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油滋啦

作者: 橙子先生 点击:304 发表:2023-12-27 08:48:50 闪星:1

  油渣,有一大堆名字,油渣儿、猪油渣儿、猪板油渣、猪网油渣,是人们把肥猪肉、猪油炸油剩下的肉渣。老家丰县赋予它的名字最亲切:油滋啦。油滋啦,平凡如泥土、普通似平民的三个字不但体现出猪肉渣的香味,而且还带着炼油时“滋啦、滋啦”的声音,如果文艺一点,就是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推敲”的翻版,“推敲”历史渊源深厚,而“滋啦”至今不绝于耳,乡愁顿生。

  幼时,是一个物资短缺的年代,难得吃得上一回猪肉,就是豆油、棉籽油也奇缺。逢年过节,总得买点肉吧,大家都要买肥肉,最好的就是带着厚厚的白膘油的,吃了猪肉,还能炼出一些猪油,炒菜吃,菜味就香极了,那是不可多得的幸福感啊。

  炼猪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肥猪肉或者猪膘油、板油切成厚片或者切的碎一点,放在大铁锅里,在注入一点清水,清水开锅后,猪肉等就渐渐软腻了,水被烧干后,接着就“滋啦、滋啦”出油了,香喷喷的油雾在灶间氤氲起来。等锅底汪出一些热猪油时,就拿勺子舀出来,倒入盆、油罐子等广口容器里。直到锅里再也炼不出猪油了,肥肉片、板油、膘油已经变得皱巴巴的了,就要马上盛出来,但“滋啦滋啦”的响声还在继续,只是比开始炼油时的响声弱多了。此时的油滋啦新鲜出锅了,而且倍感亲切,从炼油开始,一直到盛出,“滋滋啦啦”之声不绝于耳,幸福感如影随形。

  老家的许多事物的土名分外贴切,叫惯了,总觉得学名反而陌生、晦涩。如车前草,土名称为“猪耳朵棵”(还有更土的名字:猪耳朵胡。)怎么能叫车前草呢?难道大车后边不能生长吗?这种既可嫩食,又可药用的尤物,几乎可以说与大车、车辙没有任何内在、外在的联系。猪耳朵胡是这种草最土的名字,也叫猪耳朵棵,支棱的阔达叶片,长筒形,活脱脱的猪耳朵模样。1703638034549989.png

  蛇,老家至今呼作“长虫”。可不就是长虫吗?把豆虫、蚕虫放大、延长,可不就是“蛇”的样子!

  言归正传。

  炼出的油,剩下的油滋啦,都是农家的宝贝啊!热油滋啦,啥也不放,直接空嘴吃,醇香无比,非常解馋。若再加一撮盐巴,正好热镘头出锅,烙饼才出鏊子,加卷在里边,简直是无上的妙味。

  寒冬,泡发好的干苋菜剁碎,油滋啦稍微改几刀,然后加入泡发好的粉丝,剁好的葱姜,包角子(老家不读jiao三声,而是发jue,也是三声。初中数学老师是南方人,教我们几何,我们至今学他说:三角(jiao)形的这个角(jue……)吃,味道棒极了。更为奢侈的吃法,就是才出锅的油滋啦上加白糖,甜糯香酥,一口即醉。1703638055114262.png

  小时候,没有钟表看时间,早上起床上学,全凭父母的感觉。农家冬天活计也累,父母就没有正式休息的时段。冬天夜晚,寒冷而漫长,有时窗外月明,以为到了黎明。父母疲惫,难以准确判断时间的早晚。我们小孩起床后,还不到黎明前的黑暗时光,就从房梁上摘下竹篮,拿出一个黑亮的红薯面窝窝头(红薯面是白色的,蒸出的窝窝头却漆黑发亮),再从房梁上摘下盛着熟猪油的油罐子,攨一块猪油放在窝窝头的窝里,再加一点碎盐巴,就能吃出十分幸福的滋味。

  潮汕地区有一种传承百年的粥品,唤作“朥粕粥”。朥粕就是猪肉渣,丰县老家称为“油滋啦”。朥粕粥的制作,相当经典:朥粕、糯米、辣椒、八角、桂皮、蒜、芹菜、芫荽等近二十种主料和配料煮成,味道绝佳。

  如果,有一碗朥粕粥和一个油滋啦角子,让我选择,我肯定选角子,因为丰县油滋啦角子,承载着我童年的味道和悠长的亲情和乡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在介绍炼猪油是不可多得的幸福感的事情的时代背景之后,为下文细写油滋啦醇香无比,非常解馋,简直就是无上妙味的美食张本,而后重点描述了由油滋啦为主料的味道棒极了的朥粕粥和油滋啦角子美食的特点和制作过程。从而突出了文章所写的被遗忘的国民美食,八十年代的经典——油滋啦所承载着的“儿时美食的全部记忆,就算现在的山珍海味也取代不了的味道、深厚的历史渊源、悠长的亲情和乡愁”的主题。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