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咸阳白庙村是辘轳的发明地

作者: 笨马九方皋 点击:4207 发表:2023-11-18 09:57:13 闪星:3

摘要:根据史料介绍简单机械辘轳的发明人和发明地,说明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辘轳的产生遵循了自然之力,也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现在的年轻人拧开水龙头,自来水便流淌出来,早就不知道辘轳的用途了。只有五十五岁以上的人对它记忆犹新。辘轳在古时就普遍应用于北方农村,《齐民要术》说:井深用辘轳三四架,日可灌田数十亩。其实在上世纪世纪60年代,咸阳塬人使用着辘轳。村里每个小队的那口深井都用着辘轳,非男人不能用。这时辘轳之于世人,只是吃水,而非灌溉之用了。辘轳的灌溉作用普遍持续到解放初期,那时我国北方的缺水地区必得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用牛力带动或者再配以其他工具,用在工业上、农业上以及获取人的饮用水上。相对而言,辘轳算得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机械之一。

       人类在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知道了杠杆平衡原理。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

       桔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制造的一种提水工具,它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用石头助人一臂之力,能省力地将并水提上来。桔槔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杠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灌溉机械。桔槔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水位较浅地区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辘轳或许堪称最简单的机械了。其构造是在井上搭一木架,架起横轴,轴上套一木制长筒,筒上绕以长绳,绳的一端挂水桶。长筒头上装有曲柄,摇动曲柄,绳即在筒上缠绕或者松开,水桶亦因之而吊上或放下,用以取水。辘轳的起源很早,据《物源》上说,是“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初的史官。

       关于史佚, 可以从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的《太史公自序》中可以找到线索。司马迁写道:“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古代的史官也称作天官,西周初年的太史官史佚,他的后人被周王封为程伯(程氏的祖先),程伯史佚(史佚又称尹佚,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初的史官),为武王、成王、康王时的名臣,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被尊为“四圣”。史佚后裔世代袭封至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父,以后程伯休父(程伯休甫)有功劳被任命为大司马,主管军事,程伯休父的后人就用司马氏为姓氏。但仍承担着“世典周史”的工作。

       关于史佚的居住地,根据相关资料介绍, 商朝初期,司天官吴回后裔受封毕地(今咸阳市渭城区北原上,现在的白庙村一带),亦称“程”国。史称其民族为毕程氏。商朝后期,毕程氏对他的属下实行加官减禄的政策,致使这些人为了维持其奢侈生活,争相敛财害民。 同时,居住在关中西部的周族势力逐步强大起来。该部族的首领由于坚持推行其祖先后稷、公刘等创始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政治上以“仁政”对抗殷商王朝的“暴政”,对周围的部族,采取德威并重的措施,促其归顺,从而使统治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当时,处于周国东部的程国,因“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②”而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周族的首领季历(周文王)于公元前1124年(商武乙二十四年)率师伐程,占领了程地,距今已经3138年。之后,又于公元前1108年(商文丁五年),在白庙村一带营造程邑,创建了见诸记载的咸阳境内渭水北岸的第一座城邑,距今已经是3129年。史佚发明辘轳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初的史官,距今也有3121年,在建造城邑之后,这一地域处于黄土高原,井的深度最少也在10米以上,辘轳的发明足以证明了周人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解放生产力的重视。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在咸阳白庙村上发明并完善的。

       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而且还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曾在一种军用巢车或八轮车上装有辘轳,以便将巢车举起,车内人即可居高望敌城。自战国到汉代,辘轳常被人用作入葬下棺的机械。三国时期,人们还用辘轳做牵引工具,使人能够将字写到距地面25丈高的匾上去,那是魏明帝建凌霄观时的事。历朝历代的,都有很多关于辘轳的文字及图像被收于诗文,从而得以保留下来,使今人能够从中窥得一点彼时情状。《唐韵》称辘轳为圆转木,《集韵》说辘轳是汲水木,南唐有首《应天长》词曰: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元代王桢的《农书》及明代的《天工开物》,都有水井辘轳图。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1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辘轳的产生遵循了自然之力,也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尽管辘轳已经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咸阳的辘轳把巷也已经消失了,如今只能在电视剧或在民俗文化村见到了。在人类取水灌溉的历史上,辘轳算得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机械之一。

古风·遗忘的轳辘

商朝居住时悠久,

黄土高原宝地祥。

进入公元前纣代,

季历克毕建城墙。

周人注重农耕用,

杠杆平衡道理强。

简单工机轳辘诞,

史佚创造在咸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人类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的智慧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把智慧应用到劳动中去,又服务于人类本身。作者所说的简单机械辘轳的发明就是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先人,还是在高科技的社会里,发明创造一直没有间断,这是人类的智慧,也是与人类勤奋的劳动分不开的。从作者介绍的这样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创造人类不断推进社会。很好的文章,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