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懒馍

作者: 橙子先生 点击:371 发表:2023-12-26 14:46:55 闪星:2


        烙饼,老家称为“烙里馍”,需要两个人操作,才能做出来,弹牙韧性,麦香沁脾;尤其是配羊肉汤佐餐,简直能美掉眉毛,乐不思蜀。丰县的羊肉汤馆,多如猬毛,大街小巷、闹市僻乡,多不胜数。羊肉汤的标配,就是烙饼——烙里馍、辣椒油、醋。天寒地冻,热腾腾的羊肉汤端上来了,搲一大汤匙通红的辣椒油入碗,洁白的羊肉汤马上染上红辣椒的颜色,倒上陈醋,撕破烙里馍成块,略一搅拌,即可大快朵颐,头顶马上热气蒸腾,四万八千个毛孔顿开,冬天里的春天就出现了。

       好事多磨是真理,更是哲理。正如“樱桃好吃树难栽”一样,烙饼,相当耗时费力,即便有“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物上,不算浪费”之说,烙饼的环节是一样也不能少的:和面、支鏊子、幹成薄薄的圆面皮、抱来麦草、干杨树叶、豆秸等软和柴火,点火、烧热鏊子,擀皮者和烧鏊子的还得配合默契,然后才能烙出烙里馍。双亲最擅此道,特别是能喝到羊肉汤的时候。

       早些年,物质贫乏,炖羊肉打牙祭,不可想象;喝一顿羊肉汤,简直就像过节一样,而且就像顺利的做成了一件大事,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简单说,就是得有金贵的羊肉(一小条,最多很难超过一斤。)、有闲、有人、无风、有干软和柴火。这个时段、闲情,大多出现在秋末初冬,田野里的秋庄稼收获完毕,冬小麦种在地里,长出了幼苗,终于可以直一下腰,松一口气了。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正好村里来了溜乡卖羊肉的,就割八两,早早炖在大锅里。接着,父母就张罗烙饼。这种记忆至今清晰,如果有微风,还得竖一张芦席把烙饼现场圈出半圆,然后才能安心烙馍。父亲才把烙熟的一张白饼收纳在馍筐里,母亲刚好幹好一张,搭在热鏊子上,这种一起一落数十次,一大筐子烙里馍就完成了。父亲用两个短棒把鏊子端走,竖在墙角,用水泼灭余烬,就走进锅屋往已经煮烂的羊肉锅里,下白菜丝、粉条。母亲端来烙里馍,在案板上一张一张“查数”——烙里馍张与张之间有空气、积热,需要抖动一下释放,这样烙饼的口感回更好。喝农家羊肉汤,配烙里馍,那是难得的幸福享受啊。

      羊肉汤馆,需要理顺程序化,才能应对摩肩接踵的食客需求。烙饼,没有时间,就买现成的烙里馍;因此,烙饼专业户、烙饼村、烙饼机,应运而生,买来的烙里馍,已经失去了手工擀皮、鏊子烙的温度,多了软糯洁白的外相,没有吃过农家手工烙饼的人,认为店里出售的,已经很不错了,正如“感觉黑夜并不是太黑,因为你没有见过白天”一样,这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本真,没有人能说得清!

       羊肉汤也需要程序化,大部分还是熬羊架骨头汤——老汤。先把泡发好粉丝、羊肉片装入涮笼里入汤锅,高明的就在涮笼的把柄上安一个倒勾,勾住汤锅外壁,让入汤锅的粉丝、羊肉片浸润更加充分,这边在汤碗里加少许辣椒油、调料。碗里妥当了,涮笼里的也热甚,就倒入碗里加汤,再添加香菜、葱花即可。感觉上来的羊肉汤,还不够味,就自己加辣椒油、醋——每一张餐桌上,都有通红的辣椒油和陈醋。

       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老妈会做懒馍羊肉汤。懒馍的懒,并非懒惰的懒,而是简化了操作过程——一个人就可以了。如果说,烙里馍属于火性韧劲,懒馍就是应水而生,软糯清香。先添水入锅,水过半锅,不然就会蒸汽不足,影响懒馍的质量和速度。锅里放入篦子(竹条篦子好过铝质的。)铺上笼布,大火烧开锅,就可以把幹好的圆面皮贴入篦子上了,合上锅盖。下一张幹好了,上一张已经被蒸熟了,然后,再摞上一张。周而复始,糯香的懒馍就做好了。揭锅后,成摞的懒馍也需要张张揭开,抖动一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家庭的,就是社会的。而今,许多羊肉汤馆,既供应烙里馍,也提供懒馍了。
       丰县宋楼镇新市场,有一家店名为“大碗鸡汤”的铺面,原来在通衢的东西大街上,门庭若市,顾客盈门;后来搬到较为偏僻的南北小街上,依然人群熙攘,摩肩接踵。店铺没有搬迁时,一碗鸡汤七元钱,如今还是七元钱;如今还提供懒馍,一元钱一张。喝汤之余,抬头望一望柜台里边,一家人围着案子幹面皮,往锅里续,再揭出来。鸡汤,热气腾腾,就是烧羊肉汤的操作,碗里面粉丝、鸡肉丝、吊的鸡蛋皮、香菜、泡发的银耳、胡椒粉,分量很足。年轻的小老板掌勺,总是对着食客喊:“香菜、胡椒粉要吗?不要您说话!”也许听惯了,也许店铺里顾客很多,总有醉心醉意的温馨。

        沛县有“广电冷面”,多年前是九块钱一碗,汤鲜味美分量足;如今还是如此,我们一行骑行多次沛县品尝。仿佛,到了沛县,不吃“广电冷面”,就如到了北京,没有去故宫一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家庭的,就是社会的。文中这句起到话承上启下的作用,讲述了家乡烙饼昨与今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的传承。文笔细腻,做烙饼的每一道工序,是记录成长的过程,也是对生活一种态度,作者给读者传递一种逆境中成长,顺境中感恩的道理。借物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其作用是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其次增强文章的艺术性,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赏读。编辑 佩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