歌创作和教学的。值此《九秩望门八十八》出版之际,安老师为此自选儿歌集书名这样解释:

  九秩望门八十八,我和死神打哈哈:

  预支十岁它不给,反倒又置俩支架。

  一场恶战咱胜利,白衣天使来保驾。

  诗呼诗吸诗是命,一如继往献国家。

  九秩诗稿谢张编,死神气成睁眼瞎。

  张编是指帮他编辑出版儿歌集子的《燕赵老年报》编辑张兰荣。

  书名体现着老教授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们当为之鼓与呼,祝福安老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祝愿老兄晚年笔健一如少年,“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这些天悼念安栋梁老师的活动在网上悄悄进行。当受赠儿歌的石家庄多个小学校,幼儿园师生获悉安老已于11月21日仙逝,为此,为这位省会年龄最大的"身边雷锋″写悼文,赋诗情,以继承和发扬他的雷锋精神而化悲痛为力量,寄托哀思。

       李培玉老先生赋诗道:

  相识仅仅一年多,收获颇丰有话说。

  起因是阅老年报,报道安老写儿歌。

  写儿歌,印儿歌,赠送儿童育花朵。

  天天写,多版印,千首千册受众多。

  不求报酬只奉献,身边雷锋米寿哥。

  虽说只见一次面,留与印象却深刻。

  相约一起献余热, 相互促进细雕琢。

  应邀为他写书跋,受宠若惊努力作。

  跋文祝福他茶寿,未料西去先驾鹤。

  我劝晚辈需节哀,前进路上莫停辍。

  多做善事爱人民,世世代代爱祖国。 

                                                 

                                                           这是安老师最后创作的儿歌

1704274015907325a.jpg

  

  噩耗传来夜未眠,匆匆检点旧遗篇。

  慈声歌语犹萦耳,音容笑貌现眼前。

  谨以此文遥寄天堂里的安老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有人说:“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诚哉斯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唯有把足迹刻在大地上,才能知道大地的广度,进而了解大地之上的风土人情。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血脉所系,就是动力所系。人只要有爱心、慈悲心、感恩心,用善念对待一切人和事,所有的物质都会变成美好的景象。作者的散文叙抒了安教授执着的一生,勤奋的一生,语言精精炼,情感真切,情节动人。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