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冰天雪地迎新年

作者: 春泉 点击:436 发表:2023-12-19 07:59:41 闪星:3

   一抬头,再十天就元旦了。一年的时光就这样溜走了。常听身边人说,最浓的年味儿都在记忆中。在我们七零后的记忆里,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吃上一顿有鱼有肉有饺子的年夜饭,酸菜肉馅儿的饺子真香,猪肉炖粉条儿可劲儿造!那开心快乐是让小伙伴儿们欢欣雀跃的,刚过完年又开始期盼着下一次过年。

  小时候最盼的年,总是在冬天最寒冷的时节到来。东北的冰天雪地是冬天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哪怕是最容易“冻掉下巴”的腊七腊八,也挡不住孩子们集结在封冻的河面、雪地上拉冰车、抽冰尜”(俗称陀螺)、堆雪人儿、打出溜滑……有冰有雪的日子,年就不远了。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 上 熬 一 宿, 初 一 初 二 满 街走……”一进腊月,东北民间的谚语便在小孩儿们的口中传唱起来了,大人们则忙前忙后为过年做准备 :做黏豆包、包冻饺子、买冻梨、冻柿子……大年三十当天,门口贴上对联和福字,门前挂上喜庆的红灯笼,一家老小穿上新衣服,到了晚一边上包饺子一边开心看春晚,半夜煮饺子直到新年的钟声在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中敲响。窗外纷纷扬扬的落雪和窗内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形成鲜明对比,这便是儿时记忆中最真切的年味儿。

  长大以后,过年又别有一种心境。上大学以后,每年冬天,格外盼望寒假和新年的到来,因为离家的日子久了,想家、想母亲做的饭菜。毕业后,回到县城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前几年,想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他们还是喜欢和习惯乡下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也就没强求。今年九月因为工作需要走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威武的防洪纪念塔、迷人的圣·索菲亚教堂、美丽的太阳岛以及的美轮美奂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逐渐成了身边熟悉的环境,包括秋林里道斯的红肠和大列巴,还有马迭尔的冰棍儿,也不再是小时候念念不忘的美食。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中那激动雀跃的心情慢慢淡化,迎新年、过大年也渐渐变得和平常日子一样。临近过年,也就是开车带着一家人走一走、转一转,逛逛集市买买年货。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看到孩子都大小伙子了还不忘举着冰糖葫芦吃,便又感动于年的意义——年,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团圆快乐的日子。

  有人说,如今的年味儿淡了。在我看来,年味儿无所谓浓淡,改变的只是过年的方式。过去拜年要登门入户、磕头作揖,如今动动手指便可通过手机发出新春祝福,轻点按键便可在视频连线中传递欢声笑语 ;过去压岁钱是孩子们的专享福利,如今无论天南海北,一家老小都可以在“抢红包”中感受团圆喜庆;过去的年夜饭是七姑八婶忙前忙后的一场“大战",现在生活好了,随时随地可以私人订制,让全家人既省心又省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仪式上的变化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年味儿注入了更多与时俱进、花样翻新的“新年味儿”。

  欢欢喜喜迎新年,最是欢乐中国年!那是岁月的更迭,是亲情的纽带。年味也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新衣和留在舌尖上的体验,更是一场关于团圆的盛宴与家的味道。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春节法定假日除夕不放假),浓浓的年味儿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信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如意的祈盼、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在泱泱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赓续中,年味儿是家国之爱与传承,是最让人眷恋的幸福味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呈给新年的赞美歌,也是关于新年的追忆曲。作者开篇直奔主题:“再过十天就是元旦了”,在感叹时光飞速向前的回味里,将孩童时期大年的童真童趣、东北的民俗民谚,言简意赅地写进文章,使作品有了浓郁的东北文化特点。大学时期对家的怀念,增加了文本的怀乡情结;对电话拜年、开车走亲访友的描写片段,又使作品有了与时俱进的当代因素。而用“冰天雪地”修饰“迎新年”,平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地方性。一篇千字的短文,涵盖了童年趣味、地方文化以及个人经历与感触,形成作品饱满充实的内容。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