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们的长征行(12.16日)

作者: 丁良跃 点击:831 发表:2023-12-27 10:04:56 闪星:3

摘要: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团长葛江洋,原解放军某部退役大校。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和国防文化学者;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分会会员;井冈山红军后代报告团成员;中华网军事顾问。葛江洋大校祖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父亲葛接调本是个裁缝,1928年放下剪刀、扛起梭镖闹革命,第二年参加红军。这位会做衣服的战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灰布军装的缝制。

“我的团长我的团”

昨天一整天,我们于都长征源宣讲团调研组一行,分别参观了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界首渡口、光华铺阻击战场湘江战役旧址,晚上回到下榻宾馆,已经将近8点。

在房间洗漱好后,突然手机“滴”地一声接收了信息,打开一看,原来是这次外出调研时临时建立的微信群“重走长征路活动群”里,由我们长征源宣讲团团长、红军后代、退役大校葛江洋发在群里的一条信息:今天到了兴安湘江战役纪念馆,看到2006年6月1日于都县政协袁尚贵同志带领于都长征源合唱团栽下的三棵雪松茂盛成长,我突然感到很感动!

冥冥之中这是一种呼唤:这一天是我的生日,这一年是我从军三十年!也正是这一年,我决定退役重走父辈的长征路!

在烈士纪念墙上,看到那么多葛姓、葛接……(我父亲是接字辈)、葛燕……(我是燕字辈)的红军烈士,让我泪水盈出,那是当年和我父亲一起踏上长征路的兄弟乡亲!

他们刚刚离家才两个月就永远长眠在这里!

仿佛有个约定,今天我来看你!你知道,我总有一天会来。我带来于都河的水,带来于都的追寻,带来于都守望,也带来我——一个于都红军后人的承诺:我一定一定讲好你们的故事,让你们的精神不死,让你们与日月星辰一样鲜亮,让你们的魂灵永远与我们相伴!

1703043117394902.jpg

我认真阅读了几遍,眼泪瞬时潸然而下。是啊!我们从于都出发,己到广西兴安了。这一路,被无数的红军故事感动着,虽然今天气温突然大幅降温,天气异常寒冷,风儿在怒吼,连风雨都被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长征,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

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团长葛江洋,系原解放军某部退役大校。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和国防文化学者;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分会会员;井冈山红军后代报告团成员;中华网军事顾问。

葛江洋大校祖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父亲葛接调本是个裁缝,1928年放下剪刀、扛起梭镖闹革命,第二年参加红军。这位会做衣服的战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灰布军装的缝制。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葛接调挑着一台手摇缝纫机从于都跟随大部队出发,途中休整时,一有机会就转动缝纫机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突破封锁线时,葛接调眼见身边很多战友倒下了,自己只能拼命地往前冲,只听得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当时,他接到的命令是,跟着部队往前冲锋,但绝不能让自己负责的物资丢掉。于是,他像保护生命一样挑着这台德国造的“飞人牌”手摇缝纫机,走到哪挑到哪,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这台缝纫机都没离过身。

1935年10月,红军裁缝葛接调挑着他心爱的缝纫机,走完了万水千山到达陕北,结束了万里长征。不久,他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给毛主席做棉衣。当棉衣做好送去时,正赶上直罗镇大捷,毛主席把棉衣穿在身上连说:“好!好!谢谢你呀!”这是这位红军裁缝一生最高兴、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

作为长征后人,近年来,葛江洋大校广泛收集整理红军长征史料,以特殊的视角,生动的事例,多元的表达,形象生动地解读和阐述长征精神的新时代意义。

他经常为机关、乡镇、学校、军营等广大群众进行宣讲,在讲演过程中,总会详细回顾长征历程,并辅以油画、《长征组歌》合唱、父亲的长征故事、长征数据等元素,深入浅出解读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如他对自己上的思政课《你所不知道的长征》做出阐释:一是作为红色文化讲解员,该如何把长征的故事讲给别人。二是长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长征。自2016年以来,他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长征文化、国防文化和爱国主义讲座500多场,受众近10万人。葛江洋大校生动的讲演,在现场听众总能听得热泪盈眶,这是对长征精神当代表达的最生动诠释。每次宣讲,葛江洋大校都全程站立讲演,他说,站着讲长征,是对长征的虔诚和礼敬!

担任长征源宣讲团团长后,他更加忙碌着,充分发挥长征源宣讲团红色文化的传播作用,以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为主宣传阵地,并沿着长征沿线城市等地宣传长征精神。长征源宣讲团自2020年5月组建以来,走进长征沿线、北上广深,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深情讲述红色故事,播撒思想火种,累计公益宣讲达900余场,受众65万余人。    

1703043230522836.jpg

老山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

今天我们调研组一行向老山界进军。记得在读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老山界》,文章的作者陆定一。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那时自己年纪较轻,很难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所以对文章也较没有印象了,我立即打开手机百度了该文,重新温习了一遍,课文《老山界》主要介绍了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以后,部队先后进入广西、湖南边境和湖南、贵州边境,文章描写的是中央军委机关纵队在老山界这一带行军的情形。作者在开篇就记述到: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主要写了当地有一家瑶民母女二人,红军来到她家歇歇脚,她由怕红军、至拥红军,煮粥烧水为红军,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老山界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与资源县之间,是两县的界山,群峰高耸,悬崖峭壁,主峰猫儿山海拔为2141.5米,是华南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老山界山高林茂,绵延30多里。 公路一圈圈一层层向上盘旋。登临南山必须经过老山界,这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艰险大山。毛主席《长征》诗篇中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老山界就处于诗中所写五岭最高的越城岭北麓。1934年12月4日,红一方面军从相邻的广西资源县车田乡进入城步境内。分十一路经过城步,其中,主力部队约一万五千人从这里翻越南山,奔向通道,便有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陆定一当年从这里走过,日后便有了脍炙人口的名著《老山界》。上世纪80年代初,陆老亲笔写信给当时的南山牧场,并题名“老山界”。

红军长征过广西经兴安

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中央军委决定在西延地域休整一两天,集结部队准备沿着红六军团西征故道,从大埠头北出湖南城步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12月2日,中央军委纵队翻过三千界进入越城岭,到达护卫岭,右翼一军团进到清平界以东之尧家塘、清水江一带。

由于在湘江战役中对红军的阻击“围剿”失利,蒋介石没能实现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又调集20万兵力紧急而迅速地向新宁、城步、绥宁、武冈一带修筑工事,部署封锁线与桂军以前堵后追的方式,对红军进行布设口袋形阵势阻击“围剿”。

形势危急险恶之际,在油榨坪休整的中央红军获悉湖南上述各县调集五、六倍于红军的重兵,加上桂军在三千界逼进,面对严峻敌情,中革军委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于12月3日果断决定,从油榨坪折回华江,避开国民党重兵,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1934年12月4日,中央军委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为保证中央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红三、五军团等在兴安华江瑶族乡境内与桂军和地方民团进行了黄隘阻击战、老草岭阻击战、龙塘江阻击战、千家寺突围等多场战斗。

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奉令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

12月5日至7日,红八军团38团在老山界阻击国民党桂军,掩护军委纵队、红军中央干部团进入资源县。12月5日,陆定一的日记载“红军总部胜利翻过老山界。九军团到达社水、茶元(今城步五团镇的行政村),军委二纵队随三军团后跟进。”12月8日,红一、三、五、九军团经江头司,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烂泥塘、大坪、鸡爪坪、胡家坪一带宿营。12月8日,红三、五、九军团经五团镇茶园村,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宿营,后取道长安营入通道县。

在中央红军历经翻越老山界过程中,他们分别在华江所在地千家寺、华江同仁村委塘坊边“衡洲会馆”等地驻扎,并发生了战斗故事。

长征故事——“让狗咬狗”战术

1934年12月5日,红军护卫队为了阻击敌军追兵,掩护中央红军机关纵队进军老山界,在倒车坪和纸厂坪一带与尾追的地方民团武装交火。同时,红军护卫队又派出小分队,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和森林作掩护,悄悄绕到民团追兵后面向民团追兵发起攻击,部分民团追兵立即调转枪口往后打。这时恰好国民党正规部队追兵也进入了龙潭江区域,听到激烈的枪声,以为是红军在对他们开火,便一个劲的放枪和前冲。正在这时,部分红军战士又随机调转枪口向国民党追兵发起一阵攻击,然后悄悄从峡谷林中撤出了阵地,巧妙的让地方民团直接与国民党正规部队追兵接上了火,且打得十分激烈,伤亡惨重。当两股追敌发现上当了,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时,红军队伍已远离战场,全部进入到雷公岩一带,开始翻越老山界。这就是当时红军队伍中传说的“让狗咬狗”战术。

红军标语楼

红军标语楼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政府所在地千家寺,始建于清末民初,砖木二层悬山顶结构,占地131.5平方米,建筑面积252.7平方米。1928年前是千家寺村宗祀祠堂,后改为学校。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向西行军进入越城岭老山界脚下,为翻越老山界作准备。中央机关组成的军委第一、二纵队及红三、五、八军团曾在此宿营。红军宣传员在此建筑的二楼南面骑楼墙面及东西两侧局部,用墨汁写下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打倒国民党匪军”等标语及宣传漫画,一年后,被国民党军官发现,则下令毁掉,行事者直接采用纸筋灰覆盖了事。解放后,该楼成为华江瑶族乡人民政府办公楼。1987年冬因一起火灾事故,墙壁上露出红军标语20多条。

“衡洲会馆”朱德指挥部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中央机关纵队1934年12月初途经华江,驻扎在千家寺和同仁村一带,准备翻越长征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衡洲会馆”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委塘坊边自然村,始建于清代中期,座西朝东,木质大框架结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当时朱德总司令率红军总部来到这里,将司令部设置在会馆内,并在此休整两天。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就在会馆里研究、布署、指挥红军部队,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阻击和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确保红军中央机关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

衡洲会馆,这座普通民间会馆,为当年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成功翻越老山界,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军长征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

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以解放各民族为己任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十分重视和各族人民搞好关系。红军长征临近黔东南时,红军政治部为了加强贯彻实行党的民族政策,严格部队的纪律,发布了《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其全文如下:

(一)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二)实行民族自决(注),苗民的一切事情由苗人解决!(三)苗民的首领由苗人自己选举,不要国民党军阀委派!(四)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工农共同享受平分土地财产!(五)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财富者都是汉族工农与苗族共同的敌人!(六)苗族与汉族的工农起来共同扫平国民党的军阀的统治!(七)反对苗、汉民族的对立,只有苗族与汉族的工农一体,同心打倒共同的敌人,苗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八)苗人自己武装起来,反对国民党军阀的压迫屠杀!(九)收缴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枪械,组织苗族自己的红军!(十)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决,解放弱小民族的!只有实行共产党的主张,苗人才能得到解放!(十一)红军是推翻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唯一武装力量,欢迎苗族兄弟加入红军!(十二)反对李宗仁、白崇禧和何健对苗人(瑶人)的一切苛捐杂税和差役! (十三)苗民要得到解放,不但要扫平军阀财富者的统治,同时要肃清苗族内军阀财富者的奸细!

红星政治部十一月二十九日

《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主张。中共中央要求红军指战员,必须与各族人民建立亲密的关系,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朱德同志亲自向中央警卫团的干部战士作了民族政策的报告,反复强调必须认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群众受迫害深,生活最苦,是红军的主要力量。但是各少数民族的礼仪不尽相同,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要严格执行民族的政策,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阀。

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重要回忆录、日记

 1、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赤军一出此四道封锁线,如虎出柙,可以东奔西突矣……千家寺是在老山界的山脚下……”

2、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我们进入广西境内以后,在一座山上……飞机……炸弹……血把裤子染红了。”

3、李维汉《回忆长征》:“越城岭又名老山界,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

4、周碧泉《长征中走在最后的一个师》:“一天两夜过了老山界……”

5、莫文骅《血染湘江》:“……12月6日,奉命同红五军团向兴安县的越城岭山脉前进,担负扼守老山界各隘口的后卫任务。”

6、林伟《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他们对我党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十分欢迎。苗民男女沿途送水,招待红军,每过一村,男女老少伫立在路旁,观者如堵。”

7、康克清《抢渡湘江》:“渡过湘江,进入老山界,老山界全是羊肠小道……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是在悬崖上开凿出几乎垂直的石级道路,只有一只多宽,要十分小心才能过去;担架到了这里,只能由躺在担架上的人自己挣扎着过去;骡马走过,要格外留神,前有人拉后有人推,就是这样仍有几匹牲口掉下深渊。”……爬过“雷公岩”,大家都说:“真像是过了一道鬼门关!"

8、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 :“……来到了老山界……走进苗寨……见我们不做饭吃,知道我们没有粮食了,没一会儿就给我们送来了一袋又一袋的苞谷。主席看到……按价购买……用竹筒子烤……主席和寨里的苗民一起坐在篝火边谈心……”

 9、陆定一《老山界》节选陆定一日记:“十二月五日……十二月六日……十二月七日……”

 10、陈伯钧日记:“十二月五日……十二月六七两日……行军……由千家寺经车田、水埠塘、塘坊边、雷公岩、老山界、大坳、源头到唐[塘]洞,计程约八十里。”

两夜均未安寝,兼之越城岭主峰高耸入云,悬崖绝壁,上攀约三十里,人马困乏,不可剧登,沿途给养更成问题。以致落伍人员剧增,部队较乱。七日晨到老山界山脚之山庄露营二、三小时,天晓后即出发到塘洞宿营。”

 11、伍云甫日记:“十二月五日……经龙塘江……”

 12、成仿吾《长征回忆录》:“……西延高峰的老山界……以天地为枕……有几匹马从岩上跌了下去……”

 14、蒋耀德《红色班干部团过越城岭山区》:“……真象万家灯火……大家跨过的这座老山界,是我们长征初期通过的第一座高山。”

 15、李维汉《回忆长征》:“……我们纵队过老山界,是夜间行动。在漆黑的夜晚,翻越崇山峻岭,一级石阶一级石阶地往上攀登,山高路陡,马不能上山,只好把马扔掉。一纵队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走几步,停几步,行动缓慢。”

 16、王宪民《血染湘江》17页:“…… 中央一纵队经马岭移塘坊边六洞地域,4日下午,中央第一纵队从塘坊边出发往龙塘江翻越老山界。……雷公岩,是一段悬崖陡壁的绝路……”

 1703043341108900.jpg

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名,位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北约500米处,全灌公路省道201西侧。纪念园设有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红军帽主墓冢、纪念塔、红军雕塑、纪念广场等。

在该馆讲解员伍荣花的引导下,我们来到酒海井红军烈士殉难处,首先向革命英烈举行默哀和三鞠躬。讲解员讲述道,酒海井是一个深深的溶洞,因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而得名,实则是一条地下暗河。1934年11月灌阳新圩阻击战中,来不及转移的100多位红军伤病员被捆绑起来丢入酒海井,全部牺牲。

讲解员说,据刘来保讲述目睹红军伤员遇难的惨烈场面:我们在新圩作战的时候,有100多个重伤员被安置在下立湾祠堂里,他们都不能行走,部队撤退时来不及运走。村里的地主组织一些人,用棕绳捆住伤员的颈和脚,用木杆子抬到酒海井,一个个丢下去,好几天后,井里还有人在喊叫。前几年天旱,用抽水机把井水抽干了,发现井底还有红军的骨头和捆绑红军的绳子。

我们随同讲解员进入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参观,看见馆内正厅里有几名披着绶带的“红领巾讲解员”在给游客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讲解员伍荣花介绍说,我们陈列馆现在有7名讲解员,为传承红色基因,让小学生当“红色讲解员”更好激发他们主动了解、记住当地的红色历史和故事,从而让心灵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和精神洗礼,为此我们原先计划招收小红领巾讲解员30名,通过面向社会招收小学生,未想到学生报名非常踊跃,经过筛选、考核,选录了33人。

这时,一名小红领巾讲解员为我们生动地讲述酒海井的故事。酒海井说它是一口井,其实它是一个天然的溶洞,连通地下暗河,地形非常复杂。这口井里到底牺牲了多少红军将士,他们又是怎样牺牲在这口井里的呢?在新圩阻击战中,红5师将战地救护所设在和睦村下立湾村。当时由于战事紧急,来不及转移的一百多名重伤病员落入了敌人手中,他们被敌人残忍的活生生地投入到了酒海井里。当时受伤到红5师14团小战士刘来宝在附近山头目睹了这一场面。那是1934年12月初的一个傍晚,敌人用竹竿抬着被捆住手脚的伤病员从公路上迎面走来,很快就来到了井边。丧心病狂的敌人将红军伤员们活生生地一个一个丢到井里,扔一个,刘来宝数一个,他的心也仿佛被钢针刺一下,一个、两个、三个……知道一百多个,剧烈的心痛,使刘来宝再也无法坚持下去而昏迷了过去。几天之后,路过的群众还能听到从井里发出来的痛苦呻吟。但是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村民们谁也不敢去救红军伤员。水面上的红军伤员枕着水面下战友的尸体,永远长眠在了这口井里。为了让红军烈士离开这个黑暗阴凉的井里免受水泡之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区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2017年8月,桂林市委、市政府和灌阳县启动新区酒海井烈士遗骸打捞工作,从2017年8月13日开始,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打捞。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捞,才在一个回水湾的地方发现了很多遗骸,还发现了捆绑着棕绳的石头。经过专业的科学团队鉴定,鉴定出有二十多具遗骸。从他们的骨骼发育来看,年龄是在15~25岁之间的男性个体,身高在1.37~1.63m左右。而且生前曾经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与迫害。综合史料记载和当地群众的口述,可以认定这些遗骸就是当年红军烈士的遗骸。为了让他们的英灵得以告慰,灵魂得以安息,桂林市委、市政府和灌阳县在2017年9月24日进行了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由红军后人亲自扶柩,将他们集中归葬在这个大型的红军墓冢中。

1703043390360606.jpg

在另一块展板处,这展板设置了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一面褪色破损的红旗,又一位小红领巾讲解员为我们讲述着这面红旗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祖孙三代保红旗,这一面红旗承载了祖孙三代保红旗的感人故事。在新圩阻击战中,一位大腿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广西灌阳县枫树脚黄河林夫妇搭救。在敌人搜捕的过程中,黄河林将他藏到了女儿的房间中。根据灌阳当地的风俗,未出嫁的女孩儿房间是不允许男人进入的,否则会毁掉女孩子的声誉。当时黄河林夫妇对敌人说,房间里只有一个女孩子,求求你们不要进去。红军由此躲过一劫。等他伤势好些提出要去找部队。临别时,红军送给黄河林一面红旗,并对他说,你将这面红旗好好保存,我们是会胜利的,到时候我来取。黄河林回家后,将红旗包了一层又一层,用一个小木箱装好,藏到了这秘密的地方。1941年,黄河林老人去世前,将装有红旗的小木箱交给儿子黄荣清和孙子黄光文,并嘱咐他们认真保管。1944年,在躲避日本人时,黄荣清什么东西都不搬走,只背着那个小木箱躲到山上去。解放后,黄荣清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那位红军早日来把红旗取走。直到1979年,黄荣清病重在身,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才叫孙子将红旗交给灌阳县人民武装部。红军当年一句话,黄家三代人坚守了45年,他们的行为,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信仰的力量。

纪念园里的红军烈士墓形如一顶绣着五角星的军帽,红军帽下的英名墙上刻有3000多位烈士的名字。2019年9月12日,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展示新圩阻击战的历史过程及酒海井红军烈士的壮烈悲歌。2019年12月,纪念园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几天,我们追寻英雄先辈长征的光辉足迹,重走长征路之突破二三四道封锁线。红军长征的足迹和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代代相传,长征的精神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通过重走长征路,回顾历史,重温革命先烈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长征,永远在路上!

新长征,再出发!  

 (未完待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一切从实际出发,团结依靠人民。新的历史时期,联系群众,从群众利益出发,这是永远不能背离的。作者通过这样的形式,写成文字,可以激励我们后人去追寻长征路,去思考长征的意义,去纪念长征路上的革命者,这是光荣又必要的。不忘历史,才能确保事业向前。感谢作者奉献。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