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地理】找寻那童年的天堂
我的童年是金色的,出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华大地万象更新,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走上了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新征程。全社会生机勃发、清风峻节。
老革命的爸爸和白衣天使的妈妈给了我一个亲情绵绵,温馨无比的家。我从小就沐浴在爱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快乐成长。
美好童年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难忘,想起童年,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三里河二区的全国总工会宿舍,我在那里成长了10年,那份生命中遥远的甜蜜和美好,永生难以忘怀。
那时,我们居住的地方,天宽地阔,从各个方向远远地就能看到那几栋灰色尖顶、绿色窗框的四层楼房, 高大、厚重、稳固、洁净。
那是四栋一样的楼房,三栋坐北朝南纵向排列,另一栋垂直横在右边。在这里发生了太多有趣的、难忘的童年往事。
难忘楼宇之间的天地—我们嬉戏玩耍的天堂。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在大自然的空间里做游戏是我们最快乐的活动。那时,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邻里关系非常融洽。
每到傍晚,孩子们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便开始了最令我们神往的集体玩乐。吃完晚饭,院子里立刻喧闹起来,各家的孩子全都跑到院子里。通常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组合,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起尽情地做着各种游戏,“藏猫猫”、“红灯绿灯”、“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拽包’等等。
儿时的每一种游戏都调动了我们的全部感官,至今记忆犹新,那种全身心地投入,是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每天,我们在大自然的拥抱中,互相看着小伙伴们灿烂的笑容,欣赏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彩,观赏夕阳西下,远眺群星闪烁的夜空,仰望神秘而皎洁的月亮;聆听同伴们的欢声笑语,凝听蟋蟀昆虫的鸣叫,听闻黄昏对我们的温声细语,间或倾听大人们歇凉中的快活交谈;感受晚风徐徐的轻柔,感觉掠过肌肤的凉爽空气,远嗅繁花的芬芳,近闻萋萋草地的清香;抚摸树干花枝、触碰藤曼缠绕的篱笆墙和茂密的灌木丛。尽情地高声地喊着,欢快地叫着,撒了欢地跳跃、奔跑,任凭脸上的汗珠不断滚落,酣畅淋漓。用整个身体去感受天地赐给我们的一切妙曼灵动,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美妙,感受世间最纯净的心灵快乐。
“藏猫猫”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每天晚上都乐此不疲。这也是每晚的最后一个游戏,因为只有天色完全黑了,才真正感受到游戏的神秘和妙趣横生。大家先围成一个圈,用手心手背的方式,选出一个负责找人的小伙伴,他要面对墙壁站立,不得偷看,其他人则迅速找到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他会高声问:“藏好了没有?”听不到回答,就说明大家全部藏好了。于是他便开始找人,第一个被发现的人,就是下一个负责找人的。我们会尽量跑得远一些,找到最隐蔽的角落和黑暗之处,蹲在灌木丛中,墙角下面、藤蔓后边,大人聊天的座椅后方,屏住呼吸,不发出一点声响,紧张地注视着找人者,生怕第一个被发现。找人者要把大家都找出来,再开始下一轮游戏。随着一阵阵惊叫和欢呼声,大家纷纷被现身,到最后,往往是所有人都在一起寻找藏得最隐蔽的小朋友。最后一个人被找出的时候,是大家最兴奋的时刻,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手、跺脚,为小同伴的智慧欢呼雀跃!每天都玩得大汗淋漓,兴奋不已,院子里充满了我们高亢的、快乐的喊叫声。我们完全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了我们这一群快乐的孩子。
我们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在晴朗的夏季,我们搬着小板凳,一起坐在楼下看星星,那时天空离我们是那样的近,整个夜空繁星闪烁,星光点点,相伴着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般洒在我们每一个孩子微微扬起的纯洁笑脸上。在家长的指点下,我们探索着天空的奥秘。寻找到广袤天空中乳白色的银河系,宛若一条用星星铺满的河流,蜿蜒流淌,找到了隔河相望的牛郎星、织女星,找到了像勺子一样分布的北斗七星。一起学习东南西北的方位。一起伸出小手数星星,一起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的儿歌,用稚嫩的歌声和星空交谈。星空如梦,将我们带入了宇宙的奇妙之旅。
每天晚上,直到各家家长喊着各自家里孩子的名字回家休息,我们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分手。于是孩子家长的喊声至今还留在心中。记忆最深的是和平妈妈的喊声。和平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他的妈妈每天呼叫和平的声音与众不同,不了解的人完全听不出是这两个字,淘气的孩子有时还会模仿着发出怪叫声,引得大家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直到十几年后,我到延安插队,第一次听到老乡在崖眫上呼唤人,怎么这样熟悉?这样似曾相识?才从记忆深处搜寻到和平妈妈的呼唤,正是陕北人最原始的呼唤模式!把声音提高八度,再带着拖腔,长长的音调后,尾音迅速低落下去,戛然而止。50年多年后,与和平相聚,求证是否正确,他说:“我的父母都是陕北绥德人,我就是在绥德出生的。”乡音啊!
近期,看到电视剧“人世间”周志刚带着全家人走街串巷拜年的场景,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每逢过年,在银装素裹的雪地里,我们也曾兴高采烈地跟着父母去给各家拜年,妈妈给我们姐妹穿上漂亮的新衣,发辫扎上蝴蝶结,跟着父母在楼宇间穿梭,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悦耳声音。爸爸也是走在最前面,我们拉着妈妈的手跟在后面,这是父亲少有的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笑容,至今还深深留在心底,不知道那时爸爸心中是否也曾和周父一样,为他的几个学霸女儿骄傲。我多么希望我们姐妹当年的品学兼优能带给爸爸这种感受,能让他为我们感到自豪!
我们在各家感受着叔叔阿姨对爸爸妈妈的尊重和对我们的喜爱,感受着邻里之间浓浓的友情,任凭我们怎样推脱,大人还是不停地往我们兜里塞着糖果花生瓜子,那么美好快乐的记忆!
还有一次中秋节的夜晚,我和几个同学聚在楼下,摆上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月饼、水果、糖水,学着古人的做法,喝“酒”赏月。从楼宇间仰望群星璀璨的夜空,观赏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我们端起“酒”(糖水),举杯祝词,穷尽我们小脑瓜里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月亮,纪念中秋,畅想未来。一起幻想着有一天能飞到天宫,去月亮上做客,与嫦娥和吴刚为伴。儿时的我们也很为自己营造的浪漫意境欣喜不已。为此,我还写过一篇作文,描述那个难忘的中秋之夜,以致50多年过去了,今年在小学同学微信群里,有的同学还记起那篇作文,还记得50多年前,我们曾经喝“酒”赏月。
1963年,全社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活动,毛主席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成为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学习和追求的偶像,学雷锋做好事、扶老携幼、助人为乐深入人心,社会风尚极佳。
我们牢记老师说的,学雷锋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要不留姓名。父母也对我们提出要求,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于是,我和妹妹在居住的单元,都尽力去帮助别人。那时楼前没有垃圾桶,楼里也没有电梯,倒垃圾要走一段较长的路,倒在楼房西侧砖砌的垃圾楼上。这是一个二层的简易建筑,楼上是一个10平米左右的密闭空间,供大家存放垃圾,垃圾车可以开到这个密闭空间下面,打开一个闸门,把垃圾运走。那时家家都有一个很大的垃圾桶,要从楼上提下去,走很长一段路到垃圾楼。还要拾阶而上,举得高高的,倒入密闭空间。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很吃力的体力活,很少有孩子去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后,我和妹妹决定帮助楼里的老弱病残家倒垃圾,我们找了一根棍子,穿在桶把上,俩人抬着垃圾桶,歪歪斜斜地上楼下楼,踉踉跄跄地走平路,我尽量把桶偏向我的一侧,让年幼的妹妹省些力气。中途我们还要歇上几次。虽然又脏又累,但看到邻居赞许的目光,听到他们感激的话语,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还记得楼上王华山叔叔家的2岁的小男孩生病发烧,当时只有他姐姐在家,焦急万分。我看到孩子发烧,小脸通红,小小年纪的我,硬是背着那个小胖子,走半个小时到复兴医院门诊部看病,那么远的路程,累得我满头是汗,最后真是一步一挪,也咬牙坚持到底。也记得叔叔阿姨下班后看到我那感激的神情。
还在一个漆黑雨夜,我从同学家学习小组回家,看到一位外地口音的阿姨找不到家,拿着一个包裹,站在雨地里,焦急地找人问路,说着一口很难听懂的外地话。几个行人过去了,她依旧茫然地站在雨中。我本能地走向前去,仔细辨别着她的话语。才知道她找不到家了。我奋力把伞举得高高的,把她罩住,陪着她一栋楼一栋楼地寻找,让她辨认是否是自己的家。很晚才在二机部宿舍楼下,她认出了自己的家。我的全身都淋湿了,但也为帮助了别人心中充满快乐。第二天学校里大喇叭广播说,昨夜有一个同学送陌生的家长回家,没有留下姓名。我才知道这个阿姨是一个同学的妈妈,刚从农村来北京,出门找不到家了。做好事不留姓名,我也从没有告诉任何人,那个雨夜送阿姨回家的人是我。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士兵,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个时代。年少的我们,通过学习生活实践,感受了民族精神的伟大。至今几十年过去了,雷锋当年的许多话语我都记忆犹新。也从那时,深深体会到帮助别人带给自己心灵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价值感的认同。儿时的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
听故事、读书也是儿时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听故事。每逢睡觉前,楼宇间一切都静了下来,熄灯后,皎洁的月光从窗外洒进房间,我们舒适地躺着床上,静静地听爸爸、妈妈、奶奶、常阿姨讲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
胜似亲人的奶奶(保姆),没有文化,不识字,但记忆力很强。我们小时候时常缠着奶奶讲故事,每到这时,奶奶便从她的记忆中,搜寻她听过的戏文故事、民间传说。她经常讲“天仙配”、“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田螺姑娘”、“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等,如今看来,奶奶喜欢的故事,都是歌颂美丽和善良、歌颂天上人间真情,歌颂对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定和奶奶的身世、婚姻、家庭有关,只可惜那时候我还太小,还不知道去关心奶奶的精神世界。但奶奶的故事,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真善美和浪漫的种子,开启了我们最初对世界和生活认知的理念、奠定了我们对美好的人性和文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爸爸难得的闲暇时候,也会给我们讲故事。爸爸是山东人,血性男儿,很有英雄情结。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岳飞传中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孔融让梨、司马光等故事,最初都是爸爸讲给我们听的。
常阿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家在外地,因为生病休学,没有自己的住处,当医生的妈妈把她接到家里休养。我们很喜欢这个既现代又多才多艺的阿姨,她教我们学俄语,唱歌,还给我们讲故事。记得有一天,讲的是童话故事“灰姑娘”,讲完后,我的妹妹小华(还在幼儿园)天真而郑重地说:“常阿姨,要是在古代,没准我也会被选进宫去呢。”因为大人常常夸她长得漂亮,常阿姨说选进宫的都是长得漂亮的女孩。
我们小朋友之间也会自己讲故事,大家围坐在楼前的地上,听会讲故事的小朋友讲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安静极了,讲得慢了,马上就有人急切地问:“后来呢?”着急知道下文。有时淘气的男生会给我们讲“鬼”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语言,故意压低的嗓音,在夜幕的笼罩下,听得我们毛骨悚然,下意识地靠拢同伴,围坐的圆圈越来越小,想听又不敢听,有的小朋友用手堵上了耳朵,有的紧紧地拉住同伴的手。之后,胆小的女孩就不敢回家,害怕走在没有电灯的楼道里,害怕碰见“鬼”。于是男孩子方显英雄本色,自告奋勇地送女孩子回家。
儿时读书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我们经常带着各自的“小人书”在楼下交换互看,如饥似渴。看了“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小英雄雨来”“赵一曼””黄继光”等等好多好多“小人书”。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红岩》。我接过这本用红黑两色设计封皮的厚厚大书,迫不及待地打开。那时我还有许多字不认识,需要一边查字典,一边阅读,速度很慢。看了几页,因为迫切想知道后边的情节,我索性不查字典,连猜带蒙地急切地往后看。遇到不认识的字,便用“什么什么 ”代替,这样看书,我居然认识了许多生字,因为根据前后词的意思能猜出生字的意思,看得多了,也就无师自通地知道了读音。
这本小说我看了多遍,书中对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很强的画面感,那些革命英雄对于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对革命无限忠诚、铁骨铮铮、坚贞不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生动呈现,他们崇高的境界和思想光辉、他们的英雄事迹刀刻斧凿般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小说里的一些语句我都能背诵下来,至今我妹妹还能复述我当年背诵的语句。
《红岩》这本小说对我的影响很深,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江姐、许云峰、华子良、成刚、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的无限崇敬!
从那以后,爸爸除了给我买儿童书外,经常会从全总机关图书馆借阅图书让我阅读。每逢寒暑假,我的枕头边就会堆起一摞摞书籍,每当爸爸给我借来书时,我都欣喜若狂,钻进书中,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住在那栋楼的小学期间,我看了许多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 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小布头奇遇记》《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青年近卫军》《寄小读者》《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旗谱》《播火计》《苦菜花》《迎春花》《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边城》《边疆晓歌》《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还记得爸爸经常给我借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系列丛书,每次从图书馆借来好几大本,厚厚的,里面都是一篇篇革命回忆录,是关于红军长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记录。还记得爸爸给我借过一本描写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逐鹿中原》,我就是从那些书中开始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至今我的书柜里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看过的书,这些书,渗透了多少爸爸对儿女的思想教育、培养和希望啊。在爸爸的影响下,读书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的记忆中,我除了上学,每天都在看小说。爸爸妈妈不让我睡觉太晚,遇到好看的情节,我实在放不下,经常是在父母给我们房间关灯后,假装睡着,等着听父母房间传出来关灯的声音,大约11点之后,夜深人静,我再开灯继续看书。尤其是周六晚上,更是如此,常常看到深夜或者通宵达旦。徜徉在书海里,感受读书的快乐,感受知识的力量。
我们的童年,是和小伙伴一起玩大的。纯真的友情,清澈的心灵、彼此之间的相融相伴,发自心底的快乐,从小就在集体陪伴的环境中长大,感受里仁为美的浓浓亲情和友情,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一路前行。回想我们的童年,在接受启蒙教育的年代,学校、社会、家庭为我们共同搭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平台,奠定理想,培养情怀,铸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色。
近日,我依着儿时的记忆,去找寻我童年的天堂,找寻50多年前我曾经度过快乐童年的三里河二区全总宿舍。这个永远驻足在我心底的乐园,。
我从三里河东口向南寻找,这是当年我背着楼上小胖子看病的那条路。周围的环境已经大变,密集的高楼林立,狭窄的街道掩映在楼房之间,路边停满了车辆,使道路更显狭窄。冬日的街道上行人稀少。我凭着50多年前的记忆,一路径直穿过大街小巷去找寻那曾经的家。随着越来越接近的路程,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不知那几栋楼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能顺利找到吗?
当看到燕京饭店,确认已经找到了地方,在群楼环抱中,我怎么找不到当年的楼宇?心中那灰色尖顶绿色窗框的楼房已经不复存在,激动的心情变为深深的失望。我不甘心地走着、辨认着……
突然发现在原址上,依然是三栋楼并列,另一栋垂直横在右边,但楼房的外墙已经不再是灰色,而是粉刷成绛红色。窗框也换成白色,难怪我认不出来。乐园还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的楼宇在周边高楼的辉映下,已不再显得那么高大、厚重,建筑结构和设施都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当年四周的开阔地已不复存在,建起了密集的高楼大厦。然而这正是我们当年嬉戏玩耍的乐土。我们做游戏、看星星,“喝酒赏月”、讲故事的天堂。朝东的大片开阔地已经被围墙隔断,楼宇间的小树已经越过几层楼高伸展着提拔的枝杈,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我探寻着、观望着,一步一步走向当年的单元,一位年岁很大的阿姨,正在清扫门前的落叶,看到我的神情,热心地询问:“你是来找……?”我笑着说:“我小时候住在这里,想来看看,请问,这里现在还是全国总工会的宿舍吗?”阿姨眼睛一亮,连声说着:“是啊,是啊。”“你的父母是谁?”当我说出父亲的名字,她说:“认识,认识,他是全总办公厅的领导,经常在大会上给我们讲话,特别会讲话,讲得好!你父亲是一个好人,他们那一代领导都是很好的人,一心为公。连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干部也是全力干好工作的。” 完全没有想到,50多年过去了,居然遇到了父亲单位的老同志!我很想从阿姨那里多听听父亲的事情,但阿姨只是反复说着上面的几句话,好像回到了当年。
这时,有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士,拉着一辆买菜车走过来,和阿姨打着招呼,阿姨向他介绍了我,他点点头,说知道我的父亲。天气严寒,我们让阿姨赶快回家,我又和这位男同志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的父亲也是全总的一位老领导,资历很老,当年的七级干部,他自己的名字是张援朝,一听就是1950年前后出生的。他说自己当兵后,也转业到全总工作,所以全总老老少少的干部,他都认识。我们聊了很久,谈起许多过去的往事,许多共同认识的人,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他该回家做饭了,他问我你原来住哪个单元,我指着前方的那个单元说:“75门202 号。”他说:“太巧了,那正是我现在住的房子啊。”冥冥之中竟有这样的缘分,让我无意中巧遇不同年代住在同一所房子的同代人 。
岁月流逝,古稀之年重回旧地。久久地驻足在当年居住的门前,打开尘封的记忆,依稀寻梦回到童年,仿佛又看到那群朝夕相处、快乐奔跑的孩童,听到他们发自心底的欢声笑语,时空相隔却历历在目,不禁感慨万千!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承载着我人生最初的底色。尽管成人后的道路历尽艰难困苦,但童年的幸福,我享用了一辈子,影响了我一生。
【编者按】作者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时的中华大地万象更新,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中国社会生机勃发、清风峻节。作者父亲是老革命,母亲是白衣天使,孩子们在温暖有爱、温馨有情的家庭中成长,整个童年都无忧无虑、快乐美好。作者饱含深情,详实地回忆了自己童年和小伙们一起玩耍的快乐,一家人过节时的幸福自豪,学雷锋活动中心灵受到的洗礼,听故事、读书的充实和收获。离开故居50年之后,作者重返故里,久久地驻足在当年居住的门前,打开尘封的记忆,依稀寻梦回到童年,仿佛又看到那群朝夕相处、快乐奔跑的孩童,听到他们发自心底的欢声笑语,时空相隔却历历在目,不禁感慨万千。读完全文,才明白文章开篇为什么说“童年是金色的”,金色的童年,幸福的底色,治愈了作者成年后所经历过的所有艰难困苦。美文共享,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