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故事
快递小哥停下车,单手从车上轻松地提起一长长的纸箱,然后敲开了我的房门。
纸箱打开,一台崭新的自行车亮相于我的面前。
退休后多年的向往,当然,还有老友们的“忽悠”,我参加了银发自行车旅游团。
参加了,当然要置办“行头”,这不,一台久违的自行车来到了我的面前。
是的,有一点久违:看着这台自行车,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年前,记得,那年,我也买了一台,那可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工作方便。
那是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攒了足足一年,家里又给我填补了好多;而且,还托了关系:那时的自行车可是求大于供。
那时的自行车,对于一个家庭,绝对是奢侈物,是当年家庭置家三大件其中最实用的一件;那时,谁家趁上一台自行车,比现在拥一台汽车还牛气。
那时的自行车,不但但是用以代步的,除了上下班,还有卖粮、带菜,拉煤气罐;还有送孩子去幼儿园;同时,她也是团结邻里、维系亲朋的一个最好的纽带。
我的一位工友,不知是效仿还是别出心裁,他在自行车的后侧,安装了一个厢斗,加上一个轮,如同一辆侧三轮,在上下班时,用以带孩子;那年代,人们都将自行车的功能用到了极致。
还记得,那时咱们国家的轻工业不算太发达,生产自行车的只有上海、天津、青岛、沈阳等几个大城市;品牌也只有永久、凤凰、飞鸽、金鹿、白山;款式也都比较老旧,型号大都是二八大杠与少数的坤车;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她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都是紧俏商品,供不应求。
当年的我,还算是幸运;这台自行车伴随着我从七十年代走到八十年代,从泥泞的小路走到平坦的马路,从简陋的区办小厂走到高科技的合资企业,从低矮的小平屋走到两室一厅的高楼……走到了人们对自行车可以随意挑选的时代。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然是“水涨船高”;百姓富裕了,对于需求也广泛且“高档了”; 这时,自行车对于人们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很快,汽车也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了。
交通的便利,汽车的普及,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还需要自行车吗?
大连,环海都市;顺傍海山径、绕依山海崖,有一条长长的滨海路;夏秋之日,旅游盛季,您会看到:滨海路上,一辆辆自行车轻盈地穿行:有两轮、三轮、还有四轮;那两轮上是独行侠,三轮自然是一对伴侣,四轮上大都是一家数口;在秀丽蜿蜒的滨海路,加增了一靓丽的移动景观。
此时,我想,这类似的情景,好友们一定会在各地的旅游景点都会见到。
居民居小区里的小广场上,一群孩童骑着各类自行车在穿行嬉戏,年龄,大的已经上学,小的只有三四岁;我想,这些情景,大概每处居民区都会有,在这里,自行车是玩具。
无需赘述,还有山地车、旅游车、赛车……以及曾经很火的共享单车。
聪慧的国民,给自行车另辟蹊径,演化为旅游观光、玩具、健身的器具……给我们的自行车派上各种各样的新用场。
自行车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她的路正在被拓 “宽”。
而且,我们自行车的“身材”也“脱胎换骨”,由原先的钢结构,进化为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碳纤维。同时,“体态”也比原来“轻巧俊秀”多了。
源于我们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工程人员的努力。
当然,人们重视她的还是代步,代步依旧是我们自行车的老本行,她的方便,她的廉价;还有,绝对的“绿色”。
无独有偶,几乎与我同时,我们小区,一位我挺熟悉的邻居,也买了一台自行车;我有点纳闷:我的这位邻居,半年前,他还乐滋滋地提了一台SUV,怎么又……
隔不几天,在小区门口,与他相遇,我问:怎么?有了四个轱辘,又弄两轱辘的?
他叹了一口气:唉,堵车烦,停车难,做保洁、保养还得花钱;真的不如这个,省事、还安全。
与我们这位邻居类似的还真不少:开始时,为追求、为彰显;到后来,纷纷又都改乘自行车或改乘公交车了。
自行车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肩的特点:她的“绿色”,她的性价比;还有,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她是唯一的:她可以载着你走,你也可以提着她行的交通工具;她的路会越走越 “长”。
对于生活,人是有追求的,往往追求到最后,才悟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在追求美好美好生活的同时,可别忘记:美好的生活是建立在于美好的环境之上的;维护好环境,才可享受美好的生活。
近几年,使用频率最多的有两个名词:绿色、低碳;无需多做解说、就是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家园—地球。
想当年,我们是自行车的大国,现在是拥有新能源动力车最多的大国。
【编者按】自行车曾占据着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记载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永久”是当时很多小青年的梦想。几代人赋予“永久”的意义和情感是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那时,自行车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很高,就像现在私家车一样。大城市的人还可能做公交车上下班,但自行车往往更方便。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吃和用,基本上是靠自行车运回家的。作者的散文文脉新颖,意境优美,短句清爽,小段精湛,引人入胜。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