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听军歌,忆军旅生涯

作者: 老马 点击:1846 发表:2023-12-28 14:57:09 闪星:3

  闲来有时听听音乐,其中军歌是喜爱的曲目之一,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听来格外亲切,催人感慨,随着清脆嘹亮的军乐,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几十年前的军营。

  这是人生一段难以忘怀的从军经历,那时我们青春年少,心地纯洁,虽然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工作苦些累些,但心里是甜美的。是信仰和理想支撑我们,让我们忘我工作,不徇私情。

1703643911209048.jpg  嘹亮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经常在军营里回放,响彻大院上空。我从小在烟台26军军营大院里,经常听到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早已融入心田。受这首歌的感召,我入伍参军,的的确确感受到军营里,各级领导和老兵们给新兵的关怀、温暖和教诲。

  因为我们把最美好的时光一青春献给了国防,而军队也给了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学习了政治理论,学习了军事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纯朴的军风、军德,军纪,培育了我们,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成为品性良好的军人,为我们筑起了牢不可破的纪律、道德底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把年青,活力留在了军营,把记忆符号留在了军营。

  我虽然离开军营30多年,但始终魂牵梦萦,心还在那里,一步也沒有离开,时时还要去寻觅。

1703643974137563.jpg  从七十年代初算起,我当兵在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经历过三个单位,前九年在基层单位,分部军械修理连(二连)和25野战医院,后十年在分部机关。

  每一次战友相聚时,我一次次重复念叨,分部虽然撤销了,但战友还在,“阵地”还在,故事还在,精神还在。

  2016年去山东莱州,寻找曾经工作一年的25野战医院,25野战医院虽然从军队编制上撤销了,但对它的印记是抹不去的。

  25野战医院坐落在离莱州湾不足3公里的地方,院子里有五十年代初苏联建造的两座红色的砖楼,然岁月是无情的,医院旧址还在那里,人去楼空,医院好多年前迁移到日照,后来撤销了。

  但这座红楼里,留下了风华正茂的年轻军人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男兵女兵的青春岁月,留下了让我难忘的印记。


1703644110135868.jpg  25野战医院旧址

  1916年我来到医院这座红楼没有多少天,便从红楼出发,到河北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月月。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震撼人心的一年,让我经历了艰难而光荣的岁月,那就是1976年发生了震动亿万人民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奔赴河北,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

  分部汽车修理连曲江,警通连赵洪亮和我,我所在连队卫生员孟庆忠,还有十几名连队骨干,于1976年7月从分部机关直属队,作为有生力量补充到25野战医院的。当时据传分部可能撤销,把三个连队的骨干放到25野战医院,恰好该院急需补充一批男兵。

  野战医院不同于驻军医院,遇有战事和紧急情况,后勤部队首先出动的就是野战医院。七十年代十分部主要保障方向是胶东26军、内长山要塞区、青岛警备区和烟威警备区。

  我们分部有两所野战医院,22和25。

  据曲江记载:“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地区(现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丰南县),大量房屋瞬间被夷为平地,人员伤亡惨重,还有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之下急需救援。哪里的老百姓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驻唐山地区以及周边的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军事院校、空军、海军等部队最先投入救人,之后陆续云集唐山地区的部队达到十几万人。年轻的军人们冒着余震危险,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从死神手上夺回大量被埋群众的生命。当时我在济南军区第25野战医院服役,大地震之后,我们全院医护人员从山东半岛星夜启程急赴唐山,奔波数千里到达灾区后,迅速开设一所完整的综合性医院,在灾区一年多救治了大量的伤病员,直至1977年9月底全院才撤离灾区返回山东。”

  1976年8月1日,我和曲江等十几名来医院不久的战友,和25野战医院赵利群等一大批女兵、男兵,还有我们二连战友年维佳的父亲年丰刚(时任25野战医院医务处主任),紧急启程奔赴河北参加抗震救灾。

  据时任分部战勤科参谋鲍华回忆:“25野战医院开进的时候,军区的命令是分部工作组代为下达的,我那时在战勤科。”

  那一刻我还依稀记得,那一阵子像是爆发战争一样令人紧张,25野战医院战友们的弦绷得紧紧的,紧张有序地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听令拉出去,做到召之即来,战之能胜。

  “八一”夜晚,一声令下,在漆黑的夜空中,只有悬在空中明亮的月亮为我们送行,全院二百多名战友们静静的站队集合,清点人数后带上医疗等保障装备,登上运输车。

  据赵洪亮回忆:“医院出发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大的行动,吃完晚饭就和几个战友到营区外散步,当行至医院南边杨务沟村时,医院的紧急集合号吹响了,我们意识到有情况,就赶紧往回跑,一进营区大门,就看见全院上下忙翻了天。医务人员忙着搬运战备医疗箱,炊事班把行军锅等炊事用具都整齐的摆放那里等待装车。我們是被临时分配倒各所,即刻参与到搬运队伍中。

  8月的天气炎热难熬,搬运医疗器械药品箱是一个体力活,没搬几趟就汗流夹背,我们这些男兵小伙只得赤膊上阵,半个月在海边游泳训练被晒得黑乎乎的皮肤被暴露在众人面前,那时人们调侃我们这游泳小分队的人是“拉非克”,因为“黑”的独特,所以平时一个人都不好意思暴露在众人面前,何况还有那些还沒有熟悉的女兵们背后的指指点点,但在这时竟没有一点羞涩感了。只有一个信念拼尽全力完成任务。因为我们刚刚结束了半个月的游泳训练,体能大大增强,大都是年轻小伙,自然成了搬运的主力。在前前后后的装卸工作中我们总是冲在前面, 受到领导和同志们好评。”

  当时运送我们去潍坊火车站的是掖县(现为莱州)汽车运输公司。赵洪亮说:“医院出发前的当天下午接到上级命令,要我们全院出发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下午六点钟出发,晚上九点钟赶到潍坊火车站,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上级指派驻扎在莱阳的汽车91团配备车辆配属我们院执行任务。从莱阳至掖县行车时间为二至三个小时,等到汽车团车队来时再装车就不可能按命令时间到达潍坊。关键时刻,院党委作出决定,请求地方政府支援, 便向掖县县委请求派遣车辆。掖县县委当即指派县运输公司车辆齐发我院,有些跑长途的司机还沒吃饭就加入到运输队伍中来,那场面也很让人感动。 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通过调用车辆这件事,足以反映出当时的领导班子组织指挥的果断和灵活性。由于地方全力配合,我们院按上级要求时间顺利到达了潍坊火车站。汽车团的车成了马后炮。”

  当时,许多人来不及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冒着酷暑,踏上迢迢千里路程。先是乘运输车赶到火车站,再乘军列闷罐车,咣当了好几天,神心疲惫的到达目的地一一河北唐山滦县,当见到灾区房屋成片倒塌的惨景,大批的伤员等待救治,灾区人民群众渴望援助的目光,立即激发了战友们斗志,我和所有战友一腔热血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战斗中去。

  现在回想,当时离开山东的那一刻,我是“稀里糊涂”的,当时我们分部机关直属队十几个战友刚调到医院,正在接受医学基诎知识培训和游泳训练,没几天光景,突然奉命去执行重大任务。只是知道要去抗震救灾,具体地点、时间和任务是什么?一概不知,在连队当了几年班长的我,刚调到医院时间不长,还没反过神来,就投入这么重大的紧急任务。

  当时战友们只有一个信念,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大家连续几天在闷罐车里,跟着火车的节奏,心里哼着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个场景就像上前线打仗一样,25野战医院战友们,不管男兵女兵,都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开赴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赵洪亮回忆:我們全院开赴唐山后,分部领导率团到河北栾县对我院干部战士进行慰问,分部政治部王仁署主任是慰问团成员之一,因在分部警通连时,我是通讯员,因工作原因和王主任接触比多,彼此比较熟悉。他关切的问我:“來医院怎么样?工作还适应吧?我说:“没有在连队那么紧张有序,这里作风比较散慢。”王主任接过话茬说:“ 要看医院的长处,这次来唐山,全院行动,仅用三个小时就按上级命令时间顺利完成从掖县到潍坊的集结任务,这不是雷励风行的作风吗?”的确如此。可见上级领导对25野战医院的行动是非常满意的。

  在河北唐山滦县一年的艰难岁月,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伟大的人民军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军队。什么是伟大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惨重的大灾面前,在严酷的考验中,如军歌所唱:“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抗震救灾就是一场艰巨光荣的战斗,虽然是和平年代,参加抗震救灾这场战斗,犹如上了战场一般,整个灾区的工作节奏和管理,像战时一样。

  当年,25野战医院广大医护人员不畏困难,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动人乐章,灾民和患者送来的一面面红色锦旗,还在我的记忆中。

  今年9月,我在烟台巧遇25野战医院赵利群,我们是烟台26军家属院里的发小,又同在一个医院参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我们说起医院那些往事,说起难忘的抗震救灾,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们共同拥有了一个特殊经历,作为军人虽未上过战场,但上过震惊世界的河北唐山大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犹如上过战场一样,人间正道是沧桑。

  见到赵利群,不由的让我回想起25野战医院的那些女兵,她们大多为干部子女,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累,但在灾区,没有一点娇气,工作起来,一点不输男兵,“巾帼不让须眉”。

  灾区苦不苦?累不累?危险不危险?确实又苦又累又危险。在灾区时,经常会受到余震不断的危险,过冬时住在草席搭的临时“住宅”,刚开始没有新鲜食物,吃上几口战备饼干凑合一下,抢救受伤群众,不分白天黑夜,等等。

  25野战医院全体赴灾区人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夜以继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留下了感天动地的英雄乐章。

  特别是医院的女兵,从她们身上看到,在军歌的感召下,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把青春的汗水洒在军营里,把艰苦奋斗的足迹留在河北唐山滦县大地上。

  我为25野战医院的这些英雄女兵而骄傲。


1703644191417537.jpg  作者于山海关

  25野战医院赴河北抗震救灾一年,被济南军区后勤部史料记载如下: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按照中央军委和军区的命令,陆军67军前指率76师前指带228团和199师前指带596团及5个舟桥连,动用各种车辆422台,计3290余人,开赴天津市执行抗震救灾任务;24、25野战医院共430人,带车辆17台,分别开赴河北滦县、昌黎县执行抢救伤病员任务;还派出5个卫生列车医疗队,先后组建了40个医疗队和5个野战医疗所,就地待命。

  在抢险救灾中,广大后勤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积极抢救伤病员,共收治抢运伤员6千余人。

  我为25野战医院抗震救灾的辉煌院史而感到自豪。

  当时医院的领导,他们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入伍的,经历了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厉炼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指挥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处置复杂的突发事变。本次抗震救灾任务就表现的特别突出。

  岁月静好,负重前行,回眸凝望,十分怀念带领我們完成了艰苦卓绝的载入史册的河北唐山抗震救灾任务的韩锡民院长、潘超政委、李好贤副院长、贺印德副院长、李云龙副院长、年丰刚主任,杨善德主任及三个所的一些老领导。


1703644249134939.jpg  作者于天安门

  1977年5月,医院安排我和政治处宋岚执行外调任务,路经北京去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门,留下这张相片。

  我们在河北胜利完成抗震救灾任务,返回齐鲁大地之前,解放军总后勤部邀请25野战医院全体抗震救灾人员进京,住在总后勤部招待所,放假3天,让我有机会再去了天安门。

  这一次,不仅再看了天安门,还看了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和天坛公园。

  让一个团级单位全体人员进京,这是军委总部首长和机关对我们这些抗震救灾将士最高的政治荣誉和奖赏。

1703644313107149.jpg  作者于北京国家博物馆

  说到这里,加一段个人的心路历程。

  1976年7月到这所医院时间不长,说实话我有些后悔,原本在二连和战友们相处的十分触洽,修理军械装备干得风声水起。突然换了单位,换了工作,人生地不熟,工作拿不起来,多少有些沮丧和郁闷。但跟随25野战医院来到灾区后,看到灾区需要子弟兵,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此时军歌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大地…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我耳边响起,我的想法一下子改变了,人不能陷入低沉,要面向光明,放弃私心,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为灾区群众做点事。

  在救灾地,我分到一所,医生护士的活我是干不了,到炊事班帮忙是个不错的选择,跟着职工隋师傅,学习做饭,为一所医护人员提供伙食保障。我每次给医护人员添菜,多添一些,让他们吃饱吃好去救治伤病员。司务长忘记名字了,有一天他悄悄告诉我,有车到秦皇岛采购食品,让我一起去看看,所以有了山海关留影这张相片。

  后来又让我到病房,跟着医生看怎么救治伤员,跟着护士学习输液打针、测血压测体温,参加了救治伤病员的护理工作。灾区大部分伤员是骨折病人,每次见到他们痛苦的表情,心中不免一阵阵难过。当他们经医护人员治疗战胜疾病,全愈出院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一所张所长和韩教导员,好像是五十年代的老兵,经常询问我的工作情况,让我到现在也觉着这两位老兵的温暖还在,救灾工作那么繁忙,还要关心体恤部下。

  25野战医院在河北一年,分部领导和机关没有忘记我们。鲍华告诉我:“大概你们在唐山救灾一年,我和政治部冯荫柞副科长陪孙瑛副部长去滦县慰问了你们。”

  1977年9月,25野战医院完成任务回到山东掖县(莱州)医院营房,我们高度紧张的身心才完全放松下来。听说分部没有解散,我要求回到了久别的分部军械修理连(二连),三年后调入分部机关。在分部机关工作期间,经常到下属单位检查和调研工作,印象中去过25野战医院。1987年,136医院(25野战医院搬到日照改为136)政治处主任来分部机关办事,特邀我去趟日照136医院,但忙于他事没有去成。

1703644409132434.jpg  1979年在济南英雄山,左一曲江、左二作者

  在近20年军旅生涯中,我在25野战医院行程虽是短暂的,但却经历了风雨兼程的抗震救灾,这对每一名参与者,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是一次血与火的淬炼,是一次意志和作风的磨练。这种淬炼成钢的军人本色,让我受益终身。

  如同曲江所言:“唐山的老百姓在巨大灾难之中的不抛弃不放弃,给我力量和坚强;是灾区的紧张工作和艰苦环境,给我淬炼和刚韧;生生死死之间才真正意识到,与生命、健康和健全的肢体相比,名利官职不过是过眼烟云;在千帆过后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修正三观,纯粹自我……这点点滴滴,汇集于心,践行于身,受用一生,怎能不感恩难忘的唐山之行?”

  我们25野战医院的曲江战友,不仅参加了河北抗震救灾,而且上过老山前线,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有意思的是,七十年曲江在分部汽车修理连,我在分部军械修理连,一墙之隔。我们一同调入25野战医院,一起参加抗震救灾,后于1985年同时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济南军区陆军学院一座楼里共同学习生活两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开25野战医院好多年了,和有些战友还见过面。毕研波在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我在这个单位住了几年,和他常见面。张荣光九十年代他在省文化厅,我在省农委常联系。宋岚在江苏常州公安局,2001年我去常州出差一起聚过。和曲江、赵洪亮联系、见面多一些。我们都是从分部机关直属队同时调入25野战医院的,一同参加抗震救灾,可谓是“患难兄弟”。

  25野战医院的战友们,我们共同完成军旅使命,大多回到家乡了,有很多虽没联系虽未谋面,但心里有你们,毕竟是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战友,衷心祝愿你们安康快乐。

  忆往昔,离开军营多年了,我们也脱下军装许久了,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声还在,军人梦还在,军魂还在,这就是军人的情结,挥之不去的。

  特别鸣谢曲江、赵洪亮

  刘卫平

  2023。12。10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军歌在作者心目中不仅是进行曲,是战歌、也是颂歌、更是感召自己无怨无悔走进军营的号角,军旅生涯经受着铁的纪律约束,各种艰苦的磨炼,在和平时期勇敢承担抗震救灾的艰巨任务,始终不怕苦与累,如在战场上一样敢于牺牲、敢于奉献青春。作者20年的军旅生涯,在25野战医院行程虽是短暂,却经历了风雨兼程的抗震救灾,有的战友上过老山前线,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今虽已离开军营多年,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声还在,军人梦还在,军魂还在,这就是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终生以此为荣。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