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地理】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
上海浦东是我的衣胞之地。我虽早已离开浦东,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却常萦绕于心,尤其是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始终让我难以忘怀,挥之不去。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河,但因为有过许多生活的故事和一缕缕难忘的人间烟火,让我对它有了一份独特的念想。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通江达海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南北宽约4米,东西长不足百米,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它四通八达,通江达海,连接着到小镇、到县城、到上海市区,甚至到东海的条条河流。
上海浦东,是由长江挟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在海潮的作用下逐渐沉积而形成的陆地,最初时期天然河道不多。然而,为了“煮海熬波”制盐,盐民们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开挖出了无数条东西走向引进海水的河港,还有多条南北走向的运盐河道,以及无数条小河,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就是其中的一条。上海浦东,因盐而兴。
(上海浦东水系示意图)
随着陆地的不断东移,“煮海熬波”的盐灶也随之不断向东迁移,原来引进海水的河港也不断向东延长。“煮海熬波” 制盐逐步停业后,河港经过数百年的持续疏浚,不断拓宽,逐渐形成有利航运的河港。
在陆上交通尚不发达的往昔,犹如蜘蛛网的水网,成了交通的要道,通江达海。既便从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划上小船也能通江达海,可以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曾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经常与父亲一起划着自家的小船,从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出发,到祝桥镇或去用自家生产的粮食交公粮,或去把自家种的稻子碾成米,或去销售自家生产的瓜果蔬菜,或去购买化肥等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春节前,我与父母亲一起划上小船,带上大包小包的花生、黄豆、绿豆、赤豆等土特产和父亲捕捉的活鲫鱼等,从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出发,去看望居住在上海市区的姑妈和姨妈。从我家到上海市区有近百华里的距离,划船得划整整一天,虽然很辛苦,但我特别期待。因为,姨妈家开着一家豆腐店,去后可随便喝乡下喝不到的豆浆,吃豆泡、油条等。姑妈家在市区,我能乘坐叮叮铛铛的有轨电车,欣赏上海市区的美景,感受上海市区的繁华与喧嚣,而且到姑妈家后,表兄弟总会带我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在我小的时候,我还与宅南的表兄弟和侄儿一起做过运输煤球的工作,赚一点运输费,以交学杂费。当时,我所在的祝桥镇还没有做煤球的商家,我们便从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出发,摇上能载五吨货物的木船,去有做煤球商家的周浦镇。从我家到周浦镇有40多华里,来回一次需要三四天。表兄弟掌舵,我与侄儿当纤夫。纤夫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没有动力的木船全靠我们在河岸上拉,只有用劲拉,船才会向前行。说技术活,是因为船过桥梁时,需将纤绳从桥下穿接过来,有时一两次也难成功,而且40多华里的水路上有几十座桥梁。
我至今还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到离家七八华里路的江镇去卖自家种的香瓜、菜瓜和西瓜。当时江镇有通往上海市区的小火车,流动人口比较多,生意相对比较好做些。有时,我们还到川沙镇和张江镇,那里有不少工厂,有点钱的工人会买个西瓜消暑。仲夏,早晨三四点钟,父亲和我划着头天夜里装满瓜果的小船,从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出发。那时我只有十来岁,起得太早,困倦得要命,划着桨就睡着了。于是父亲不时地给我讲故事,或来一段沪剧,或哼哼浦东小调。天蒙蒙亮时,我们就到了江镇早市,把瓜果摆放就绪后,就开始叫卖。生意好时,十来点钟就能收摊回家,父亲还奖赏我和他自己一份五分钱的大饼油条。有时瓜果卖不掉,就只能饿着肚子回家。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我的母亲河
上海浦东,江南水乡,水网纵横,普遍种植水稻。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常年水量丰沛,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灌溉稻田和其他生产用水。然而,在我童年的时候,上海浦东地区还没有机电灌溉设施,全靠木制的“龙骨”水车灌溉农田,用牛拉动的称“牛车”,借助自然风力的称“风车”,人力驱动的称“人力水车”,通称“三车”。“三车”均由上车和下车两部分组成。上车为动力部分,由车轴、车盘、支架和篷帆等部件组成;下车为戽水部分,由车槽斗板和链斗等连接组合而成,均用硬质木料制作,戽车形似龙脊,故称“龙骨”水车。车头置于河岸,车尾浸入水中,凭借牛力、风力或人力,由车轴拨柁带动链斗斗板,取水入槽,戽水灌田。
(风车、牛车和人力水车)
一年之计在于春,元宵节过后,春耕备种开始了。在春风的润泽中,我家宅前那条小河的堤岸上杨柳依依,野花悄然开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牛车、风车和人力水车呈一字形排出,宅北表叔在小河的南岸搭建风力水车,宅东表叔在小河北岸搭建牛力水车,我们家则在小河北岸的东头搭建人力水车。牛车和风车都有固定的车基。牛车有车棚、支架、车盘、车轴和拨柁等部件,体积较大,造价较高,又要饲养耕牛;风车结构较为复杂,上车由支架、齿轴、篷竹和布帆等部件组成,成本也较高。当年,两位表叔家的经济条件较好,所以他们置有牛车和风车。而我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只能用人力水车,人力水车结构较简单、造价较低。人力水车分手摇和脚踏两种,我家的水车为脚踏水车。脚踏水车在岸上部分装有两根立杆支架,上有横木把手,下有圆木车轴,轴中装有一个拨柁,两边装有脚踏榔头,两端设固定车轴盖头,人立在车轴榔头上不停蹬踏,拨柁带动下车链斗、斗板进行戽水。水车搭建好后,每天早晚两次,我或与父亲或与母亲,有时与二弟去踏水车,灌溉我家的二亩三分稻田。
每天天蒙蒙亮,爬上水车的横杆,两只脚踏着榔头,河水滚滚而来,涌向田沟,流进稻田,原先干枯的稻田,渐渐变成白茫茫一片。与此同时,表叔家的牛车和风车也将哗哗的河水翻到稻田,原来黑乎乎的田地,顿时白茫茫,水汪汪。约一个小时后,我吃完早餐背上书包去上学。
踏水车不仅是件体力活,更是件技巧活。初学踏水车时,我的脚经常从榔头滑下来,而且只会使用蛮力,不到十分钟就大汗淋漓,嘴里喘着粗气。父亲对我说,踏水车时,站在横杆上,身子要挺直,脚踏榔头要均匀,身体的重心要随腿部的抬起,踏下而稍稍后移,与踏水车的同伴要默契配合,步调一致。后来踏熟了,动作熟练,既不觉累,还可以腾出手来,或聊天或喝水。即便疲劳了,眼睛闭上,双脚依然习惯地踏着榔头。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不仅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灌溉稻田和其他生产用水,而且还是我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惟一来源,是我的母亲河。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既没有水井,更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靠河水。
(在河边洗菜)
我记得,无论是淘米、洗菜还是洗衣裳,全到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小河边上有用石料建成的水桥,水桥从河岸上一步一步地往下一直建到水中,既方便又安全。家里平时饮用、做饭和洗洗涮涮的水,也是取自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家里灶边有一只水缸,能装七八桶水。每隔三四天,我会用水桶到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里去挑水,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俗语说“穷灶门,富水缸”。然而,河水虽然清澈,但仍有杂物。为卫生起见,按照父母亲的指导,我会放一些明矾,以净化水的质量。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我童年的乐园
童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和小伙伴一起到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里抓鱼摸虾、采桑葚摘菱角,在河岸上捉麻雀逮知了,还有赤条条地跳进小河里游泳。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清澈见底,河虾游动清晰可见。每年春天,我与小伙伴一起,从水桥旁边摸一只螺蛳,取出螺蛳肉,再弄一根芦苇,去掉叶子,用芦苇上方的细如线的叶子绑住螺蛳肉,然后轻轻地放入水中,用手让螺蛳肉在水中晃动,河虾会被螺蛳肉吸引过来,咬住螺蛳肉。当看到河虾咬住螺蛳肉后,立即提起芦苇将河虾提离水面,并迅速抓住它。抓到河虾后,剥去皮,即与小伙伴分享。放入嘴里,仔细咀嚼,慢慢品尝,那种鲜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沙塘鳢(又名土步鱼),个体虽小,但含肉量高,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在我们上海浦东被视为名贵鱼类,深受消费者喜爱,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共称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沙塘鳢喜欢在石洞、破瓦罐及蚌壳里营穴。我便把两片瓦合起来,在一边用稻草堵住,用稻草绳梱住后,放到我家宅前那条小河沙塘鳢经常出没的水桥、碎石、瓦砾堆边。每天早上,拉起瓦罐,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雄性沙塘鳢夜间进入瓦罐里后,会发出“咕咕”叫声,将雌性沙塘鳢引诱入瓦罐。所以,如有收获,必定为成双成对。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每年春天,我会与弟弟妹妹一起养蚕宝宝。蚕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宠物,我的小伙伴几乎都玩过养蚕。待孵出蚕宝宝后,我会与弟弟妹妹一起,到我家宅前那条小河边的桑树上采桑叶。母亲告诉我们,从树上采下来的桑叶不能直接喂蚕宝宝,因为桑叶上有水,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所以得除去叶子上的水。如果新采的桑叶上有灰尘,需要用清水清洗一下,待晾干后再喂蚕宝宝。同时,每天分四次定时喂蚕宝宝。我们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直到吐丝结茧变身化蛾……养蚕宝宝不仅丰富了我们童年的生活,而且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待我家宅前那条小河边桑树上的桑葚成熟后,我会与弟弟妹妹一起去采桑葚。桑葚果实红艳诱人,我采下几颗先让弟弟妹妹吃,他们都说好吃,酸中带甜,甘中带脆,汁水丰盈,回味无穷。我便采下一颗桑葚,放入口中,那股清新甜美的滋味仿佛能抚平夏日的燥热。
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南北宽只有4米左右,东西长不足百米,但是在河边的“什边地”(河边上的零星土地)上种满了青菜、芹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在河边还种上茭白等。茭白易种,几乎不用管理,除自用外,还到镇上销售。嫩茭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补虚健体等功效。茭白炒肉丝是我们上海浦东人爱吃的一道菜。
(四角红菱)
在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里,我们每年还种菱角。清明节后,父亲把菱角种运到小船上,再把它抛撒在小河的中段。我与弟妹们观察着菱角的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待到立秋时节,每隔四五天,我与弟妹们划着小船去采菱角。掀开菱盘,只见大大小小的菱角藏在枝丫后面,只只呈水红色,显得小巧玲珑。采上菱角,我们就迫不及待剥去外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菱角的味道很美,口感像苹果,味道像甘蔗,吃后令人回味无穷。我家种的是四角红菱,叶柄、叶脉及果皮均呈水红色,系早熟种,清明播种,立秋开始收嫩菱,处暑霜降收老菱。四角红菱肉含水量多,含淀粉少,味美甘甜,适宜生吃。
(跳水比赛)
在河边长大的我,水性好,会游泳似乎是天生的,但只会狗爬式,不会蛙泳等其他姿势。夏天天热时,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成为了我的乐园。一放学,我和小伙伴把书包扔在岸边,三下两下地把衣服全都脱掉,赤条条地跳进河里游泳。有时候,我们还会自创各种游戏,比如跳水比赛、“扎猛子”比赛、抓鱼比赛,还有打水架等,一时间浪花飞溅,河面上飘满了欢声笑语。玩累了,我们一个个就躺在小河边的树阴下,双手枕着脑袋,双眼看着躲在树枝后面时不时露出头来的云朵,两耳听着远处传来的蝉鸣声,跟着鸟儿的节拍晃动着双脚,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惬意极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浦东大兴水利的时候,在我家宅西开了一条直通大河的河道,宅前的那条小河被填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家宅前的那条小河虽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小河上的生活故事和人间烟火,让我终生难以忘怀,永留我的心田。
(图片选自网络)
【编者按】春来江南,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小河边美得不可方物。家乡的小河,承载了过去几代人的生活,填满了我们这代的童年回忆。那些玩乐的欢笑,那些被揍的泪水,历历在目,仿若昨日。那时候的天特别蓝,时光特别慢,河水特别轻柔,孩童特别单纯,天地间、小河畔肆意地释放天性,任性地玩耍,纯粹地快乐着。时光如梭,人事变迁。家乡的小河早已失去了原有功能,湮没在历史中,童年的记忆却依然是鲜活的。家乡的小河,贯穿时空,勾起味蕾,沉淀记忆。那河畔人家,小桥流水,纯真孩童,现在已成为一幅永远的画卷。作者的散文乡土气息浓郁,叙事温馨细腻,抒情铺展有序,意境大度婉约。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