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们的长征行(12.15日)

作者: 丁良跃 点击:497 发表:2023-12-26 10:01:57 闪星:3

摘要: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讲解和一堂微党课,大家详细了解了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壮烈事迹和红三十四师的光辉历程。

  昨天下午,于都长征源宣讲团调研组来到了湖南省道县陈树湘烈士陵园,分别在陈树湘烈士墓、红三十四师烈士墓举行了祭拜献花仪式,随后参观了红三十四师铸铜雕塑群、道县零散烈士集中墓葬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亭、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并聆听了该馆讲解员献上的微党课《断肠明志 铁血忠魂》。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讲解和一堂微党课,大家详细了解了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壮烈事迹和红三十四师的光辉历程。

002_副本.jpg

  美丽道县隶属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部。东邻宁远县,南界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西接灌阳县、全州县,北连双牌县,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2441.7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12万人。 下辖7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晚饭后,已是近8点,我们登记入住酒店。进入房间我打开笔记本,回顾当天参观游览的见闻,立即撰写日志,直至深夜1点,实在熬不住疲倦,合上笔记本,洗漱上床睡觉。第二天大早,我们匆匆地离开道县。

  根据行程安排,从12月15日一17日,因广西兴安、全州和灌阳呈三角形位置,这几天的行程大致是:从湖南省道县赴广西区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界首渡口、光华铺阻击战场湘江战役旧址;再到桂林市兴安县与资源县之间的老山界;从老山界驱车至桂林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再至桂林市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最后返程于都。

  一大早,我们调研组从湖南省道县直接驱车,经广西文市往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经过车程2小时,终于看到兴安县了,高架桥上挂着“古韵灵渠,红色兴安”八个大字。

  刚刚进入广西兴安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车窗外,一片茫茫。在车内,团友将长征源宣讲团团长、退役大校葛江洋在2019年4月发表于“银河悦读网站”上的散文《阳春三月祭湘江》发我微信上,我忙打开手机阅读起来:

“到了全州就下雨。天哭了!

  天哭了,群山就跟着哭,江河也跟着哭。满眼的小草浸透在亮晶晶的泪水里,雾茫茫的原野抽泣成一片泥泞。

  周围一切都在呜咽。

  我们知道,这一切的伤悲都源于我们的到来。

  我们不能不来,我们早就应该来,因为这里的一切融入了我们血脉!

  八十五年前那个血腥的冬日,我们的父亲们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勇敢地冲锋在硝烟炮火之中,“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成为他们最后的约定!

  脚山铺、光华铺、凤凰嘴、烧天岭、麻子渡、文塘、界首、酒海井……处处留下了先辈们征战的故事。依稀中,我们仿佛听到当年的阵阵喊杀声!”

……

003_副本.jpg

  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此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包括非战斗减员)。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的计划,从于都南渡贡水,于21日晚攻占了王母渡、韩坊、固陂、新田等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11月8日,红军在汝城以南之天马山至城口之间通过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15日,在良田、宜章之间通过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接着,分两路西进,先后占领临武、嘉禾、蓝山、道县、江华等地,渡过潇水。27日,先头红2师、红4师各一部于广西的兴安、全州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铺间的渡河点。湘桂两省国民党军分路向红军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西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追来的国民党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红军英勇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至此,中央红军已折损过半。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打的最为惨烈、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斗。“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湘江战役后在当地人中流传的一句话;红军诗人陈靖作诗称“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由此,可见湘江战役之惨烈。

004_副本.jpg

  湘江战役背景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等,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右路红1军团第2师22日袭占道县,左路红9军团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红8、红9军团西出永明(今江永)。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为防红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南移至龙虎关、恭城一带,阻止红军西进,并防止蒋军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州、兴安一线敌人兵力比较薄弱。据此,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4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当日,红1、红3军团击破桂军的阻击进入桂北。27日,先头部队红2、红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但后续部队因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未能赶到渡口。此时,国民党“追剿”军第1路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2路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3路进至道县;第4、第5路进至东安地区;桂军5个师开至灌阳、兴安一线。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

  湘江战役著名的三大阻击战及红军与湘桂军战况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第三道封锁线,向湘桂边境前进。

  1934年11月27日下午六时,红军占领新圩。

  1934年11月28日.桂军派出44师迂回红军前沿阵地,红军受重创,被迫退第二道防线,连夜赶筑工事。

  1934年11月29日,红军与桂军展开了白刃战,但最终因力量悬殊,红五师伤亡惨重。

  1934年11月29日,桂军第24师及45师134军团投入战斗,战斗更加激烈。

  1934年11月30日,彭德怀指挥三军团四师向光华铺之敌发动反攻,在光华铺与界首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防守线。

  1934年11月30日上午,桂军45师韦云淞部赶到兴安光华铺守。

  1934年11月30日下午,桂军以重兵迂回,同时出动多架飞机对虎型包狂轰滥炸。

  1934年11月30日下午,红十八团赶到新圩,红五师与16时移交防务,从界首过江。

  1934年12月1日,红四师孤军奋战向西转移,界首战斗结束。

005_副本.jpg

  新圩阻击战  新圩,位于广西灌阳县西北部,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红军西进线路最近点大桥渡存古岭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一条从灌阳通往全州的公路从这里经过,新圩以北5公里的古岭头是红军前往渡口的必经之路。新圩以北到湘江岸边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新圩南至马渡桥长十公里的公路两侧丘陵连绵,草木丛生,可以建立阻击阵地。为了防止灌阳县城方向的桂军北山切断红军西行通道,中央军委命令红三军团五师从新圩南下,占领马渡桥,将桂军阻挡在新圩以南。以此爆发了新圩阻击战。

  觉山阻山战  觉山(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斗。觉山铺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的小村子,坐落在黄沙河公路边上,北距全州16公里,南距军委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约30公里。村子周围有几座小山,被南北走向的桂黄公路分在东西两侧,于桂黄公路十字交叉。整个地形南高北低,北来的敌人呈仰攻状,而红军居高临下。根据这样的地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和参谋长左权决定在山脚下构筑两道阻击线,北侧一列山岭为第一道阻击线,南侧一列山岭为第二道阻击线。两道阻击线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支点式的防御体系。

  界首阻击战  界首阻击战又叫光华铺阻击战,界首是一座古圩,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以北15公里的湘江西岸,是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最重要的渡河点。红三军团四师发动当地民众,在江面上搭建了一些浮桥,方便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在界首的湘江西岸江边,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叫“三官堂”。红军架设的渡河浮桥主道,就从三官堂门前经过。湘江战役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指挥所设在“三官堂”里。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过江后,也曾进入三官堂,指挥部队渡江。


  五、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烈士纪念园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上,占地10万平方米。碑园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一壮举,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而建,于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

  纪念碑园内主要建筑有群雕、纪念碑、英名廊、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雕塑、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2014年建成,2018年展陈拆除,2019年10月重新开馆。主体造型为硝烟弥漫下中央红军的八角帽,外墙面为红色,反映红军浴血奋战、血溅战场的悲痛历史;内部分为“战略转移”“突破湘江”“伟大转折”“精神永存”等4大部分,馆内将实物陈列和场景再现相结合,详细展示湘江战役的历史。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园原是县民政局下属单位,2016年升格为归口县委管理的正科级单位,负责全县的红色文化保护,有职工40多人,其中讲解员9人,聘用保安8人(兴安县灵渠文博院负责历史文物保护)。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宣教股股长赵佳丽为我们讲解碑园内的一组浮雕:我们从军事的角度看,是11月25日下达命令开始,直到12月1日过江之后,湘江战役就结束了,共七天。但是如果从党史的角度看,在灌阳11月27日打响湘江战役的第一枪,再到12月1日,这个时间就是五天。所以这组浮雕,主要是在湘江两岸血战的七天七夜,主要集中体现的就是忠诚。最后一组浮雕,上面刻画的都是没有手、没有胳膊、没有腿的,表达待革命胜利之后,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常在,风范长存,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这第五组就是永生的寓意。大家注意这些头像加起来,就是大的头像跟小的头像一起,刚好是设计为49个,说明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在1949年,这就是整组群雕的一个寓意。

在讲解员引导下,我们来到园纪念馆左边,这里种植有三棵雪松,虽然是冬天了,花草已经凋零,但雪松依然是苍翠挺拔,犹如自然界中的艺术家,用它独特的笔触描绘着生命的韵律,那挺拔的树干,似坚强的脊梁,支撑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王国。只见雪松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红军精神万古长青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在江西于都集结,分别从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于都县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有于都籍红军1.6万余人参加长征,其中在长征路上牺牲的有姓名记载的近九千人,仅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就有762人。

值此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由桂林日报社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采访团到于都县采访,使我们怀念先辈之情愈盛。于是派代表相约成行,不远千里来到湘江边,带来取自全县23个乡镇的故乡土和于都河的母亲河水,深情地种下三棵长青树,以寄托我们对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于都籍红军以及在这一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红军将士的无尽怀念和哀思。我们将永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长征出发地于都儿女  敬上

  二00六年六月一日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纪念园办公室钟敏主任说,2006年6月,于都县政协袁尚贵主席带着我们于都的红军后代们来到了我们的湘江这个烈士纪念碑园,亲手栽种下了这三棵雪松。我们于都的红军后代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个地方,带着家乡的于都河水,家乡的土和这个种子、这个树种来到了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今天也是来到纪念碑园,我们全体同志来瞻仰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大家举行了祭拜仪式,将自己带来的于都河水,慢慢地倒入在雪松下……

  89年前,8.6万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历尽艰难险阻,顺利到过陕北,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他们的壮举谱写了一部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这其中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人员总数五分之一的1.7万名于都籍红军,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大约有7000名。新中国成立时,参加过长征的于都籍红军仅有277人幸存,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的尹馆长是一名专家型领导,其从讲解员开始做起,已在纪念馆工作27年了。尹馆长一路陪同我们参观,在纪念馆一处场景中,他介绍说,我们这个光华铺的主题场景呢,一共用了差不多两百多万,那两百多万你不能就是给客人只是一个增加体验感,那不行,那里面呢一定要有故事。所以呢,我们把湘江光华铺主题战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的红四师参谋长杜中美,继任团长就在两个半小时,就已经壮烈牺牲了。这样呢,主要也把我们杜宗美从师参谋长,彭老总亲自下令由他继任师参谋长兼任第十团团长。在当时这么一个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当年的这些党员领导干部,他们能够不和组织讨价还价,大家都知道上去了就是牺牲。但是在当时讲政治、讲大局,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这么一种背景下,我们的领导干部是怎么率先垂范的,这个对于我们现场给我们的党员、学员上课,就要通过这些具象的人物、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来把它的感动性升华一下。还包括这一个,就是我们刻画的是兴国县的一个红军连长。所以,我们也通过一些,比如说中学语文课本大家都知道的丰碑,四方面军军需处长将自己的军大衣给了我们其他的战友,自己被冻死在雪山上面。那么丰碑是什么?丰碑就是我们红军军需处长在雪山上面竖起的这个不朽丰碑!

……

006_副本.jpg

  当天下午,在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讲解员的陪同引导下,我们驱车来到了界首渡口。

  界首镇在兴安县城以北18公里处,汉朝时属零陵县。之后曾由全州县和兴安县共管,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里就有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属兴安,东半属全州”的记载,而全州县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以前为湖南管辖,此前界首应是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处,界首之名大概由此而来。1934年11月底,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暂驻古街,演文明戏、架设浮桥,故称之“红军街”。

古街位于湘江(界首段)西岸,全长1.3千米。清末,街道两侧改建为数百间骑楼,上千个廊柱沿江“一”字排开,既遮阳避雨,又便于交易,盛极一时。古街曾分有五排、四排、青龙、黄龙、红龙五条街,其中五排聚集的是挑夫、打铁、杀猪之类的劳动者;四排有豆腐坊、松烛坊、裁缝铺、药铺等手工作坊,青、黄、红龙三街有湖南、江西等会馆及“裕昌隆”“志源祥”等老商号,主要从事商贸交易。界首是兴安、全州、灌阳和资源交通枢纽,湘桂航运的必经之地,人口汇聚,商贾云集,素有“上界首,下庙头”之说,号称“桂北四县乡镇第一街”“桂北版清明上河图”,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重要后勤补给地。

界首渡口

  界首渡口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中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的渡口。界首渡口位于兴安县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下游,南距兴安县城约15公里,北距全州县城约45公里,是湘桂往来的重要古渡。界首渡口河面宽约100多米,水深7、8米,水深流急,两岸都有山林,便于隐蔽。而且渡河后直接西行两公里就是桂黄公路,横过公路再行二三公里就能进入安全的越城岭地域。中央红军长征抢渡湘江,界首渡口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中革军委决定在界首渡口架设浮桥,确保中央和军委机关从界首安全过江。

  1934年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抢占界首渡口。晚上,三军团四师接防,军委工兵营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用木船、木板、毛竹和油桶在湘江上搭建了三座临时浮桥。29日上午,桂军派出4架轰炸机将浮桥全部炸毁,黄昏时,工兵营将浮桥修复。30日凌晨,军委第一纵队快接近渡口时,浮桥再次被炸,工兵营待敌机飞走后,迅速修复了浮桥。为避开敌机轰炸,军委纵队特意选择在早、晚时间过江。30日拂晓时分,军委第一纵队从界首渡口浮桥过江;黄昏时分,军委第二纵队再从浮桥过江。

  参观完界首渡口、三官堂、光华铺阻击战旧址,我们又返回兴安县城入住。一天的考察调研,所见所闻,获益匪浅。

007_副本.jpg

  在文章结尾时,我依旧引用长征源宣讲团团长、退役大校葛江洋在2019年4月发表于“银河悦读网站”上的散文《阳春三月祭湘江》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终于来了!我们举起了你们的火炬!

  我们这一代人,要把你们的故事传承下去,在这里将有一座纪念碑拔地而起,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永远矗立!

  我们宣誓:要告诫下一代、再下一代人,要让你们的精神薪火相传,让纪念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自豪,我们曾经有您这样的先辈!

  我们骄傲,我们是您的后人——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不只是祭奠,而是传承和播种!”

(未完待续)

 

  2023年12月15日写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于都长征源宣讲团调研组追寻先辈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亲临实地感受并了解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壮烈事迹和红三十四师的光辉历程。他们一路重温第四道封锁线、再现湘江战役背景、以及介绍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烈士纪念园。他们用圣洁的真情带来于都家乡的土和于都河的水,深情地种下三棵长青树,以寄托他们对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于都籍红军以及在这一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红军将士的无尽怀念和哀思。这是革命后代的一次壮举,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是以实际行动继承与发扬红军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感人至深。值得学习与敬佩。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