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们的长征行(12.13日下)

作者: 丁良跃 点击:677 发表:2023-12-24 07:01:51 闪星:4

摘要:红色,是于都最亮丽的底色,长征,是于都最鲜明的气质,于都是一座被红色所包围的城镇。 89年前,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从于都集结,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从此走出去的是希望,汇聚起来的是力量! 89年后,聆听历史回响,感悟初心使命,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组织开启“重走长征路——突破四道封锁线”活动。

红色,是于都最亮丽的底色,长征,是于都最鲜明的气质,于都是一座被红色所包围的城镇。

89年前,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从于都集结,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从此走出去的是希望,汇聚起来的是力量!

89年后,聆听历史回响,感悟初心使命,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组织开启“重走长征路——突破四道封锁线”活动。

001_副本.png

12月13日,农历冬月初一,这是冬月的开始,故又有“吐故纳新”、“开好头”的寓意。

出发时,长征源宣讲团调研组全体成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了庄重的出发仪式,并绕纪念碑座一周。随后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东门渡口取于都河水。当我们站在东门渡口,用矿泉水瓶取满于都河水,抬起头,凝视着被薄雾笼罩着的于都河对岸,脑海中浮现出“十送红军”中的一段歌词: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眼前浮现出当时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群众,依依不舍告别地画面……

长征是伟大的远征,重走长征路是对先辈的缅怀,是对长征的致敬!让我们心怀敬仰,步履坚定,追忆奋斗史。上午九点整,我们正式启程出发!

002_副本.jpg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1日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 10月20日晨,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于都河,进至敌第一道封锁线前沿。21日夜,中央红军各军团发起突围战斗,从龙布起包括新田、重石、版石、固陂直到韩坊间展开全线总攻击。粤军余汉谋纵队已经得到陈济棠的示意,稍事抵抗,即命令各路守军全线向安远、信丰、南康三县城撤退,让出了中间道。22日红军大队渡过信丰河;23日自南康、大余间横渡章水,越过赣州、南雄间的公路,进入粤北。国民党粤军构筑了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陈济棠曾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从于都出发,直接来到第二道封锁线段,重走红军长征路,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国故事、长征故事,体悟红军的艰辛,感受信仰的力量,奋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003_副本.png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国民党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防止红军直下仁化县城,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而实施迫使红军尽快离开粤境的军事行动。1934年10月底,红军长征进入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带的韶关市仁化县,通过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顺利突破国民党军设在城口至湖南汝城、桂东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主力部队五万多人在城口短暂休整,继续前进。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后,蒋介石火速调兵遣将,在桂东——汝城——城口之间200余里战线上布下重防,堵截红军西进。国民党凭借坚固工事和精良装备,妄图堵截和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在汝城人民的支援下,英勇善战,顽强勇敢,经16天浴血奋战,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取得了石壁山、苏仙岭、濠头墟、东冈岭、泰来墟、新铺前、延寿、百丈岭等较大战斗的重大胜利,歼敌千余,摧毁敌碉堡100多座,突破了国民党精心部署的第二道封锁线。

004_副本.jpg


一、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粤北地区处于粤赣湘三省要冲。继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粤北、会师井冈山后,江四军、红五军、红七军、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粤北南雄、仁化、乐昌三地,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在此期间,红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革命道理。粤北人民积极支援红军,凝结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赣粤边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敌军,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长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2017年4月设立的广东省内唯一一座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于2019年10月22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场馆5500平米,共有职工15人〈含临聘人员5人),讲解员5人,迄今已接待参观游客48万人。纪念馆依托红军长征过境粤北并留下丰富红色遗迹资料的史实,旨在将分散在粤北地区的各类红军历史文物、文献纳入加以保护,形成一个以纪念馆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红色教育基地,以更好地开展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

纪念馆楼高二层,每层高5.8至6米,包括序厅、展厅、藏品库房、报告厅、多媒体中心及纪念广场等。纪念馆设计以圆形作为建筑主体构图,整体基底步步递进,屋面层层升起,形成“向前向前向前、向上向上向上”的积极拼搏进取的趋势,契合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主馆以“穿越封锁”为形象符号做成纪念碑式标志,顶立红五星,犹如镶嵌在粤北红土绿地碧水间的红色星火,激励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主题陈列《长征·粤北突围》全方位地展现了南昌起义军余部、红军主力部队转战粤北、中央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留守红军和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史,分为“红色星火、燎原粤北”“战略转移、踏上征程”“攻占城口、突破封锁”“西进乐昌、直取湘南”“血沃油山、红旗不倒”五部分内容,展示了粤北人民积极支援红军的军民相依鱼水情谊。旨在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005_副本.jpg


二、汝城县文化展示传承馆

汝城是千年古县,古祠堂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汝城县文化展示传承馆位于汝城县城,属汝城县文广新旅局的下属副科单位(含县文保中心),2022年底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米、展陈3100平米。总投资1.3亿(含展陈6000万元),现有职工15名,其中讲解员8名。  

新建的文化展示传承馆,里面陈列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以“传承优秀文化、庚续精神血脉”为宗旨,以长征在湖南所遗留的长征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汝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特色,以创意设计和展览科技为依托,呈现一座具有展示、收藏、研究、利用及宣教、文旅等综合功能的展馆。按照“千年文化的记忆,长征精神的殿堂”的定位,将集中展示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军长征在湖南和“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鱼水情深等内容的重要阵地。它承前启后很好地展示着汝城,是一张推介汝城旅游和宣传汝城文化的最好名片。

006_副本.jpg


三、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展览馆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位于汝城县文明镇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核心区,2017年10月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第一批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湖南省发改系统党性教育基地等,陈列馆讲解团队被全国妇联宣传部命名为“全国妇联巾帼志愿示范宣讲队”。

展览馆系为弘扬“半条被子”的故事而建,占地面积17441㎡,建筑面积3640㎡,展厅面积2200㎡,为两层湘南民居式建筑。展览内容为“红色沃土积淀深厚群众基础、汝城人民支援红军长征过境、“半条被子”彰显军民鱼水情、初心不改,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四个部分,展出照片1600多张,馆藏主题文物43件(套)。展览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及职工11人,且全都是讲解员,该馆为参观免费,安排约请讲解员实行有偿服务,每场讲解费300元。2019年后,展览馆游客量最多时每天达2、3万人。

(未完待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12月13日,农历冬月初一,在这个“吐故纳新”的冬月初始日,长征源宣讲团调研组全体成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了庄重的出发仪式,随后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东门渡口取于都河水,然后心怀敬仰,步履坚定,正式启程出发。作者先介绍了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第二道封锁线的时间、背景、经过及意义,接着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汝城县文化展示传承馆和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展览馆的馆藏情况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让读者耳目一新。推荐阅读,感谢投稿。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